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30日



2017 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 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 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考点】2D: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需要掌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 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 合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 可知,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 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器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考查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的把握,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分)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 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从货币制度角度来分析,要求学 生联系汉朝时期和秦朝时期货币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来理解。 【解答】A.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 终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国家统一是大秦帝国,不是汉朝。 C.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没有涉及到对百姓赋税的影响。 D.中央政府统一铸造货币,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了君 主专制。 故选:A。 【点评】回答本题时我们要知道,秦朝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了货币,采用圆形方孔的 半两钱,汉朝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放松了对货币的 掌控,导致地方铸钱的出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统一货币铸造,推行五铢 钱,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 3.(3 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 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 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情况,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设 置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 B.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书、门下省,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故选:C。 【点评】隋朝时期中央三省之间职责不明确,唐朝时期明确规定了三省之间的职权和地 位,三省的政治地位一样,都是中央宰相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 书省管六部负责行政。 4.(3 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 “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内容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孔子思想内容和程朱理学的内 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天理等内容。 B.孔子和朱熹的意思是要控制住人的自我欲望,选项和材料不符。 C.朱熹的意思,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又发展了孔子的观点。 D.朱熹继承了孔子克己的克的意思,孔子将己描述为自己,而朱熹,把它发展为自己的 欲望。 故选:D。 【点评】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等 伦理道德标准,追求天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要达到天理,而不是 要追求科学的真相。 5.(3 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 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要求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历程来分 析和理解材料。 【解答】A.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材料强调写意传神,得意忘形。 B.诗画合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材料中并没有讲到画中有诗。 C.材料中说到将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相结合,体现了情景合一的 艺术特征。 D.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不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故选:C。 【点评】本题解答的关键要求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意传神、追求神似、不求 形似的艺术特点。 6.(3 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 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 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考点】91:鸦片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民 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 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 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看出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吏治败坏, 故 D 项正确。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BC 两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 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3 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 关文章,如下表: 1880﹣1889 年 1890﹣1899 年 1900﹣1907 年 禁缠足(篇) 兴女学(篇) 3511 617 17 22 56 介绍外国妇女(篇) 合计 219 36 10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变化。解题 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主题及其数量,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 A 项错误。 B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因此不能反映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 除陋习,故 C 项错误。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增长最快,说明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故 D 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变化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 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3 分)1922 年 9 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 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 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C.知识分子的共识 【考点】9K: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需要掌握北伐战争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共机关刊 物”、“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 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打倒军阀”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中共机关刊物”、“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 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可知,“打倒军阀”是人民的迫切 愿望,故 A 项正确。 B 项国民政府成立于 1925 年,时间与题干不符,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 材料中“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 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 CD 两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对北伐战争的背景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 分析理解的能力。 9.(3 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 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考点】HE: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需要掌握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 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得出中国近代高等学校主要分布地区。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中国近代高等学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政治 中心地区,由此可知,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政治,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因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 分)1937 年 8 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 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考点】9S:抗日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解题 的突破口是题干时间“1937 年 8 月”和关键信息“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解答】依据题干“1937 年 8 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 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故 B 项正确。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 193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 193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 1938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的把握,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分)据统计,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 总量 44.10%,英国 11.15 亿美元,占总量 34.88%,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考点】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48 年”“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结合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的机会,与 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经济侵略。材料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反映了此时美国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 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2.(3 分)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 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 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考点】FL: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需要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解题 的关键是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对“20 世纪 50 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 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20 世纪 50 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 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 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 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 A 项错误。 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的把握, 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3.(3 分)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 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要求结合改革开放初期 的历史史实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 80 年代初,股份制改革是在 90 年代。 B.从材料可以看出,企业产品质量不高,而且是垄断体制,由于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的, 而适度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的问题。 C.1981 年,当时没有世界贸易组织,只有关贸总协定。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时间为 1980 年,海南设立为经济特区是 1988 年,与材料 的时间 1981 年不符合。故选:B。 【点评】回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征,1992 年之前,我们的改革一破 计划为主要特征,只是还没有完全涉及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1992 年之后主要是利市场 阶段,涉及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 14.(3 分)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 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 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 1:3.这一选举 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考点】45:梭伦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要求学生联系梭伦改革的基础知 识来回答问题。 【解答】A.材料涉及到的是民主抽签选举的方式,对贵族统治权利构成一定的威胁。 B.梭伦改革,没有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只是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财产资格的限制。 D.梭伦改革措施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故选:D。 【点评】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5.(3 分)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 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 世纪一位 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考点】88:经典力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典力学体系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世界科 技发展的表现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中可知,培根主张进行试验,笛卡尔是主张用数学来表达,牛顿经典 力学体系正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 用新的基本法则。 B.奠定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伽利略,不是牛顿,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提出太阳中心说的是哥白尼,也不是牛顿。 D.阐明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故选:A。 【点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近代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也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系 统的总结,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为后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6.(3 分)1832 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 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 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考点】67: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 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和理解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通过表决过程,在表决中起决 定意义的是强大的民意压力,国王只是顺势而为,并不能体现出国王有重要的政治,这 也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事实。 B.上议院在议会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要得到上议院通过。 C.材料中可以看出保守势力最后做出了让步,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 D.英国 17 世纪就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项与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C。 【点评】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迫使商业资产阶级让出更多的议席,最后通过了改革方 案,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促进了英国殖民经济的发展, 和民主政治的完善。 17.(3 分)1917 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 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 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 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考点】C2:俄国十月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各国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十月革命的基本 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 阶级政权。 B.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 C.《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 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 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十月革命具备的两个特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相继进行,采取了和平夺权和暴力革命的两种方式。 18.(3 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 1990 年和 2003 年不同 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 1990 年 2003 年 1990 年 2003 1990 2003 年年年低收入 中等收入 32 14 324 928 39 33 27 40 49 36 47 55 27 64 71 高收入 2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考点】DC:第三产业的兴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三产业的兴起,具体考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趋 势。 【解答】根据材料“1990 年和 2003 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可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 A 项,材料无法体现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排除; B 项,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排除; C 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不平衡发展,排除; D 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趋势,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主要 内容、影响。 19.(3 分)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 “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 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考查全球化的含义和背景。 【解答】A 项,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说法错误,不符事实,排除; B 项,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符合材料,正确; C 项,全球化的政治意图并未被淡化,排除; D 项,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不符材料和事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化的含义和背景,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发展过程、影响。 20.(3 分)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如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 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 A.《拾穗者》 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考点】IA:现代主义美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美术,具体考查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代表作。 【解答】根据材料“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如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 为“跳舞的房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房子造型新奇扭曲,外形看起来酷似一对正 在牵手共舞的男女,设计现代感极强,强烈的风格反差给人带来极深的视觉印象,语言 难以形容对它的感受,属于反传统的建筑,属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与这一建筑艺术风 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格尔尼卡》。《拾穗者》是现实主义。《日出•印象》是印象派。 《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代表作,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现代主义美术诞生的背景、主要特点、 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 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 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 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 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 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 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 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 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 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 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 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考点】2U: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解答的关键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 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切入,结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进行 思考; (2)解答的关键从“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 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切入,结合明朝海外贸易进行思考; (3)解答的关键是从积极作用入手,结合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行思考。 【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 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 发展的表现;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 合法地位”可知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的 关键是从积极作用入手,结合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 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 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 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 世界的经济联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12 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 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 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 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 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 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 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 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 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考点】57: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MC:日本的对外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外的革命道路。考查近代日本和印度所走的道路及其走上不同 道路的共同背景;19 世纪后期中国所走的革命“道路”。需要掌握日本的对外扩张以及近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解答】(1)第一小问的道路,依据材料“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 武力自救”可以得出日本的道路是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 属,代表是印度”可以得出印度的道路是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第二小问的共同背景, 结合所学可知,两国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本小问的小论文,依据材料“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结合 19 世纪后期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史实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的道路。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道路的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实践证明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掀起辛亥革命,其实践证 明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仍然行不通,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先 进思想和价值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此可知,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艰 难曲折。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外的革命道路。考查对日本的对外扩张以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 学习的历程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14 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 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 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 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 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 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 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 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 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考点】85:文艺复兴;87:启蒙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时期和情绪总是倾向以及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结 合,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当时人文主 义思想具体内容。 (3)本期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人文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和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来理解。 【解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尊严,否定神对人的控制,但最终仍未摆脱神学观的束缚。启蒙运 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突出表现为强调理性和科学精神。之所以出现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不一样,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请问运动时期的文艺复兴时期治理 经济发展要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同时,自然科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2)依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中的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有,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尊重自 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强调科学的人性化。这一部分主要从材料中 概括出来。 (3)结合材料知识,我们可知,科学的人文主义,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严 格对立,防止了科学被滥用,赋予了科学与人文主义情怀。 故答案为: (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 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 文精神(情愫)。 【点评】近代西方世界人文主义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阶段, 宗教改革时期实用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发展,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24.【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24.(10 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 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 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 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 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 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考点】K8:孝文帝改革的内容;KA: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具体史实来分析材料。 (2)本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孝文帝改革 的内容来分析。 (3)本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来 分析。 【解答】(1)结合材料内容和孝文帝改革等内容,我们可知主要包括,改革官制,迁都 洛阳,移风易俗。材料中的“胡乐、胡舞”反映了,向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融合的加强。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重点改革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有:民族融合汉化为主,各 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民族融合方式多样化。 (3)结合材料知识,我们可知,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促进 了北方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 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点评】回答的要点是要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需要,改革,又进一步 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最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分) 25.(10 分)1787 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 1787 年 5 月 25 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 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 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 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 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 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 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 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 月 17 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 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 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69:美国《1787 年宪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诞生的背景和目的,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诞生时 期的基础知识来回答问题。 (2)本题重点考查华盛顿为代表的美国开国精英们,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积 极作用,学生要结合美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回答。 【解答】(1)结合材料内容和美国宪法制定的背景,我们可知,当时美国召开制宪会议 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扭转美国建国初期 的严峻形势,材料中可知,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协调了各方之间的关系,让各方做出了 妥协,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了宪法的制定。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我们可以看出,华盛顿的优良品质体现在,担当历史责任,不 贪恋权力,一心为民。华盛顿对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功不可没,他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 成立了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并且开创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政治先例,这一切都为 美国民主政治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故答案为: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 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点评】美国 1787 宪法的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 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 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行。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 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 长期稳定。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26.《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 1912 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 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 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 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 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 年, 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 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 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 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考点】Y1:历史与历史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考查《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评述《清史稿》在 史学编撰上的得失。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 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可以 得出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1914 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 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可以得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 “史馆开局不错”可以得出得到社会支持;“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 作起来”可以得出编撰者的努力;“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 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可以得出纂修方法得当。 (2)本小问的得失,依据材料“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 体例是最好的选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得是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 提供了丰富史料。依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 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 体例撰写”,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失是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故答案为: (1)原因: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 力;纂修方法得当。 (2)得: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失: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考查对《清史稿》编成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 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27.人们常说“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主要体现在建筑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有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 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参加并融会于共同的帝国建 筑的洪流中。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哈德良任用的建筑师中,不仅看到来自希腊的人才, 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 共同形式与风格。 ﹣﹣摘编自朱龙华《罗马文化》 材料二 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 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摘编自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式。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 【考点】Z6: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具体考查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 根据材料回答。 (2)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具体罗马的建筑方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3)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具体考查罗马建筑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1)第一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 根据材料“…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 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建筑师中,…来自希腊的 人才,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可知,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 因有:善于向前人学习;政府倡导;有技艺匠人参与;注重挑选建筑师。 (2)第一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 式。根据材料“…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有如下方式,建造巨大建筑;采用穹顶结构;拱门与柱式结合。 (3)第一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根据 材料“…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共同形式与风格…他们创造 的宏伟。…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可 知:作用:服务于皇权崇拜;让公民对帝国产生认同感;在各地展示帝国文明。 故答案为: (1)原因:善于向前人学习;政府倡导;有技艺匠人参与;注重挑选建筑师。 (2)方式:建造巨大建筑;采用穹顶结构;拱门与柱式结合。 (3)作用:服务于皇权崇拜;让公民对帝国产生认同感;在各地展示帝国文明。 【点评】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 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诞生的背景、主要遗 产和对后世的影响。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