2009年海南省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下载

2009年海南省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4日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数学(文史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题,每小题 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中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A  1,3,5,7,9 ,B  0,3,6,9,12 ,则 A B  (A) (C) 3,5 (B) 3,6 3,7 (D) 3,9 3 2i 2 3i (2) 复数 (A) (3)对变量 x, y 有观测数据( x1 数据(u1 1 )(i=1,2,…,10),得散点图 2. 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1(B) 1 (C) i(D) i ,y1 )(i 1,2,…,10 ),得散点图 1;对变量u,v 有观测 ,v(A)变量 x 与 y 正相关,u 与 v 正相关 (C)变量 x 与 y 负相关,u 与 v 正相关 (B)变量 x 与 y 正相关,u 与 v 负相 (D)变量 x 与 y 负相关,u 与 v 负相 关关(4)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xx 1 p1 p3 :xxR, sin2 +cos2 =p2 :x, y R ,sin(x  y)  sin x sin y 22 2 1 cos2x 2:0, , sin x p4 :sin x  cos y  x  y  2其中假命题的是 第 – 1 -页 共 10 页 (A) p1 ,p4 (x 1)2 (B) p2 ,p4 (3) p1 ,p3 (4) p2 , p3 (5)已知圆C1 :+(y 1)2 =1,圆 C2 与圆 C1 关于直线 x  y 1 0对称,则圆C2 的方程为 (A) (x  2)2 (C) (x  2)2 ++(y  2)2 =1 (y  2)2 =1 (B) (x  2)2 (D) (x  2)2 ++(y  2)2 =1 (y  2)2 =1 2x  y  4, (6)设 x, y 满足 x  y 1, 则z  x  y x  2y  2, (A)有最小值 2,最大值 3 (C)有最大值 3,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 2,无最大值 (D)既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 (7)已知 a  3,2 ,b  1,0 ,向量 a  b 与a  2b 垂直,则实数 的值为 171711(A) (B) (C) (D) 66(8)等比数列 (A)38 a的前 n 项和为 Sn ,已知 am1  am1  am2  0 ,S2m1  38 ,则 m    n(B)20 (C)10 (D)9 (9) 如图,正方体ABCD  A B C1D1 的棱线长为 1,线段 111B D1 上有两个动点 E,F,且 EF  ,则下列结论中错 12误的是 (A) AC  BE (B) EF //平面ABCD (C)三棱锥 A BEF 的体积为定值 (D) AEF的面积与BEF的面积相等 (10)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 x  2,h  0.5 ,那么输出 的各个数的和等于 (A)3 (B) 3.5 (C) 4(D)4.5 (1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 cm2 )第 – 2 -页 共 10 页 为(A) 4812 2 (C)36 12 2 (B) 48 24 2 (D)36  24 2 ( 12 ) 用min{a,b,c} 表 示a,b,c 三 个 数 中 的 最 小 值 。 设 f (x)  min 2x , x  2,10  x (x 0),则 f x的最大值为   (A) 4 (B) 5 (C) 6 第Ⅱ卷 (D) 7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 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做答。第(22 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 (13)曲线 y  xex  2x 1在点(0,1)处的切线方程为 。(14)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坐标为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直线 y=x 与抛物线 C 交于 A,B 两点,若 P 2,2 为AB 的中点,则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15)等比数列{ an }的公比 q  0 , 已知 a2 =1, an2  an1  6an ,则{ an }的前 4 项和 S = 。47 12 (16)已知函数 f (x)  2sin(x )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f。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 A,B,C 三点进行测量,已 BC 120m ,于 A 处测得水深 AD  80m,于 B 处测得水深 BE  200m 知AB  50m ,,于 C 处 测 得 水 深 CF 110m , 求 ∠DEF 的 余 弦 值 。 第 – 3 -页 共 10 页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三棱锥 P  ABC 中,⊿ PAB 是等边三角形,∠PAC=∠PBC=90 º (Ⅰ)证明:AB⊥PC (Ⅱ)若 PC  4,且平面 PAC ⊥平面 PBC ,求三棱锥 P  ABC 体积。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工厂有工人 1000 名,其中 250 名工人参加过短期培训(称为 A 类工人),另外 750 名工人参加过长期培训(称为 B 类工人).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按 A 类,B 类分二层)从该 工厂的工人中共抽查 100 名工人,调查他们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指一天加工的零件数). (Ⅰ)A 类工人中和 B 类工人各抽查多少工人? (Ⅱ)从 A 类工人中抽查结果和从 B 类工人中的抽查结果分别如下表 1 和表 2 表 1: 生产能力分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组x人数 4853表 2: 生产能力分组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人数 6y36 18 (1) 先确定x, y ,再在答题纸上完成下列频率分布直方图。就生产能力而言,A 类工人 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与 B 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哪个更小?(不用计算,可通 过观察直方图直接回答结论) 第 – 4 -页 共 10 页 (ii)分别估计 A 类工人和 B 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并估计该工厂工人和生产能力的平均 数(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点的距离分别是 7 和 1 (Ⅰ)求椭圆 的方程 C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 xOy 的原点,焦点在 x轴上,它的一个项点到两个焦 COP (Ⅱ)若 P为椭圆 C的动点, MM为过 P且垂直于 x轴的直线上的点,  e OM (e 为椭圆 C 的离心率),求点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已知函数 f (x)  x3 3ax2 9a2 x  a3 .(1)设 a 1,求函数 f x的极值;   1(2)若 a  ,且当 x 1,4a 时, f ‘ (x) 12a 恒成立,试确定 a 的取值范围. 4请考生在第(22)、(23)、(24)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已知 B=60  , ABC 中的两条角平分线 AD AC 上,且 AE  AF 和 CE 相交于 H , F在。(1)证明: B, D, H, E 四点共圆; (2)证明:CE 平分 DEF。 第 – 5 -页 共 10 页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x  4  cost, y  3 sint, x  8cos, y  3sin, 已知曲线 C : (t 为参数), C : ( 为参数)。 12(1)化 C1 ,C 2 的方程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曲线; 2(2)若 C1 上的点 P 对应的参数为t  ,Q 为 C 2 上的动点,求 PQ 中点 M 到直线 x  3 2t, y  2  t C : (t 为参数)距离的最小值。 3(24)(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如图, 为数轴的原点,A, B, M 为数轴上三点, 原点的距离, 表示距离 4 倍与 距离的6 倍的和. (1)将 表示为 的函数; (2)要使 的值不超过70, OC 为线段OM 上的动点,设 x 表示C 与 yC到AC 到 B yxyx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取值? 第 – 6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B   (6)B (7)A  (8)C  (9)D  (10)B  (11)A   (12)C 二、填空题 15 (13) y  3x 1  (14) y2  4x   (15)   (16)0 2三、解答题 (17) 解:作 DM // AC 交 BE 于 N,交 CF 于 M. DF  MF2  DM 2  302 1702 10 198 DE  DN2  EN2  502 1202 130 EF  (BE  FC)2  BC2  902 1202 150. ......6 分 ,,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 DE2  EF2  DF2 1302 1502 102 298 16 cosDEF  (18)解: .......12 分 2DE  EF 2130150 65 ( Ⅰ ) 因 为PAB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PAC  PBC  90 所以 RtPBC  RtPAC ,可得 AC  BC 如图,取 AB 中点 ,连结PD CD CD  AB 所以 AB 平面 PDC 所以 AB  PC (Ⅱ)作 BE  PC ,垂足为 因为 RtPBC  RtPAC 由已知,平面 PAC 平面 PBC ,故 AEB  90.        ......8 分 ,。D,,则PD  AB ,,,。......6 分 E,连结 AE .,所以 AE  PC ,AE  BE .因为 RtAEB  RtPEB ,所以 AEB,PEB,CEB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已知 PC  4,得 AE  BE  2 AEB 的面积 S  2 ,.因为 PC 平面 AEB ,所以三角锥 P  ABC 的体积 第 – 7 -页 共 10 页 183V  S  PC  .......12 分 3(19)解: (Ⅰ) (Ⅱ)(ⅰ)由 4 8 x  5 3  25,得 x  5 6  y  36 18  75,得 y 15 A类工人中和 B类工人中分别抽查 25 名和 75 名。 ......4 分 ,。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8 分 ......9 分 从直方图可以判断: B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更小。 48553(ii) xA  105 115 125 135 145 123 ,25 25 15 25 36 25 18 25 6xB  115 125 135 145 133.8 ,75 25 75 75 75 75 x  123 133.8 131.1 100 100 A 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B 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以及全厂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的 估计值分别为 123,133.8 和 131.1. (20)解: (Ⅰ)设椭圆长半轴长及分别为 a,c,由已知得 x2 y2 ac 1 解得 a=4,c=3,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1. ac 7 16 7×2  y12 x2  y2 (Ⅱ)设 M(x,y),P(x, y1 ),其中 x 4,4 .由已知得  e2. 3而e  ,故16(x2  y12 )  9(x2  y2 ). ①4第 – 8 -页 共 10 页 112  7×2 由点 P 在椭圆 C 上得 y12  ,16 4 7 3代入①式并化简得9y2 112,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y   (4  x  4), 轨迹是两条 平行于 x 轴的线段······················································12 分 (21)解: (Ⅰ)当 a=1 时,对函数 f (x) 求导数,得 f ‘ (x)  3×2  6x 9. 令f ‘ (x)  0,解得x1  1, x2  3. 列表讨论 f (x), f ‘ (x) 的变化情况: x(,1) (3,) (-1,3) 301 f ‘ (x) f (x) +0—+极大值 6 极小值-26 所以, f (x) 的极大值是 f (1)  6 ,极小值是 f (3)  26. (Ⅱ) f ‘ (x)  3×2  6ax 9a2 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于 x=a 对称. 1若 a 1,则f ‘ (x)在[ 1, 4a] 上是增函数,从而 4f ‘ (x)在[ 1, 4a] 上的最小值是 f ‘ (1)  3 6a 9a2 , 最大值是 f ‘ (4a) 15a2. 由| f ‘ (x) |12a,得 12a  3×2  6ax 9a2 12a, 于是有 f ‘ (1)  3 6a 9a2  12a,且f ‘ (4a) 15a2 12a. 14由f ‘ (1)  12a得  a 1,由f ‘ (4a) 12a得0  a  . 351141 4 所以 a( ,1][ ,1][0, ],即a( , ]. 4 5 435若 a>1,则| f ‘ (a) |12a2 12a.故当x[1,4a]时| f ‘ (x) |12a 不恒成立. 1 4 所以使| f ‘ (x) |12a(x[1,4a]) 恒成立的 a 的取值范围是 ( , ]. 4 5 (22)解: (Ⅰ)在△ABC 中,因为∠B=60°, 第 – 9 -页 共 10 页 所以∠BAC+∠BCA=120°. 因为 AD,CE 是角平分线, 所以∠HAC+∠HCA=60°, 故∠AHC=120° ,于是∠EHD=∠AHC=120°. 因为∠EBD+∠EHD=180°,所以 B,D,H,E 四点共圆。 (Ⅱ)连结 BH,则 BH 为 ABC 的平分线,得 HBD  30° 由(Ⅰ)知 B,D,H,E 四点共圆, 所以 CED  HBD 30° 又AHE  EBD  60°,由已知可得 EF  AD ,可得 CEF  30° 所以 CE 平分 DEF x2 y2 (23)解:(Ⅰ)C1 :(x  4)2  (y 3)2 1,C2 : 1 64 9C1 为圆心是 (4,3) ,半径是 1 的圆。 C2 为中心是坐标原点,焦点在 x轴上,长半轴长是 8,短半轴长是 3 的椭圆。 23(Ⅱ)当t  时, P(4,4).Q(8cos,3sin) ,故 M (2  4cos,2  sin) 25C3 为直线 x  2y  7  0 ,M 到 C3 的距离 d  | 4cos 3sin 13| 5438 5 5从而当 cos  ,sin  时, d 取得最小值 55(24)解: (Ⅰ) y  4 | x 10 | 6 | x  20 |,0  x  30 (Ⅱ)依题意, x 满足 4 | x 10 | 6 | x  20 | 70, 0  x  30 解不等式组,其解集为[9,23],所以 x[9,23] 第 – 10 -页 共 10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