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2008年北京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30日



2008 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0 分) 1.(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2题)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答案】D 【点拨】夏朝都城几经变更。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 (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商朝都城曾经五次迁都,但是考 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周由周文王 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 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 【结束】 2.(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3题)图 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 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答案】B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点拨】可以从图上所表示的地理名称判断,如天竺,大食,新罗判断,这些是唐朝时期对这 几个国家的称呼。由课本上的知识点可知: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 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同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 亚欧许多国家。 【结束】 3.(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 是A.都江堰 【答案】A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点拨】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 于公元前 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 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 平原。灵渠全长 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 33年(公元前 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 内。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 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 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 国境内,所以应选 A。 【结束】 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5题)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BCD凡天下田,天下人 凡天下田,丰荒 有田同耕,有饭 同耕,此处不足, 相通,此处荒, 同食,有衣同穿, 《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 内容 口,不论男妇 则迁彼处 《资政新篇》内 统一政令,依 听取社会舆论;反 则迁彼丰处 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善 机构 兴办保险事业 容法治国 对迷信 【答案】C 【点拨】由题目中所给材料可知 C选项的“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兴办保险事业” 符合题目意思。ABD中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 【结束】 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6题)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答案】A 【点拨】A项,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 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纳税人可 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B项,地丁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 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 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C项中“出超”不能造成白银外流,只 有“入超”才能造成白银外流。D项,自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后愈 发不可收拾。 【结束】 6.(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7题)“价格革命”给 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点拨】此题考察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后没有引起封建主势力的加强, 金银流入欧洲后封建阶级把金银用于购买奢侈品,他们的统治没有得到加强,封建主没有把金 银转化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结束】 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8题)观察图 7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箭楼的描 述,正确且完整的一组是 图 7 今日箭楼 图片介绍: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代,1900年毁于战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栏 杆及西洋花饰。民国时曾为国货陈列所。1949年解放军入城经此。1990年大修后开放。 ①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 ②见证了北京屈辱与新生的历史 ③帝制时代结束后曾为文化场所 ④现在建筑主体建于清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答案】B D.②③ 【点拨】由题中称述“1915年增加栏杆及西洋花饰”可知,不可能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因 此①错。其余三句表述,在题中材料都有所表现。 【结束】 8.(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19题)《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 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反贪污、反浪费” “和平统一”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向雷锋同志学习” “拨乱反正” “实现四个现代化” 【答案】C 【点拨】A项中分别为 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和 1981年叶剑英提出。B项分别是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中提出,“改革开放是 1978年提出。C项是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和 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D项是 1962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于 1963年为雷锋的题词和 1964年 12 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 出。 【结束】 9.(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20题)“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 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 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答案】D 【点拨】A、B项中的分别属于印度民族大义和日本的倒幕运动中的主力,不符合“亚洲觉醒” 运动力量的共性,予以排除,而 C项不符合史实;故只有 D项正确。 【结束】 10.(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21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 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C.七月事件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 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结束】 11.(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22题)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答案】B 【点拨】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英法奉行绥靖政策, 对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虽然承认日本是侵略行为,但不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故 A项 错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于 1996年 9月 10日通过,此时苏联已解体,美苏争霸格局已 结束,故 C项错误;从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经联合国授权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来看, 北约不可能维护欧洲和平,故 D项错误。由此可知,只有 B项正确,根据联合国的宗旨,联合 国有权采取维和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结束】 12.(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 60多年的 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 ②政治联合加强 ③法德实现和平 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 【答案】A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能力。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在面对 美苏争霸所带来的威胁,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不受美苏争霸所带来的影响,加强了联合。维 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不可能消除西欧国家间的民族分歧和矛盾,所以④表述错误,应排 除,正确答案为 A。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0 分) 13.(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37题)(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 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 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 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从关注民生的 主题发言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 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结合这一时期的 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4分)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 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 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 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 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 主题发言四: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 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 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 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12分) (提示:下列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 断的解读都可以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鉴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答案】(1)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 农民的负担。 (2)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可从新式人才、新式学校等方面举例阐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学归国,成为著名铁路工 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促进了近代交通工具发展。戊戌变法时开办京师大学堂,促进近 代文化教育发展。 (3)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 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 苏。 (4)答案要点举例:(从内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即可得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 根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 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点拨】(1)从材料“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看出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募役法”;“当四 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 数。”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方田均税法”。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推行“募役法”和“方田均 税法”的目的。 (2)结合教材,可知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近代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派遣第一批 30 多名留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些措施对于近代科学和近 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政府对经济采取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措施,而这些措施对于恢复社会生产, 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是关于“文革”结束后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②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针政策。③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而④“中国的对外 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是新时期我国 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结束】 1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 40题)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 2008年 5 月 4日开始在国内 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 老区。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图 13 图 14 图 15 图 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图 14 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图 15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第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 意义。 排序:图( )→图( )→图( )(2分) 历史意义:(6分) 图 13:                                      图 14:                                      图 15: 【答案】(3)排序:15→14→13 图 13: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 14: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可作答。图 13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 1931年,标志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图 14 井冈山会师发生于 1328年 4月, 对军队进行整编;图 15 南昌起义发生于 1927年 8月 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 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结束】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