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庆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下载

2009年重庆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img src="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 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 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 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 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 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 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 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 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 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 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 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 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 艺无止境,笑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浴,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 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 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 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 则,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 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 第 6 页 共 13 页 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衣食无忧,“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 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 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 济方面的价值。 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 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答题时要力求简明。解答此题,对题干“演变”理解要到位,是指从 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结合文章第③④自然段“瓷器”的发展,此题就容易作答。 【评分细则】本题考查学生部分区间信息的概括能力。概括的的指向——瓷器的流演化,而且指明了三个方面。本题 的难点在于概括的条件,即有效度的抉择,要害在于有效浮现反应演变进程的中心信息词汇。   1、抒发形式上凸起过程性。 “瓷器的演变”,这个核心词包含过程性。因而要求答案中每一点反响这一特征。 比如“从……到……,开始于……,脱胎于……,发祥于……,变得……”等。   2、表白内容上凸显关键词。每一点包括两个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允许考生用相关的词汇置换。好比第二点“实用” 可置换为“生活需要”“用于吃喝拉撒”等, “艺术”可置换为“艺术欣赏” “单纯的欣赏对象”“大雅”“欣赏 把玩”。   3、角度判断上要辨明交叉重叠。角度重叠的两点做一点给分,角度交叉时,选相异的点给分,出现多角度的点, 选得分高的角度给分。   【失误分析】1、学答非所问。试题要求概括演变过程,有学生 着重于根括三个角度(方面),每一角度的内容 弱化,甚至不论,反映出考生审读能力较弱或粗枝大叶。2、思维混乱。⑴许多考生抽象作答,有关无关的信息混淆在 一起,不分点,也不分层,思维的清楚度较差;⑵答题角度错杂。考生答案所分的三点陈在大量的穿插甚至重叠景象, 出现演变过程的症结词汇未能对应呈现,反映出考生思维不谨严。⑶答题角度单一,大批考生按时期顺次叙述,瓷器 的历史成了谜底的聚焦点。终极只能在一个角度得 0.5分。3、答题习惯不好,比方,分点意识差,书写潦乱,答错地 位等。 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 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 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评分细则】阅卷过程中,为了更加准确和便于操作,将上述三个要点作如下细化。(1)第一个要点分成“事实生 活中人们对瓷器的态度”和“引出话题”两个方面,每个方面 1分。前一方面如照抄原文“当初人们越来越感到瓷器 是个好东西”不得分。后一方面如答成“领起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展垫”也可得分。(2)第二个要点分成“从 俗到雅”“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每个方面 1分。前一方面如果采取描写性的语言展开叙述,只有包含了“从俗到雅” 的意思即可,后一方面答成“演变”“发展”也可。(3)第三个要点包含两个方面:瓷器与做人的关系,将这种关系详 细化。每个方面 1分。瓷器与做人的详细关系除到达“尽自己本质”以外,“超尘脱俗”“又一重清深境界”也算准确。 此外, “点明主旨”“深入核心”等也可给 1分。 【失误剖析】本题即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考核学生的概括才能,要求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可能理出作者 的思路,请求较高,得分情形如下: 以上表能够看出本题得分不高,超过40%的人只能得 2分,满分较少。完整不能 得分的人也不在少数。重要标题表示在:   1、要点:概括不全。有近一半的考生吸能答出第二个要点。   2、概括不准确。第三个要点不能答出“瓷器与做人”的关系只说瓷器如何如何。   3、表述不标准。如把“引出话题”答成“点明主题”“点明宗旨”“点题”等等。 4、混杂了“思路”与“辞意”。部份考生只是简单地将每个天然段的粗心列举了出来,却不能精确地指出作者的 思维门路。 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6 分) 第 7 页 共 13 页 答案:(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2)评价:①作者的观点有道理。理由参考答案: 理由 1、就艺术品的发展历史而论,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一个大俗之物,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 品而失去世俗性,可见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 理由 2、就艺术品的“雅俗”审美判定而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艺术太雅,孤芳自赏,不行;太俗,品 位太低,也不行。只有当雅俗有机结合时,艺术才能显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理由 3、其他联想:高雅的小说戏剧素材原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即雅源于俗,而又不同于俗,且不同之处就在 其雅。由此可见,雅俗本一体。 ②不赞成作者观点,雅、俗二者不能统一。雅与俗,是指艺术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品位而言,一般来讲,高雅、典 雅、雅致的作品,具有较复杂和完善的艺术形式,以及较深刻较高远的意蕴。通俗的作品,一般通达、晓畅,更注重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但有向“庸俗”“低俗”“媚俗”化蔓延的倾向。如东北二人转。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提升文化品位。 评价观点:给分是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以为作者的观点有无道理,这是 1分;之后是阐述理由,2分。   阐述理由可沿三个方向:①就艺术品的发展历史而论;②就艺术品的“雅俗”审美判定而论;③由作者观点进行 适度的联想和引申。   如果学生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就要从文本中查找根据,正确还原作者用以支撑其观点的理由;或者从自己生 活中列举实例。如果学生的态度是不赞成作者观点,就须从雅、俗二者之间为什么不能统一来阐述。 【解题指导】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 六、(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6分) 18.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 15-30字解渎“水”与“火”的寓意。(4分 “水”的寓意:答案: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山环水绕,所以称山城;四季水分充足,优势得天独厚。 “火”的寓意:答案:夏天似火炉,是“四大火炉”之一,重庆人爱吃火锅,脾气火爆,性格豪爽。 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20.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 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 致的奇人。 答案:①帕格尼尼是是一位奇人,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但他却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 到极致,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 ②帕格尼尼是世界级小提琴家,更是一位奇人,虽然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然而他却善于用苦 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只填序号)(4分)   看到“好朋友”①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② 小朵。忘记了我们是③什么时候认识的了,可能大概④是 一个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的日子吧。“物以类聚”⑤一语似乎是为我们两人⑥ 诞生的,因为⑦我们都是属于⑧排骨级的 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我更瘦——⑨我充其量算是一个肉排,因此⑩ ,小朵别号“金箍棒”⑾,大家都亲切地叫她 ——⑿棒妹儿。   (1)语段中③④⑥⑦⑧⑩处,必须删去的一处是   (2)语段中①⑤⑾三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答案:(1):④;⑩。 ;不能删去的一处是 。;②⑨⑿三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解析】 “可能”与“大概”重复,所以必须删去。如果在此处不要“因此”,容易将后面的内容与存折号后的内容 相连接,如此就会误解句意。其余的词语属于可有可无,意思是即使删除,但不会对理解句意明显影响。 (2):⑾;⑨。 【解析】①⑤的引号的作用是引用,⑾的引号则表明词语的特殊用法; ②⑿的破折号作用是强调突出,⑨的作用是解 释说明。 第 8 页 共 13 页   七、写作(本大题 60 分)   22.生活中有许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 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2009 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我与故事”,不故弄玄虚,不兜圈子,不给考生增加审题难度,比较好 写。一方面,当下重庆正在掀起如火如荼的“读经典、唱红歌、讲故事”的活动,只要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对这个题目就不会陌生;另一方面,这个题目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审题难度。但是,这个题目貌似简单,其实仍包含 一些思考玄机。 这是一个好像小学课堂上的命题作文,但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思考深度和语言表达的精彩度, 却是考生首先要直面和解决 的问题。 审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从各种故事刊物上看到的,还可 以是听别人说的。但这个故事也不是信手拈来即可,还要进行过滤。要选择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主流思想的故 事,因为高考作文应以积极进步为主,不然就不能拿高分。总之,选择的故事要让人有所感悟,让人有的感动,获得 启示。 其次,还要突出写作主体“我”的地位。这是一个关系型命题作文,题目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我”,一个是 “故事”。写作时,如果只写“我”而不言故事,或者只写故事,而不谈“我”,都是偏题了。准确的写作应该是把二 者结合起来思考,在考场上迅速调动平时的积淀积累,表达在自我人生或阅读他人故事中引发的感悟和思考。 或记叙 自己真实经历的故事,抒发真实情感;或针对听闻过的故事有感而发,书写内心感悟。 不管采用哪种体裁,都要在语言文字上下足工夫,做到真情洋溢,文采斐然。这也是区分考场作文水平高下的一 个重要尺度。如果考生不能根据命题灵活而动,死守平时的应试作文模式,势必泛泛而写,落入平庸之中。 我与故事(满分作文 60分) 悠扬的古曲如佛界的“梵音”, 灵动的舞姿是观音的“宝像”, 无声的世界包含着生命的坚 强,天使的微笑露出心灵的祥和。 —— 题记 很早我就倾听过史铁生的故事。他的《我与地坛》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是他给了我无声的震撼。史铁生说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 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生命的昭示。它越是体面地生着,让我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这些以往蹒跚的脚印 去看那不断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史铁生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完 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对生与死的理解。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即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于是他把孔子的“不知生,焉 知死”,改成了“不知死,焉知生”。他这样告诉别人:有时候人太害怕回到虚无里去,却忘记了自己本从虚无里来。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 到:“午后如果阳光寂寂,你是否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之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即过程便是目的,死 是一种回归。在史铁生眼中的死,是倍加的温馨。 读到此,史铁生告诉我人要有 正确的人生观。 史铁生最崇拜的是卡尔•刘易斯。他们见面时,史铁生没有丝毫悲切,因为他知道没有 人是 完美的。之后,卡尔•刘易斯也输给了跑进 9.79 秒的约翰逊,而后又知道约翰逊服用了兴 奋剂,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民说:不 管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我被这话感动了。不错!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那些肉体残 疾或 者心灵残疾的人以更多的关怀与同情吗?读到此,他劝诫我不要在心灵上有残疾。 记得原野在《人生》中写道:“人生从自己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时 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 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泪。人死,别人洒下诚实 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原野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生, 说 长不长,说短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在这其间的生命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 读到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给史铁生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 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 同构在一起。在他的写作之页,他以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美丽而丰满的文章。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乐与高兴。他睿智 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残缺的身躯给予我无声的震撼,他的微笑承载的是生命的苦难。 我们应从中读懂生命的真谛,让这 个世界充满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坚强。 【阅卷感言】 作者借史铁生对生命苦难的探究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身躯残缺而灵魂高大 阅卷感言的史铁生。作者也从中读到了 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史铁生对生命苦难的探 究”故事与“我”融合较好,审题准确,切合题意;作者知识广博,材料翔 实,信手拈来;文章立意深刻,对生命意识的思考有一定深度,给人启迪;题记优美而含意深刻,能为文章 中心服务;结构自然流畅, 语言优美灵动。 【满分理由】主题深远,构思严谨。 我与故事(一类上 58 分) 像我们这些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四个兄妹的家庭可不多,我们家就有四兄妹,后来母亲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第 9 页 共 13 页 父亲是一个爽朗达观的人, 可母亲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他微微浮肿的脸上挂满忧郁和伤心。他每次回家,脸上都带着微笑,这微笑 难以遮盖他内心的疲惫和忧虑,摸摸我们四兄妹的头,抱着年幼的弟妹,看着他们圆圆的脸蛋,笑着笑着。而后,宣布开饭,我们围坐着 饭桌,一会“吧叽吧叽”的吃饭声便响起来,父亲便倒上一杯酒,一边喝酒一边吃菜。每喝一口,眼眶就很热的样子,似乎有泪水在转动。 我看着父亲,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们吃完饭,父亲把剩下的饭菜一扫而光。 一段时间,我们对父亲的酒产生了兴趣。一天,父亲新打了一瓶,我们顿生念头,父亲出门后,我们倒上一杯,哥哥先喝,哥哥喝的 时候,我们痛苦地凝视着哥哥的表情,哥哥喝完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说了一句:“没味。”然后把酒递给我,我一喝,真的一点味也没有。 那天,我们大家都没有喝出味道,喝完后,我们互相望着,顿时,父亲的世界变得高深莫测起来。晚上,父亲照例喝酒,喝酒时,我们望 着他,他的眼眶仍发热,似乎有泪水打转,我们不知 怎么回事。 一天,我们去问奶奶,奶奶也感觉奇怪,便倒上一杯,一喝,再一喝,她的眼眶也发热了,似乎也有泪水打转,然后,她用略微嘶哑 的声音坚定地说:“有味!有味,味道很浓。”我 们问:“为什么我们尝不出来?”她说:“等你们长大后就能尝出来了。”时光就这样过去 了,那瓶酒成了我们兄妹们心中的谜团。后来,哥哥结婚的时候,我们都敬父亲酒,父亲喝一杯就醉了。这时,哥哥突然问我们:“还记 得爸爸那些年每天吃饭的时候喝的酒吗?”我们都说:“记得。”不知何时,哥哥的眼中有了泪花,他说:“爸,那些年,你每天喝的是自 来水。”我们哭了。因为那些年,我们没有个准饭量,等我们吃饱后,他才吃。其实,他每天回家都很累。 父亲的故事,我们到现在才读懂了! 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甘愿付出所有。那时幼小,那时顽皮,那时不懂事, 只顾自己却忽略了为自己付出的亲人。现在我们长大了,终于尝出了那酒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很浓,很浓。 【阅卷感言】文章以真情感人,抓住父亲喝酒的细节进行刻画,生动到位,“眼眶发热,似 阅卷感言 乎有泪水打转”把父亲拉扯四 个孩子长大的不容易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杯就醉了”把父亲 无私而伟大的爱彰显无余,父亲高大的形象顶天立地起来。父爱无声。父爱 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在无声的生活体验中。故事情节以“前后照应”取胜,一环扣一环,关键句反复 出现彰显主题,文章结构流 畅,语言含义隽永。 【档次评分 档次评分】一类上。内容 20 分+表达 19 分+发展 19 分=58 分。 【提升点】 本文通过父亲喝酒的故事传达那份无声而伟大的父爱,也让我们看到了父爱关怀下,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倒数第三段 “其实,他每天回家都很累”如果和故事中喝酒细节照应,就完美了。末段开头句的议论和最后一句风格不相吻合,缺少含蓄隽永的意味。 我与故事(二类文上 53 分) 古时有一个小伙子叫尾生,与姑娘相约在桥下见面,到了见面的时间,姑娘并没有来,于是尾生就一直等,最后被上涨的河水给淹 死了,这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有人为了诚信而献出生命的故事。这个诚信故事是被后人奉为经典的。 东方朔就曾说过:“廉如鲍叔,信 若尾生。”其伟大的品质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啊。 可我禁不住反问:有这必要吗?这要是发生在今天,它还会成为楷模吗?可能更容易被看作花痴或神经病吧。诚信等美好的品质固然 重要,可也不能不知变通地死守啊。桥下涨水,可以到桥上等嘛,还可以去她家找她啊,为什么要这样白白地淹死呢?这个尾生的故事真 让我多次难以入眠,想着一些不好明白的问题。难道我们做事情,真的要遵守那些条条款款的形式吗?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反而会以一个悲 剧收场。 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在他被下放到乡里当知青的时候,为了教育他们,使他们能知道革命老战士当年的辛苦, 就搞了一顿“忆苦饭”。“忆苦饭”就是将芭蕉树、芋头、南瓜藤、粗糠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煮一锅来让大家吃,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 和尾生故事相似的故事,可以引起我类似的思考。我思考的结果,想必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这种固执得近乎极端的方式绝不可取,做事 应得从它的思想本质着手, 而不是搞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形式。 如果是商人,我就以货真价实来对待我的顾客,做到童叟无欺,讲信用的名声自然就逐渐传开去了。不以质量为本,用再多的花枪来 宣传自己都是空事。或就像“三鹿”一样,哪怕知名度再大,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还是得面对法律审判和民众的责骂。由此可知,在乎形 式的华而不实,终是害人又害己啊。美国一向以民主国家自居,凡事都要讲尊重别人,可他们在我国南海搞非法测量,严重侵犯了我国的 主权和利益,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扇了自己一耳光。故事可以给人以启迪,通过故事我们可以思考更多,而这思考可以带来更多的谨慎与教 训, 同时对故事的解读必须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从时代的眼光去看,这样才会受益良多。 【阅卷感言】本文最大特点是论证方法多种多样:驳论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事例论证法。文章论证材料新鲜充实。认识阐 述深刻,中心突出。开篇以“尾生的故事”成为宣 扬诚信的经典,并引东方朔“廉如鲍叔,信若尾生”印证其伟大的品质。然后作者对 “尾生 故事”作了反向的分析, 提出了“难道我们做事情, 真的要遵守那些条条款款的形式吗?” 的问题。 接着用了王小波的“忆 苦饭”来论证了形式主义的可笑, 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了商业 讲质量和讲形式的两种不同的结果。然后用美国打着民主的幌子干着强盗的 勾当的无耻行 径,告诉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结尾总结了全文:解读故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从 时代的眼光去看,这样才会受 益良多。 【档次评分】 档次评分 二类上。内容 19 分+表达 16 分+发展 18 分=53 分。 【提升点】本文作者由“尾生”的故事引出自己的论点:看问题要抓实质,不搞形式主义。用商人的事例贴切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可“美国在我国南海搞非法测量”这个事例对观点的论证就不是很贴切了。 结尾强调观点却是“解读故事要有一定的时代性”, 前后观 第 10 页 共 13 页 点照应 不严密。 我与故事(三类文 47 分) 生活,总有些选择让我们难以取舍;故事,总会让我们在其中学会如何选择。 纷繁的故事铸就了缤纷的世界! 未经世俗浸染过的童 心难免会在我们的印象中勾勒出那幅最童真的图画, 那时的我们不求最 好,只求快乐;不求最美,只求舒适;不求拥有轰轰烈烈的爱情, 只求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 主能早日摆脱继母的折磨…… 或许年幼的我们并不懂灰姑娘与王子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因为从一个孩子的视 角永远也不 会读懂什么叫爱情,这就是故事,它不仅仅是献给可爱的孩子们的礼物,也是久经世俗迷弄 的人们的一支清醒剂。 成长的每个阶段总会有每个阶段的故事, 还记得那段只属于曾经的美好时光, 中学时代的我 们已不再仅仅留恋于从前那本爱不释手 的《格林童话》,那些年少的故事在我看来甚至有些 不可理喻, 逐渐成熟的我们并不屑于那些“幼稚”的故事。 我爱上了余秋雨的 《文 化苦旅》 , 当同学们日日夜夜发疯地抱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看时,我在看《千年一叹》。我喜欢他所 讲的关于中国各地的故事, 他用 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令人啧啧称奇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幅属于中国独特文化的地图。文化的沧桑感让我读懂了中华源远历史的归宿,从古至 今,中华子孙是在怎样用自己的经历改写着故事的结局。或许他们喜欢小说故事中完美恋人的爱情故事,喜欢一对对郎才女貌似的情人, 因为这也许 是他们精神的一种向往。 他们总喜欢谈论韩寒是在如何批判中国教育制度, 又是如何一个叛 逆的学生,如考试经常得零分 等。我向来是不喜欢和他们为此争论的,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 我记得比尔•盖茨在“留给中学生十句话”中曾说到过: 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 我们只有学会接受世界。 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华丽的词藻,也不在于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它所传达的一 种精神。从雷锋的故事中我学会了一句话: “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无限的服务。 ”从莎翁的故事中知道 了:“Alltheworldisastage。” 从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是淡泊名利…… 我们无法品尽人生所有的故事, 无法将人生的故事尽收眼底,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 在每一个所 读过的故事中学到些什么! 所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每一天的点滴铸成了人生这部平实而精彩的故事书, 主人 公就 是我们自己,其中有酣畅淋漓,也有静如止水;有五彩斑斓,也有清澈透明。到了生命山穷水尽之时,坐着轮椅,靠着暗淡的余晖慢慢地 翻阅,一页一页,一句一句……不要奢求 别人波澜起伏的生活,平淡的生活中一样可以有精彩的故事! 生活创造了故事,故事却又铸就 了我更精彩的生活! 我在窗前看故事,看故事里的我所装扮的精彩人生…… 【阅卷感言】 阅卷感言 这篇文章选材丰富, 从古到今, 从人到我, 从故事到人生感悟, 似乎有沧桑之气。想象广阔, 天马行 空。文章语言丰富而流畅,富含哲理,诠释了作者对成长对今天社会独特的观察与理 解, 写出了一个纷繁的世界和纷繁世界下一个个纷 繁的人生,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档次评分】 档次评分 三类中。内容 17 分+表达 19 分+发展 11 分=47 分。 【提升点】 本文应该是一篇散文,但作者写作时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把握不是很好。 提升点 因此,修改此文首先要明确 散文写作的要求,丰富的选材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来组织,即要 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本文有“我”,有“故事”。但故事与我的关系 不够明确。 2009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与故事(2) 小时候,故事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存在,我们习惯于在母亲温柔的讲述声中睡去,在黑甜的梦乡中寻找它的身影;青年时,故事是一场 无望的追寻、是一场不凡的经历、是与众不同的传奇,我们追寻它的存在又怀疑它存在;老年时,故事是对过去的怀念,是对曾经的缅怀, 我们为它流泪也为它欢笑。 从来没有的事 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它用一种近乎虚幻的美好、一种近乎完美的幸福构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美好希冀。 我们曾经在女娲补天的波澜壮阔里瞥见那人身蛇尾的女子奋力地举起补天石,用一种母性的光辉照亮了苍茫的大地;我们曾经在精卫 填海的执着不悔里望见一只美丽的鸟儿锲而不舍地把石子投入无垠的大海,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一首传奇的歌谣……我们在故事里沉醉,我 们在故事里感受。我们沉醉在故事中那些神秘莫测的美丽里,我们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诡谲与奇妙。 故事里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诠释、一种描述。我们的祖辈把它们口口相传,尽管经历了千百年,但是它们至今仍然在 传递中。传递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从来没有的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的启示。当我们还是一个蒙昧的孩子时,故事是启迪我们 的一首古老的歌曲,它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故事中,完成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接力。 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传递着千百年来不灭的民族精神。 已故的事 故事是已故的事。它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某一个人的记忆里,留下的或许是幸福的微笑,也可能是痛悔的泪水。 时光是调皮的孩子,也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当它匆匆向前时构造出了一个个或美好或痛苦的故事,当它缓缓前行时又让人们一次一次 地回顾那些已故的事。 它可能是你经历过的,属于你的故事。就像一次意义重大的考试,就像一次令人难忘的失败,就像一场美好的聚会。这一个个故事构 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如同一棵开花的树,充实而饱满。 它可能是别人的风景,属于别人的故事。是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是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第 11 页 共 13 页 恨别鸟惊心,是毛主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浏览着这些我们无法参与的别样景色,或叹或泪,或喜或悲。 已故的事,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时间如白驹过隙”,让我们学会珍惜,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我们学会预防,让我们学会很多很多。 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是我的故事,是我的美好,是我的悲哀。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虚构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祖辈的,它是让我成长的,让我感悟 的悲喜,它最终都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属于我的痕迹。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已经是真实,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已故事,故事就是故事,故 事成为了我的故事…… 2009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与故事(1) 故事的主角,是少时青春的我,和一个少时青春的他。悠悠记得当天笑,又带一种惘。在这三两天的背后有着一段 8年的记忆。这个 故事,名叫寻找。 初一那年,和他是同桌,一个调皮捣蛋的毛头小子。而我,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第一次考试过后,成绩优秀的我向老师说,我不要 和他坐,我要换位置。于是,我们第一次分开。自此以后,我们之间学习生活的交集似乎越来越少。不知道这是不是寻找的开始,这寻了 八年的故事。 世界好幽默,不大不小的城市我们都进了同一所高中,却彼此不知。若不是那炎炎八月军训时偶然的相见,或许我们还要彼此不知很 久。汗渍浸泡泛白的军衫,晒得黝黑的皮肤,所有人都几乎长得一样,唯有那眼神,是人最独特的表情。8月 1日,是他的生日。在国防 教育基地度过。 高中三年,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在同一楼层,偶尔路上相遇,总是会心一笑,心头总有淡淡的情愫萌生。总觉得,他还是当年那个调 皮的孩子,自己也总还是那个配合着他调皮的孩子。有时会有夸张的动作,夸张的音量,夸张地旁若无人的叫喧。这是两个孩子夸张的与 世隔绝的纯真年代。有一天,他去了高二,我还是高三,而有一天当他是高三的时候,我又将高三的时光重新踏了一遍。他说,这是我在 等他一起考大学,我说都是他这个阴魂不散的小子害得我再痛苦地经历一遍生命的轮回。 然而,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走散了。各自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看各自的花开花落。各自在暗夜中细数回忆。在相识过了 6年之后,失 散。突然发现,我们居然谁也没有谁的电话,就这样走散。我以为在这偌大的世界,走散了,再相遇的机会是渺茫,就算彼此重新站在原 点,也许也是朝着不同的方向,望不见彼此视线里的光。寻找故事的主角,八年前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 9月的一天,我离开了原来的高中,去了许多地方听课,从原先生活学习的地方消失了,没有告诉除了家人外的任何人。他找不到我 了。10月的一天,他去了英国,也消失了。偶尔我会和妈妈问道,那一起用放大镜烤着蚂蚁,一起比身高从十几比到二十几,一起去烧烤 的男生,他去了哪儿。可是,不光是妈妈,所有人都不知道答案。 当我们失踪了将近一年之后,神奇般的找到了彼此。继续着停留在十几岁时光的对白,停留在互相怄气互相打压的话题,继续着有一 搭没一搭的故事。走过了 8年,这寻找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寻到了彼此,是不是只是现在的事,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不是只是 繁星的碎片,骤然滑落一地,我只是拾到一小缕光明。 寻找了 8年的故事,是不是到了现在,才刚刚开始? 2009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与故事(3) 也许是一行文字的串联,也许是一个拟声的感叹,简单的,却包含着不平凡,这就是故事,自己的,别人的,串联成一个个章回,成 了岁月的一部分。 读一个故事,总希望有一个美丽的开始,它来自一生响亮的啼哭,如同天籁,这是故事的第一句,就已经牵动了我的心。它闪耀着光 辉,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个叫做母亲的女人和那个叫做父亲的男人,他们的目光为这个开头,润上了一层名叫温柔的颜色,带着微 笑的甜美和泪水的清新,迎接生命的感动。就是这个故事,承载了无数希望与祝福,来到了我的生命中,以一个美丽的形式,引出未知的 下一段。 读一个故事总希望有一个丰富的过程,有过波折,再迎接欢笑,才会有让人铭记于心的精彩。故事中开始出现不同的人物演出不同的 情节,儿时后院捏过的泥巴人,幼儿园里结识的第一个伙伴,小学温柔的班主任,甚至是偶然停留在窗边的一只蝴蝶。在漫长的中篇里, 不停地重复一个个离别与重逢,欢笑与泪水。它们化作一个个文字,映入这故事里,然后任由读着这故事的我,在泪眼模糊间反复地追溯 回忆,直到那纸张都变得温润。 就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日夜向前奔涌,却无法阻止河床上沉淀了泥沙,一层层地抬高,那里面藏着什么,没有人关注。只有在 某一天无意中翻开,才发现,原来那是无可替代的宝藏。读着这个故事,从回忆中走来,再走向未知。 读一个故事,总期望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或许是一片海,或许是一道霞光,平静得让人期待;也许,在到达之前,还有无数的崎岖, 但是,只要向着它,就能让人披荆斩棘,去追寻美好的结局。不要止步,便成了这个故事永恒的宗旨。 读这样一个故事,我的故事,它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一个丰富的过程,现在,它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它与我有着永不分割的牵 挂,只希望有一天它迎来一个完美的结局。 第 12 页 共 13 页 2009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与故事(4)   在那些个蝉鸣难息、蛙叫连天的仲夏之夜,外婆总是坐在那吱吱呀呀的摇椅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蒲扇,而我则会手托下巴,望着 从树缝间透过的月光。这时,外婆那低缓的声音就会掩盖一切嘈杂,径直钻进我的耳朵:“今天的这个故事……”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脑子里开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三毛流浪记,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这些充满了童真和智慧的故 事,我是百听不厌。小时的我将自己与每个故事的主角替换:做小工的我将那个周扒皮耍得团团转;戴着红帽子的我惊恐地看着变成外婆 的大灰狼;在鬼子刺刀下的我大义凛然……童年的故事像是从外婆的蒲扇里摇出来的一样,和沁凉的夏夜里的星星一起掉入了我的眼睛, 我带着这纯真的美好荡过了外婆桥。 童话里的幸福再也敌不住现实中的真相。我逐渐褪下了一身稚气,认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张海迪、史铁生的故事令我动容,也令我 振奋,我开始明白彼得·潘不会带着我到达永无乡,杜克船长的丑恶却会一直存在。我开始聆听那些伟人的事迹,寻求真实得经验:居里 夫人的刻苦,爱因斯坦的的勤奋……我捧着一本又一本的人物传记,对其中的智慧决策钦佩不已。我像是迷雾中的小舟,看清了远方灯塔 的光芒。 似乎每个少女都有一段伤感的时期。这种感觉曾经无来由地侵袭了我。我陷在林妹妹的泪痕里却一无反顾。那枝丫虽无法企及、根茎 却交缠紧握的橡树啊,你们的情谊让我知道什么是心心相印;那撞死在爱侣旁的孤雁啊,你的相随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至死不渝;还有昆曲里 那流水细长、感天动地的佳人才子,让我知晓了爱情的美、爱情的悲…… 生命中,谁都是谁的过客,谁的故事又都装点了谁。我永远都会铭记教会我善良、坚强的那些故事,也难以忘怀陪伴我成长的那些故 事。我的路还很长,我的故事还在延续…… 我的一生是一个故事,将来,翻它的人,会轻轻叹息。 第 13 页 共 13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