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含解析版)下载

2013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含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1月04日



2013 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 一、(每空 4 分,共 44 分) 读图,回答第 1~3 题. 1.(4 分)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4 分)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4 分)20 世纪 50﹣70 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第 1 页(共 20 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如图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 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读图,回答第 4 题. 4.(4 分)甲、乙、丙分别位于(  ) A.巴西、印度、南非 C.印度、巴西、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D.巴西、南非、印度 如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5 题. 5.(4 分)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如图(a)为某日 08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 地 24 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第 6、7 题. 第 2 页(共 20 页) 6.(4 分)图(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7.(4 分)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读图回答第 8~9 题. 8.(4 分)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9.(4 分)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强烈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回答第 10~11 题. 第 3 页(共 20 页) 10.(4 分)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优于授权地区的水源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D.降低运输成本 11.(4 分)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第 4 页(共 20 页)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满分 56 分) 12.(36 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有时.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 5 页(共 20 页) 13.(10 分)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 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14.(10 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回答: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第 6 页(共 20 页) 2013 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每空 4 分,共 44 分) 读图,回答第 1~3 题. 1.(4 分)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考点】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4: 可持续发展. 【分析】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 活调动运用. 【解答】解: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 第 7 页(共 20 页) 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 A 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 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 。故 B 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 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 线,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 C 选 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 的地理意义等考点的理解.  2.(4 分)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考点】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4: 可持续发展. 【分析】以图文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 动运用. 【解答】解: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 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 A 选项正确;伏旱出 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 B 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 C 选项 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 8 页(共 20 页) 3.(4 分)20 世纪 50﹣70 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 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 发达地区,一般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较近的经济发达地区. 【解答】解: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为开发北大荒国家有计划地向东北地区迁入大批知识青年;另外,该年代我 国东北地区工业化发展较快,工业基地建设需要大量人口迁入。所以②④正 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即可选出正确 选项,此题比较简单.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如图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 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读图,回答第 4 题. 第 9 页(共 20 页) 4.(4 分)甲、乙、丙分别位于(  )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D.巴西、南非、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考点】62: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在所给的三个国家中印度位于北半球,南非和巴西位于南半球,所以印 度的种植时间与中国差不多,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答案. 【解答】解:印度位于北半球,南非和巴西位于南半球,所以印度的种植时间与 中国差不多,从图中即可找出甲应该是印度,从而不难选出 C 选项。 故选:C。 【点评】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所以玉米种植的时间和收获的时间南北半球也 相反.  如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5 题. 5.(4 分)大气中(  ) 第 10 页(共 20 页)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原理可知 :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 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即为③ 吸收作用,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 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即为②吸收作用,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 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即为④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 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而①为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解答】解: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即为①减少,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吸收地面辐射能力降低,即为会使②减少,故正确;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 射减少,即为会使③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D、出现雾霾,则相当于增厚了云层,即为大气逆辐射增强,即为会导致④在夜 间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结合示意图理解记忆大气受热过程及辐射特征即可,属于基础题.  如图(a)为某日 08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 地 24 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第 6、7 题. 6.(4 分)图(a)中(  ) 第 11 页(共 20 页)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考点】29:锋面系统与天气;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天气系统.根据图中的气压数据分析,②比③气压高.图中的① 处的等压线比 ②处的稀疏,所以风力较小.图中的①被高压控制,是晴天. 根据锋面的符号判断②④间是冷锋.③在冷锋的附近,又被低压控制,所以 是阴雨天气,云量比①多. ②处在冷锋的后方,是冷气流,④在冷锋的前 方,是暖气流,所以④比②气温高. 【解答】解:A.图中的①处的等压线比 ②处的稀疏,所以风力较小,故不符 合题意; B.图中的①被高压控制,是晴天。根据锋面的符号判断②④间是冷锋。③在冷 锋的附近,又被低压控制,所以是阴雨天气,云量比①多,故正确; C.根据图中的气压数据分析,②比③气压高,故不符合题意; D. ②处在冷锋的后方,是冷气流,④在冷锋的前方,是暖气流,所以④比② 气温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天气系统.区别几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图中的信息 解题,难度不大.  7.(4 分)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第 12 页(共 20 页)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考点】29:锋面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气旋与锋面相伴随而出现,称为锋面气旋.读图可知,黑三角与锋线表 示冷锋,冷锋过境时,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变化,冷锋过境后, 天气转晴,风速较小,气压升高,气温降低.要判断锋面过境时间,主要是 根据风向、风速变化. 【解答】解:读 a 图可知,当地 08 时,④地位于冷锋锋前,风力较小,风向偏 西风,与 b 图 8 时、10 时的风速和风力(风速不大,风向为偏西风)相同; 图 b 在 12 时风速最大,风向偏北,14 时风速减小,由此判断冷锋应为 12 时 前后过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察锋面系统与天气特征,属于基础题,正确读图并获取有用信息 是关键.  读图回答第 8~9 题. 8.(4 分)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 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第 13 页(共 20 页) 该地貌形成的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强. 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此地貌较为集中分布. 从题中的峰林可以判断出此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的西南地区,云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是典型地区,从而不难选出 C 选项. 【解答】解:A、峰林可以判断出此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 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B、新疆是西北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C、从题中的峰林可以判断出此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 我国的西南地区,云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是典型地区,故正确; D、内蒙古是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知道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熟 悉题目中的地貌分布的地区,难度不大.  9.(4 分)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强烈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 ,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 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 图中丁从岩层弯曲形态上看是向斜,地貌是山地,所以是向斜山.丙右边 8 千米处岩层有明显的错位,所以判断是断层.丙处从岩层弯曲形态看是背斜, 丙处是石灰岩,说明外力作用强,并且裸露在外,风化形成碎石,此处的坡 度较大,容易发生滑坡等灾害.乙处是砂岩,砂岩是沉积岩.而沉积岩是外 力作用形成的,所以砂岩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解答】解:A、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 第 14 页(共 20 页) 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不符合题意; B、乙处是砂岩,为外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 故不符合题意; C、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力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 象,故正确; D、图中丁从岩层弯曲形态上看是向斜,地貌是山地,所以是向斜山,故不符合 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 “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 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较大.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回答第 10~11 题. 10.(4 分)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优于授权地区的水源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D.降低运输成本 【考点】63: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第 15 页(共 20 页) 【分析】本题以农夫山泉为背景,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影响工业的主导区 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 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 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从题图中瓶装水厂产品物流方向可 以看出,瓶装水厂选址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为市场导向型,目的是 靠近市场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 【解答】解:A、瓶装水厂需要靠近水质优良的水源地,选址地都位于北方,在 水源上不如授权地,故 A 选项不符合; B、瓶装水厂对技术的要求低,故 B 选项不符合; C、瓶装水厂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很强烈,故 C 选项不符合; D、从题图中瓶装水厂产品物流方向可以看出,瓶装水厂选址靠近经济发达 地区的大城市,为市场导向型,目的是靠近市场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 故 D 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试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准确地获取地图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 力.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高考经常光顾的知识点.  11.(4 分)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考点】6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以图文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 动运用. 第 16 页(共 20 页) 【解答】解:瓶装水厂的建设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吸引相关企 业在此集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瓶装水厂是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但不会 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企业的引入对提升城市等级作用不大,B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 中等.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满分 56 分) 12.(36 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有时.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U: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72:交通运 输线、点的区位选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 第 17 页(共 20 页) 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 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 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 理原理与规律的要点”、“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 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解答】解:(1)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 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 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 (2)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 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读图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 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 (4)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火山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故答案为: (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 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 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 的能力.  13.(10 分)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 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第 18 页(共 20 页)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①地属于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的形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理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②地属于垂 直分异,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 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解答】解:①地从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来看,应属于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受 到沿岸洋流和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属于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 ②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垂直地域分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故答案为:①地:地处低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低,气温高;受东南信风控制,盛 行向岸风;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是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故此地终 年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 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点评】比较灵活地考查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要求学生能熟练 掌握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14.(10 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回答: 第 19 页(共 20 页)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N5: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 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 活调动运用. 【解答】解:聚落主要受地形、河流和交通线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 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甲区域为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 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乙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大,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故答案为: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 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 深厚,易于耕作. 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 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点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 20 页(共 20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