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原卷版)下载

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原卷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 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 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题。(17分)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 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 “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 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 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 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 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 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 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 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 “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 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 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 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 基本动作。□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 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 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 “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 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 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 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 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 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 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 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 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 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展开”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在这样的意义上 )。(3分) ②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③“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④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 A.②,④,①,③,⑤。 C.③,⑤,②,①,④。 B.③,②,④,①,⑤。 D.②,①,⑤,③,④。 5.下列对“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3分) 6.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题。(21分) ①惠特曼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 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 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 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 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 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 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 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 1月 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 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 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 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 “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 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 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 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 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 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 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 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 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 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 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 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 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 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 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 “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 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 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 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 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 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 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 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 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 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 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 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 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 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 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 者。 (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 作为《草叶集》。 7.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2分) 8.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9.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10.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4分) 11.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 6空,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13.(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 葭》) (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 (3)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左传》) (4) (5) (6)思则有备, (7)何方可化身千亿? 。(陆游《梅花绝句》) (8)如花美眷, 。(汤显祖《牡丹亭》)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题。(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题。(16分) 史弼传 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 ①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 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 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 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 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 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 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 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 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 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 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从事:官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诏书疾恶党人 (3)明府摧折虐臣 (2)乃豫敕断绝书属 (4)九死不恨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19.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20.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1) 分) ;(2) 。(2 2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题。(12分)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 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 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 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 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 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 ①又何可滑 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 ②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 ,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 ③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 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 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