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数学真题(文科)(全国甲卷)(解析版)下载

2022年高考数学真题(文科)(全国甲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8月02日






绝密★启用前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 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2A {2,1,0,1,2}, B  x∣0  x  A B  1. 设集合 ,则 (){1,2} D. 0,1,2 {2,1,0} {0,1} A. B. C.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解出. 52A  2,1,0,1,2 B  x∣0  x  A B  0,1,2   【详解】因为 ,,所以 .故选:A. 2. 某社区通过公益讲座以普及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为了解讲座效果,随机抽取 10 位社区居民,让 他们在讲座前和讲座后各回答一份垃圾分类知识问卷,这 10 位社区居民在讲座前和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 确率如下图: 则( )A. 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中位数小于 B.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平均数大于 70% 85% C. 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标准差小于讲座后正确率的标准差 D.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大于讲座前正确率的极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表信息,结合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极差的概念,逐项判断即可得解. 70%  75%  70% 【详解】讲座前中位数为 ,所以 错; A280%,4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只有一个是 率的平均数大于 ,所以 B 对; 个,剩下全部大于等于 ,所以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 90% 85% 85% 的讲座前问卷答题 正确率更加分散,所以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标准差大于讲座后正确率的标准差,所 以 C 错; 讲座后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为100% 80%  20% ,讲座前问卷答题的正确率的极差为95%  60%  35%  20% ,所以 错. D故选:B. | iz  3z | 3. 若 .则 ()z 1 i A. 【答案】D B. C. D. 4 5 2 5 4 2 2 2 【解析】 【分析】根据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共轭复数的概念以及复数模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 iz  3z  i 1 i  3 1i  2  2i iz  3z  4  4  2 2 【详解】因为 ,所以 ,所以 .z 1 i 故选:D. 4. 如图,网格纸上绘制的是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A. 8 B. 12 C. 16 D. 20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再由棱柱的体积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如图, 2  4 2V  22 12 .则该直四棱柱的体积 故选:B. ππf (x)  sin x  (  0) 5. 将函数 的图像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曲线C,若 C 关于 y 轴对称, 32则的最小值是( )16141312A. B. C. D. 【答案】C 【解析】  232 k,k Z ,即可求出 的最小值. 【分析】先由平移求出曲线 的解析式,再结合对称性得 C2   23y,又 关于轴对称,则 y  sin  x   sin(x  )【详解】由题意知:曲线 为CC3 232 k,k Z ,11时, 的最小值为   2k,k Z 解得 ,又 ,故当 .  0 k  0 33故选:C. 6. 从分别写有 1,2,3,4,5,6 的 6 张卡片中无放回随机抽取 2 张,则抽到的 2 张卡片上的数字之积是 4 的倍数的概率为( )1A. 132523B. C. D. 5【答案】C 【解析】 【分析】方法一:先列举出所有情况,再从中挑出数字之积是 4 的倍数的情况,由古典概型求概率即可. 【详解】[方法一]:【最优解】无序 从 6 张卡片中无放回抽取 2 张,共有 1,2 , 1,3 , 1,4 , 1,5 , 1,6 , 2,3 , 2,4 , 2,5 , 2,6 , 3,4 , 3,5 , 3,6 , 4,5 , 4,6 , 5,6 15 种情                   621,4 , 2,4 , 2,6 , 3,4 , 4,5 , 4,6       6.况,其中数字之积为 4 的倍数的有 [方法二]:有序 种情况,故概率为 15 5从 6 张卡片中无放回抽取 2 张,共有 1,2 , 1,3 , 1,4 , 1,5 , 1,6 , 2,3 , 2,4 , 2,5 , 2,6 , 3,4 , 3,5 , 3,6 , 4,5 , 4,6 , 5,6                ,(2,1),(3, 1),(4,1),(5,1),(6,1),(3,2),(4,2),(5,2),(6,2),(4,3),(5,3),(6,3),(5,4),(6,4),(6,5)30 种情况, 其中数字之积为 4 的倍数有(1,4),(2,4),(2,6),(3,4),(4,1),(4,2),(4,3),(4,5),(4,6),(5,4),(6,2),(6,4)12 种情况,故概率 12 30 25为.故选:C. 【整体点评】方法一:将抽出的卡片看成一个组合,再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解出,是该题的最优解; 方法二:将抽出的卡片看成一个排列,再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解出; π π y  3x 3x cos x  , 7. 函数 在区间 的图象大致为( )2 2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函数的奇偶性结合指数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逐项排除即可得解.   2 2 f x 3x 3x cos x, x , 【详解】令   ,f x  3x 3x cos x  3x 3x cos x   f x 则  ,f x 所以  为奇函数,排除 BD; 2时,3x 3x  0,cos x  0 ,所以   ,排除 C. x 0, f x 0 又当 故选:A. bf (2)  f (x)  aln x  8. 当 时,函数 取得最大值 ,则 ()x 1 2 x111 A. B. C. D. 1 22【答案】B 【解析】 f 1 = – 2 ( ) f 1  0 a,b f x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  即可解得 ,再根据  即可解出. axbx2 f 1 = – 2 ( ) f x 0, f 1  0 fx  【详解】因为函数  定义域为 ,所以依题可知, ,  ,而   ,22×2 b  2,a b  0 a  2,b  2 f x 0,1 f x  所以 ,即 ,所以 ,因此函数   在上递增,在   x1121, f 2  1  上递减, x 1时取最大值,满足题意,即有 .  2故选:B. ABCD  A B C D B D AA B B 和平面 所成的角均为 1 1 9. 在长方体 1 中,已知 与平面 ,则 30 ABCD 111 1 ()AB C D 所成的角为 A. B. AB 与平面 30 AB  2AD 11AC  CB B D BB C C C. D.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45 1111【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线面角的定义以及长方体的结构特征即可求出. 【详解】如图所示: AB  a, AD  b, AA  c B D 不妨设 ,依题以及长方体的结构特征可知, 与平面 所成角为 ,ABCD 11cbsin30  DB A B DBB D ,AA B B 与平面 所成角为 ,所以 ,即 b  c 11111B DB D 11B D  2c  a2  b2  c2 ,解得 .a  2c 1AB = a AD =b ,对于 A, ,,A 错误; AB  2AD BE  AB AB C D AB C D B对于 B,过 作于,易知 平面 ,所以 与平面 所成角为 ,EBE  AB  BAE 11111c2因为 ,所以  ,B 错误; tan BAE  BAE  30 a22222AC  CB 1 ,C 错误; 对于 C, 对于 D, ,,CB  b  c  2c AC  a  b  3c 1CD a2B D BB C C DB C sin DB C  与平面 所成角为 ,,而 11111B D2c 210  DB C  90 DB C  45 ,所以 .D 正确. 11故选:D. SS,侧面积分别为 甲 和 乙 ,体积分别为 10. 甲、乙两个圆锥的母线长相等,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之和为 2π SV甲 V乙 甲 =2 =(V V 甲 和 乙 .若 ,则 )S乙 5 10 A. B. C. D. 510 2 2 4【答案】C 【解析】 rr【分析】设母线长为 ,甲圆锥底面半径为 1 ,乙圆锥底面圆半径为 2 ,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可得 lr  2r r ,r 2 分别用 表示,再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两圆锥的高,再根据圆锥的 1l2 ,再结合圆心角之和可将 1体积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解:设母线长为 ,甲圆锥底面半径为 1 ,乙圆锥底面圆半径为 rr,2lS甲 rl r11 2 ,则S乙 r l r22r  2r 所以 ,122r 2r 12 2 又则,llr  r 121 ,l21r  l,r  l 所以 ,12334522所以甲圆锥的高 乙圆锥的高 ,h  l  l  l19312 2 322,h2  l  l  l91495r2h l2  l11V甲 V乙 3132 2  10 .所以 r2h2 19l2  l233故选:C. x2 y2 13A , A 2 分别为 C 的左、右顶点,B 为 C 的上顶 11. 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C : 1(a  b  0) 1a2 b2   点.若 ,则 C 的方程为( )BA  BA2  1 1×2 y2 x2 y2 x2 y2 x2  y2 1 +=1 A. B. C. D. 1 1 9818 16 322【答案】B 【解析】   【分析】根据离心率及 【详解】解:因为离心率 A , A ,解得关于 a2 ,b2 的等量关系式,即可得解. BA  BA2 = 1 1b2 a2 898cb2 13b2  a2 ,解得 ,,e  1 aa2 9A a,0 ,A a,0 2  2 分别为 C 的左右顶点,则 1  ,1B(0,b) B 为上顶点,所以 .    ,因为 BA  BA2  1 所以 所以 BA  (a,b), BA2  (a,b) 118b2  a2 ,将 代入,解得 a2  9,b2  8 ,22a  b  1 9×2 y2 +=1 故椭圆的方程为 .98故选:B. mmm12. 已知 ,则( )9 10,a 10 11,b  8 9 A. B. C. D. a  0 b b  a  0 b  0  a a  b  0 【答案】A 【解析】 m  log 101 【分析】法一:根据指对互化以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即可知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换底公 9m  lg11 log 9 m ,式可得 ,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即可解出. 8【详解】[方法一]:(指对数函数性质) 22lg10 lg9  lg11 lg99 mm  log 10 1 ,而 由可得 2 ,所以 lg9lg11 1 lg10 9 10 9lg9 22lg10 lg11 mlg11 m  lg11 ,即 ,所以 .a 10 1110 11 0 lg9 lg10 22lg9 lg10 lg8 lg10 lg80 log 9 m 又2 ,所以 ,即 ,lg8lg10   lg9 8lg8 lg9 22log8 9 m所以 .综上, .a  0 b b  8 9  8 9  0 [方法二]:【最优解】(构造函数) mm  log 10(1,1.5) 由,可得 .9 10 9mf (x)  mxm1 1 a,b 根据 的形式构造函数 ,则 ,f (x)  x  x 1(x 1) 1f (x)  0 m  log 10(1,1.5) x (0,1) 1m .令,解得 ,由 知90×0  m f (x) f (10)  f (8) (1,) a  b 在上单调递增,所以 ,即 ,9 10 f (9)  9log 10  0 又因为 ,所以 .a  0 b 故选:A. 【整体点评】法一:通过基本不等式和换底公式以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方法直接常用,属于通性通 法; ma,b 法二:利用 的形式构造函数 ,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大小关系,简单明了, f (x)  x  x 1(x 1) 是该题的最优解.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m  ______________. 13. 已知向量 .若 ,则 a  (m,3),b  (1,m 1) ## 0.75 a  b 3【答案】 4【解析】 【分析】直接由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求解即可. 34a b  m  3(m 1)  0 m   【详解】由题意知: ,解得 .3故答案为: .42x  y 1 0 (3,0) 和( 0, 1) M M 14. 设点 M 在直线 上,点 均在 上,则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x 1)2  (y 1)2  5 【答案】 【解析】 (3,0) M 【分析】设出点 M 的坐标,利用 【详解】[方法一]:三点共圆 和( 0, 1) 均在 上,求得圆心及半径,即可得圆的方程. 2x  y 1 0 ∵点 M 在直线 上, (a,1 2a) (3,0) 和( 0, 1) 均在 M ∴设点 M 为 ,又因为点 上, ∴点 M 到两点的距离相等且为半径 R, 2222∴,,(a 3)  (1 2a)  a  (2a)  R a2  6a  9  4a2  4a 1 5a 2 ,解得 a 1 M (1, 1) ∴,,R  5 M (x 1)2  (y 1)2  5 的方程为 .(x 1)2  (y 1)2  5 故答案为: [方法二]:圆的几何性质 由题可知,M 是以(3,0)和(0,1)为端点的线段垂直平分线 y=3x-4 与直线 2x  y 1 0 的交点(1,- M (x 1)2  (y 1)2  5 1). ,的方程为 .R  5 (x 1)2  (y 1)2  5 故答案为: x2 y2 y  2x 与 C 无公共点”的 e 的一 C : 1(a  0,b  0) 的离心率为 e,写出满足条件“直线 15. 记双曲线 a2 b2 个值______________. 【答案】2(满足 皆可) 1 e  5 【解析】 bbay   x中0  2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只需双曲线渐近线 即可求得满足要求的 e 值. ax2 y2 by   x,C : 1(a  0,b  0) 【详解】解: ,所以 C 的渐近线方程为 a2 b2 ab2 a2 b0  2 结合渐近线的特点,只需 ,即 , 4 ay  2x 可满足条件“直线 与 C 无公共点” cb2 a2 所以 ,e  1  1 4  5 a又因为 ,所以 ,e 1 1 e  5 1 e  5 故答案为:2(满足 皆可) AC AB ADB 120, AD  2,CD  2BD 16. 已知 中,点 D 在边 BC 上, .当 取得最小值时, ABC ________. BD  【答案】 【解析】 ## 3 1 1+ 3 AC2 AB2 【分析】设CD  2BD  2m  0 ,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 【详解】[方法一]:余弦定理 后,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解. 设CD  2BD  2m  0 ,2222则在 中, ,△ABD AB  BD  AD  2BD ADcosADB  m  4  2m 2222在ACD 中, ,AC  CD  AD  2CD ADcosADC  4m  4  4m 4 m2  4  2m 12 1 m AC2 4m2  4  4m AB 12  4  m2  4  2m m2  4  2m 2所以 3m 1  m 1 12  4   4  2 3 ,32m 1  m 1 3m 1 当且仅当 即时,等号成立, m  3 1 m  3 1 m 1 AC 所以当 取最小值时, .AB 故答案为: .3 1 [方法二]:建系法 令 BD=t,以 D 为原点,OC 为 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 C(2t,0),A(1, ),B(-t,0) 4t2  4t  4 32AC2 AB2 12 2t 1  3  4   4  2 3 2t2  2t  4 3t 1  3 t 1  t 1 当且仅当t 1 3,即BD  3 1时等号成立。 [方法三]:余弦定理 设 BD=x,CD=2x.由余弦定理得 22c  x  4  2x 2222,,,2c  b 12  6x b2  4  4×2  4x 22c  x  4  2x 22,2c  b 12  6x b2  4  4×2  4x AC 2222 t 令,则 ,2c  t c12  6x AB 12  6×2 12  6×2 2t2  2   6 1  6  2 3 ,c2 x2  2x  4 3x 1  x 1 2,t  4  2 3 3x 1 当且仅当 ,即 时等号成立. x  3 1 x 1 [方法四]:判别式法 BD  x 设在,则 CD  2x 2222中, ,△ABD AB  BD  AD  2BD ADcosADB  x  4  2x 2222在ACD 中, ,AC  CD  AD  2CD ADcosADC  4x  4  4x AC2 4×2  4  4x 4×2  4  4x x2  4  2x 所以 ,记 ,t  AB2 x2  4  2x 4 t x2  4  2t x 4  4t  0 则2由方程有解得:  4  2t  4 4t 4  4t  0  2即,解得: t 8t  4  0 4  2 3 t  4  2 3 2  t x   3 1 所以tmin  4  2 3,此时 4 t AC 所以当 取最小值时, ,即 .x  3 1 BD  3 1 AB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每 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的17. 甲、乙两城之间 长途客车均由A 和 B 两家公司运营,为了解这两家公司长途客车的运行情况,随机 调查了甲、乙两城之间的 500 个班次,得到下面列联表: 准点班次数 240 未准点班次数 AB20 30 210 (1)根据上表,分别估计这两家公司甲、乙两城之间的长途客车准点的概率; (2)能否有 90%的把握认为甲、乙两城之间的长途客车是否准点与客车所属公司有关? n(ad bc)2 (ab)(cd)(ac)(bd) 附: K2  ,P K2… k 0.100 2.706 0.050 3.841 0.010 6.635 k12 13 78【答案】(1)A,B 两家公司长途客车准点的概率分别为 ,(2)有 【解析】 【分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以及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可求得结果; 2 ,再利用临界值表比较即可得结论.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及公式计算 K 【小问 1 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A 共有班次 260 次,准点班次有 240 次, 设 A 家公司长途客车准点事件为 M, 240 12 P(M )  则;260 13 B 共有班次 240 次,准点班次有 210 次, 设 B 家公司长途客车准点事件为 N, 210 240 78P(N)  则.12 A 家公司长途客车准点的概率为 B 家公司长途客车准点的概率为 ;13 7.8【小问 2 详解】 列联表 准点班次数 未准点班次数 合计 260 240 500 AB240 210 20 30 50 合计 450 n(ad bc)2 (ab)(cd)(ac)(bd) K2  500(24030  21020)2 26024045050 =, 3.205  2.706 根据临界值表可知,有 的把握认为甲、乙两城之间的长途客车是否准点与客车所属公司有关. 90% 2Sn Sa  n n  2a 1 18. 记 为数列 的前 n 项和.已知 .nnna(1)证明: 是等差数列; na ,a ,a S9 成等比数列,求 n 的最小值. (2)若 47【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78 .【解析】 S ,n 1 12S  n2  2na  n a  a  a 1 【分析】(1)依题意可得 ,根据 ,作差即可得到 ,nnn1 nnSn  Sn1,n  2 从而得证; naa(2)法一:由(1)及等比中项的性质求出 1 ,即可得到 的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再根据二次函数的 n性质计算可得. 【小问 1 详解】 2Sn  n  2a 1 2S  n2  2na  n 因为 ,即 ①, nnnnn  2 2当①即即时, 2Sn1  n 1  2 n 1 a  n 1 ②, n1 2②得, 2Sn  n2  2Sn1  n 1  2na  n  2 n 1 a  n 1 ,nn1 2a  2n 1 2na  2 n 1 a 1 ,nnn1 2 n 1 a  2 n 1 a  2 n 1 a  a 1 ,所以 ,且n N* ,n  2 nn1 nn1 a所以 是以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1n【小问 2 详解】 [方法一]:二次函数的性质 a  a  3 a  a  6 a  a 8 由(1)可得 ,,,4171912aaa, 9 成等比数列,所以 a  a a 又即,,477492a  12 a  6  a  3  a 8 ,解得 ,  11112n n1 125 1225 2625 8a  n 13 所以 ,所以 ,Sn  12n   n2  n  n  n222S 78 所以,当 n 12 或时, n min .n  13 [方法二]:【最优解】邻项变号法 a  a  3 a  a  6 a  a 8 由(1)可得 ,,,4171912aaa, 9 成等比数列,所以 a  a a 又即,,477492a  12 a  6  a  3  a 8 ,解得 ,  1111a  n 13 a  a   a  0,a  0 所以 ,即有 .n1212 13 S 78 则当 n 12 或时, n min .n  13 SS【整体点评】(2)法一: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 n 的最小值,适用于可以求出 n 的表达式; 法二:根据邻项变号法求最值,计算量小,是该题的最优解. 19. 小明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一个封闭的包装盒,包装盒如图所示:底面 是边长为 8 ABCD cm EAB,FBC,GCD,HDA (单位: )的正方形, 均为正三角形,且它们所在的平面都与平面 垂直. ABCD (1)证明: 平面 ;EF / / ABCD (2)求该包装盒的容积(不计包装盒材料的厚度). 【答案】(1)证明见解析; 640 3(2) .3【解析】 【分析】(1)分别取 EM  FN ,依题从而可证 AB, BC M , N EM  AB, FN  BC 的中点 ,连接 ,由平面知识可知 ,MN 平面 ,ABCD FN  平面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 ABCD EM  ,即可知四边形 EMNF 为平行四边形,于是 ,最后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 EM / /FN EF / /MN 证出; AD, DC K, L ,由(1)知,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 KMNL  EFGH 的体积加上 (2)再分别取 中点 四棱锥 B  MNFE 体积的 倍,即可解出. 4【小问 1 详解】 如图所示: AB, BC M , N EAB,FBC 分别取 的中点 ,连接 ,因为 为全等的正三角形,所以 ,平面 平面 MN EM  AB, FN  BC ,EM  FN ,又平面 平面 ,ABCD ABCD  AB EAB  EAB  平面 EM / /FN ,,所以 平面 ,同理可得 平面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 ABCD FN  ABCD EM  EAB EM  知,而 EM  FN ,所以四边形 EMN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又 平面 EF / /MN EF  平面 ,所以 平面 .ABCD MN  ABCD EF / / ABCD 【小问 2 详解】 [方法一]:分割法一 如图所示: AD, DC K, L HE / /KM , HE  KM 分别取 中点 ,由(1)知, 且EF / /MN EF MN ,同理有, ,HG / /KL, HG  KL GF/ /LN,GF  LN ,,由平面知识可知, BD  MN ,,MN  MK KM  MN  NL  LK ,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 KMNL  EFGH 的体积加上四棱锥 B  MNFE 体积的 倍. 4B,点 到平面 B的距离即为点 到直线 因为 ,MNFE EM  8sin 60 4 3 MN  NL  LK  KM  4 2 的距离 ,,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 MN dd  2 2 21256 640 3V  4 24 3 4 4 24 32 2128 3 3  3.33[方法二]:分割法二 如图所示: 连接 AC,BD,交于 O,连接 OE,OF,OG,OH.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四棱锥 O-EFGH 的体积加上三棱锥 A- OEH 的 倍,再加上三棱锥 E-OAB 的四倍.容易求得,OE=OF=OG=OH=8,取 EH 的中点 P,连接 AP,OP. 4则 EH 垂直平面 APO.由图可知,三角形 APO,四棱锥 O-EFGH 与三棱锥 E-OAB 的高均为 EM 的长.所以该 几何体的体积 211111640 3 3V  4 3 4 2 4 4 2 4 24 3 4 4 3 4 24 2 .3323232y  f (x) x , f x 1 1 y  g(x) 20. 已知函数 ,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也是曲线 的切 f (x)  x  x, g(x)  x  a 线. x  1 (1)若 ,求 a; 1(2)求 a 的取值范围. 1, 【答案】(1)3 (2) f (x) 【解析】 g(x) 【分析】(1)先由 上的切点求出切线方程,设出 上的切点坐标,由斜率求出切点坐标,再由函数 a值求出 即可; f (x) a及切点表示出切线方程,由切线重合表示出 ,构造函 g(x) g(x) (2)设出 上的切点坐标,分别由 和a数,求导求出函数值域,即可求得 的取值范围. 【小问 1 详解】 2f (1)  1 (1)  0 y  f (x) 1,0 处的切线 f (1)  31 2 由题意知, ,f (x)  3x 1 ,,则 在点 y  2(x 1) 方程为 ,g (x)  2x g(x) y  2x  2 x , g(x ) g (x )  2x  2 x 1 即,设该切线与 切于点 ,,则 ,解得 ,则 22222g(1) 1 a  2  2 a  3 ,解得 ;【小问 2 详解】 y  x3  x  3×2 1 (x  x ) 2x f(x ) 处的切线方程为 1 1 ,y  f (x) f (x)  3x 1,则 在点 ,整理得 11   11y  3×2 1 x  2×3 ,11g (x)  2x g (x )  2x ,则 2 ,则切线方程为 g(x) x , g(x ) 设该切线与 切于点 ,222y  x2  a  2x (x  x ) y  2x x x2  a ,整理得 2,22222 223×1 1 2×2 3×1 129314则令,整理得 a  x2  2×3   2×13  x14  2×13  x12  ,212×13  x22  a 2429314h(x)  x4  2×3  x2  32h (x)  0 ,则 ,令 ,解得 h (x)  9x  6x 3x  3x(3x 1)(x 1) 421 x  0 或,x 1 313xh (x)  0 h (x),h(x) x   令,解得 或0  x 1,则 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131 ,0 31, 0,1 1, x00103h (x) 051h(x) h(x) 1 27 4a,故 的取值范围为 1, 1, 则的值域为 .C : y2  2px( p  0) D p,0 ,过 F 的直线交 C 于 M,N 两点.当直线 MD 垂 21. 设抛物线 的焦点为 F,点 MF  3 直于 x 轴时, .(1)求 C 的方程; MD, ND MN, AB ,    (2)设直线 与 C 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 A,B,记直线 的倾斜角分别为 .当 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答案】(1) y2  4x (2) ;.AB : x  2y  4 【解析】 【分析】(1)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 pMF =p  ,即可得解; 2MN : x  my 1 k 2k (2)法一:设点的坐标及直线 ,由韦达定理及斜率公式可得 AB ,再由差角的正 MN 2切公式及基本不等式可得 ,设直线 ,结合韦达定理可解. AB : x  2y  n kAB 2【小问 1 详解】 px   抛物线的准线为 ,当 MD 与 x 轴垂直时,点 M 的横坐标为 p, 2pMF =p  3 p  2 此时 ,所以 ,2所以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y2  4x 【小问 2 详解】 ;[方法一]:【最优解】直线方程横截式 22224  y1 y2 y3 y4 M, y , N , y , A , y , B , y MN : x  my 1 设由,直线 ,1  2  3  4444x  my 1 y2  4x 2  0, y y 4 可得 y  4my  4  0, ,12y1  y2 4y3  y4 4kMN kAB y12 y22 y32 y42 由斜率公式可得 ,,y1  y2 y3  y4 4444×1  2 y1 4 x  2 1y2   y 8  0 ,MD : x   y  2 ,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直线 y1   0, y y 8 y  2y y  2y ,所以 2 ,同理可得 ,1334144kMN k所以 AB y3  y4 2 y  y 22  1kMN tan , k tan   又因为直线 MN、AB 的倾斜角分别为 ,所以 ,AB 222     0, k 2kAB  2k  0 若要使 最大,则 ,设 ,则 MN tan  tan  k112tan     1 tan tan  1 2k2 41,1 2k 22k kk12 2k 当且仅当 即时,等号成立, k  k22   所以当 最大时, ,设直线 ,AB : x  2y  n kAB 22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y  4 2y  4n  0   0, y y 4n  4y y 16 ,所以 ,n  4 341 2 所以直线 .AB : x  2y  4 [方法二]:直线方程点斜式 由题可知,直线 MN 的斜率存在. M x, y , N x, y , A x, y , B x, y MN : y  k x1 设由1  2  3  4  ,直线 1234y  k(x 1) y2  4x k2 x2  2k2  4 x  k2  0 x x1 y y 4 .得: ,,同理, 121 2 y1 y  (x  2) ,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x x 4 x x 4 直线 MD: ,同理, .1324×1  2 y y 8 y  2y y  2y 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所以 2 ,同理可得 ,133412 y  y 1  y4  y3 x4  x3 y2  y1 12kAB  kMN . 2 x  x 2由斜率公式可得: 111  24x2 x1 2     0, (下同方法一)若要使 最大,则 ,tan  tan  k112tan     1 tan tan  1 2k2 k 2kAB  2k  0 1设,则 ,41MN  2k 22k kk12 2k 当且仅当 即时,等号成立, k  k22   所以当 最大时, ,设直线 ,AB : x  2y  n kAB 22  0, y y 4n  4y y 16 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所以 ,所以直线 n  4 y  4 2y  4n  0 341 2 .AB : x  2y  4 [方法三]:三点共线 22224  y1 y2 y3 y4 M, y , N , y , A , y , B , y 设,1  2  3  444422 PM   2  y1 y2 P t,0 t, y ,PN  t, y 设,若 P、M、N 三点共线,由 1  4422y1 y2 t y  t y y y= – 4t 1 ,化简得 , 1 2 所以 244y y= – 4t t,0 反之,若 ,可得 MN 过定点 12y y 4 因此,由 M、N、F 三点共线,得 ,12y y 8 由 M、D、A 三点共线,得 由 N、D、B 三点共线,得 ,13y y 8 ,24y y 4y y 16 则,AB 过定点(4 0) 341 2 2     0, (下同方法一)若要使 最大,则 ,tan  tan  k112tan     1 tan tan  1 2k2 k 2kAB  2k  0 1设,则 ,41MN  2k 22k kk12 2k 当且仅当 即时,等号成立, k  k22   所以当 最大时, ,所以直线 .AB : x  2y  4 kAB 2MN, AB 【整体点评】(2)法一:利用直线方程横截式,简化了联立方程的运算,通过寻找直线 的斜率关 系,由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直线 AB 的斜率,再根据韦达定理求出直线方程,是该题的最优解,也是通性 通法; 法二:常规设直线方程点斜式,解题过程同解法一; 法三:通过设点由三点共线寻找纵坐标关系,快速找到直线 化运算的好方法. 过定点,省去联立过程,也不失为一种简 AB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题计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  t 6x  C中,曲线 的参数方程为 xOy C(t 为参数),曲线 2 的参数方程为 22. 在直角坐标系 1y  t 2  s 6x   (s 为参数). y  s C(1)写出 1 的普通方程; C(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的极坐标方程为 ,2cos sin  0 3C3 与 1 交点的直角坐标,及 3 与 2 交点的直角坐标. CCC求y2  6x  2 y  0 ;【答案】(1) 112,1 C ,C 1,2 C ,C  ,1 1,2 (2) 的交点坐标为 ,,2 的交点坐标为 ,.3132【解析】 【分析】(1)消去 ,即可得到 1 的普通方程; CtC ,C (2)将曲线 3 的方程化成普通方程,联立求解即解出. 2【小问 1 详解】 2  y2 2  t 6y2  6x  2 y  0 C,即 1 的普通方程为 x  因为 ,,所以 .x  y  t 6【小问 2 详解】 2  s 6C,即 2 的普通方程为 y2  6x  2 y  0 2x   , y  s 因为 ,所以 ,6x  2  y 2cos sin  0  2 cos   sin  0 C,即 3 的普通方程为 2x  y  0 由.12y 1 2x 1 x  y  6x  2 y  0 1,1 1,2 ;联立 ,解得: 或,即交点坐标为 ,2y  2 2x  y  0 12x  1 x   y  6x  2 y  0 1 ,1 1,2 联立 ,解得: 或,即交点坐标为 ,.2y  2 22x  y  0 y  1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2223. 已知 a,b,c 均为正数,且 ,证明: a  b  4c  3 (1) ;a  b  2c  3 1 1  3 (2)若 ,则 .b  2c ac【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2 ,利用柯西不等式即可得证; 22222【分析】(1)方法一:根据 a  b  4c  a  b  2c 113(2)由(1)结合已知可得 0  a  4c  3,即可得到 ,再根据权方和不等式即可得证. a  4c 【小问 1 详解】 [方法一]:【最优解】柯西不等式 22  22a  b  2c 12 12 12  a  b  2c 由柯西不等式有 ,所以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所以 .a  b  2c  3 a  b  2c 1 a  b  2c  3 [方法二]:基本不等式 222222由,,,a  b  2ab b  4c  4bc a  4c  4ac 2a  b  2c  a2  b2  4c2  2ab  4bc  4ac  3 a2  b2  4c2  9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所以 .a  b  2c 1 a  b  2c  3 【小问 2 详解】 证明:因为 b  0 c  0 1,b  2c a  0 ,,,由( )得a  b  2c  a  4c  3 ,11即0  a  4c  3,所以 ,a  4c 321 1 12 22 91 2 由权方和不等式知 ,   3 aca4c a 4c a 4c 121c  当且仅当 ,即 a 1 ,时取等号, a4c 21 1  3 所以 .ac【点睛】(1)方法一:利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洁高效,是该题的最优解; 方法二:对于柯西不等式不作为必须掌握内容的地区同学,采用基本不等式累加,也是不错的方法.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