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下载

2021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绝密★启用前 2021年天津市高考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第Ⅰ卷 1至 6 页,第Ⅱ卷 7至 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 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1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 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 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 ),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 )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 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 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 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 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 )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神奇 B. 神妙 C. 神奇 一文不名 不值一钱 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 异曲同工 不约而同 D. 神妙 一文不名 不约而同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B.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C.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D.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3. 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 《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晦”“朔”分别指阴 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 《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D. 《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虽然时光已逝,但珍惜将来,为时不晚。“东 隅”“桑榆”分别表示早、晚。 【答案】1. C 【解析】 2. D 3. B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神奇:非常奇妙的。神妙:非常高明、巧妙。这里指的是“时间”,又与“莫测”搭配,应选“神奇”;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不值一钱:毫无价值。形容人地位轻贱或品格卑污。这里有“却”,说明前后形 成转折,再联系后面“千金难买”可知应选“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美妙。后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不约而同:事先 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前文说到孔子用流水比喻时间,后面说到后代的诗人也用滔滔 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可见大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应选“不约而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处是说时间给人们的感受,从程度上看,应先说“切肤之痛”,再说“无能为力”;先说“飞速流逝”再 说“永不复返”。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 “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选项表述反了。 故选 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蓄积变革力量,稳中有进。各个城市的文旅融合实践,通过挖掘城市文 化特色,在区域整体规划中统筹文化潜力、融合科技力量、盘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场景,基于文化内质 进行多维延伸,全方位赋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整体格局。以“沉浸式体验” 为核心的数字创意智慧旅游、“文化+IP+数字消费”的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迅猛。 约翰·菲斯克说:“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乐和社会身份……消费者在相似的商品中 做出选择时,通常不是比较其使用价值,而是比较其文化价值;从诸多商品中做出一种选择,就成了消费 者对意义、快乐和社会身份的选择。”由此可见,游客群体对以文化为内涵的数字创意文旅产品存在消费 诉求,这也反映出对凝结文化精粹并融入科技元素的创意型产品所彰显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在对产品的期 待与消费后,消费者间接地完成了对社会身份的选择。 材料二: 数字技术创造智慧文旅新形态。伴随 5G 技术开始步入商用,VR、AR、区块链等技术频频介入文旅产 业应用。目前,国内已有 1000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通过“虚拟景区”“云机游”“旅游+直 播”“智能地图”等模式,利用 VR、AR、全景影像等技术,在内容创造、虚拟运营、智能服务、交互体 验等方面推出了更多的玩法,实现了景区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开通了“Zoo 直播”,直播内容包括动物日常活动、饲养员工作、答网友问并科 普相关知识等,使游客足不出户“云”游动物园。据统计,累计观看量达到 190多万人次。可见,影响受 众选择的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材料三: 夜间经济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板块。中国的夜间经济早在汉代就初见端倪,夜市在宋代拥有了合法地 位,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异彩纷呈。《东京梦华录》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热闹非凡。 如今,夜间经济成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繁荣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 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认识到夜间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2018年 11月,天津市发布《关 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集中打造具有天津本地特色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19年 4月,上 海市发布《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界定了“夜 间经济”的概念,即从晚 7时至次日 6时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指出夜间 经济是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所带动的创收指数是城市文旅的重要量化指标,也是文旅消费 评价体系的新维度。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司若主编《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0)》) 材料四: (取材于《2019年北京市夜间消费调查报告》) 4.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文旅融合实践充分调动文化、科技等要素,全方位赋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B. 数字创意智慧旅游和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在科技力量助推下发展迅猛。 C. 消费者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直接选择。 D. 国内大量景区应用数字技术,推出更多服务,实现了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5. 下列与“夜间经济”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夜间经济形态,到宋代其繁盛度和开放度达到巅峰。 B. 津沪两地先后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C. 要对城市文旅消费进行评价,需要引入夜间经济所带动的创收指数作为参考。 D. 据图表,四十岁以下人群是夜间消费的主力军,“00后”受访者月均消费最高。 6. 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云直播、云旅游等模式主要依靠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B. 大众只关注事实的扩散传播方式,掌握影响群体期待的手段就能引导大众。 C. 夜间经济已被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但也需要根据城市文化特色稳步推进。 D. 北京市“70后”受访者月均消费频次最低,可见夜间消费不适合“70后”。 【答案】4. C 【解析】 5. A 6. C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消费过程中”“直接选择”错,原文是“在对产品的期待与消费后,消费者间接地完成了对社会身份 的选择”。可见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自古以来就存在夜间经济形态”“繁盛度和开放度达到巅峰”错。原文是“中国的夜间经济早在汉代 就初见端倪,夜市在宋代拥有了合法地位,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异彩纷呈”,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于文无据。原文是“在内容创造、虚拟运营、智能服务、交互体验等方面推出 了更多的玩法,实现了景区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B.“只关注事实的扩散传播方式”错。原文是“可见,影响受众选择的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它扩散和传 播的方式”,注意“不仅……更是”,而不是“只”; D.“可见夜间消费不适合‘70 后’”错。材料四只是针对受访者的得出的数据,不能扩大到整个“70 后”; “70 后”虽然“月均消费频次”低,但词均消费金额并不是最低的,因此也得不出选项所说的结论。 故选 C。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 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 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 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 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 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 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 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 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 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 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 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 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 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 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 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 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审乎计之得失 B. 则必有所格 审:仔细考量 格:阻止,阻碍 造:拜访 C. 此用之于新造之蜀 D. 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是有时而穷焉 B. 而权之以人 盘盘焉,囷囷焉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 D. 游尘之集高岳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1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答案】7. C 8. D 9. B 10. B 11. A 12. (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 13. 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②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造:到达、占领。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介词,根据;连词,因为;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D.两个都 故选 D。 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 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 A; “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 C; “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是说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属于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③是说曹操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⑥是说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曹操却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 这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排除这三个选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错。结合原文“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 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可见作者并不认为仅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败,错误;是以,因此;成,成就。 (2)题得分点有:不亦……欤,不也就是……吗;料,揣度。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苏轼对曹操的评价,结合“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 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可知,苏轼认为曹 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结合“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 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 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 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可知,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 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参考译文: 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 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 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 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 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 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 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 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 一。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 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 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 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 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 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 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 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 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 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 的过失吗?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 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看曹公聪明睿智擅长权力谋略,神机妙算变化无穷,虽然打了败仗,意气却丝毫不衰微,处在危险的 境地可是视听一点都不受蒙蔽,面对大事决定战机,只要行动就没有遗漏和后悔的,近古以来,没有这样 的人才。虽然名声不大,兵力不强,地方狭小,实力弱小,官渡之战中受困,濮阳一战失败。然而天下精 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归向大海,漂浮的尘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样。所以有荀彧、 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风采感动,或是对他一见倾心。然后获得英雄之心,驾驭熊罴之勇,挟持天子来使得 国家顺遂,扶持幼主而彰显显至公,功业显赫,霸业就完成了。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2小题,共 117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 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 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 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15.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6. 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14. C 15.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 的画面。 16.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花的高 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 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 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 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 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 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 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 的思考。 【答案】 ① 俯察品类之盛 ②. 塞上风云接地阴 ③. 女娲炼石补天处 ④. 气吞万里如虎 ⑤. 木欣欣以向荣 【解析】 ⑥. 泉涓涓而始流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俯、塞、娲、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的 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 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 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 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 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 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 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 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 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 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 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 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 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 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 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 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 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 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 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 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 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 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 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 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 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 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 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注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 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 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 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 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 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 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 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 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 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 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 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 1940年 2月 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以抗日救国为背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安排内容,记叙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有志青年上下 求索的历程。 B. 作者谈今忆往,叙写友人多次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流露出浓浓的同乡情、同胞情。 的C. 在特殊 政治环境下,文章多处用语隐讳,如“×北”“××训练班”“运用你的‘武器’”等,带有 鲜明的时代烙印。 D. 文章以“我”和友人作对比,用友人在求学、工作、流亡、抗战等经历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反衬出“我” 的惭愧心情。 E.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友人行踪,语言华丽工巧,节奏张弛有度,感情含蓄深沉。 19. 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 20. 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1. 在作者笔下,友人 L是一个怎样的人? 22.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18. DE 19. ①直接交代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 的决心。 ②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和回忆;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倾诉友情和抒发报国情怀做了铺垫。 20. 手法: ①动作(细节)描写: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 ②运用典故:秦琼卖马; ③比喻: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 ④心理描写:“真想一转身”; ⑤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外面落着小雨”; ⑥象征手法:“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心情: ①被迫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的不舍、羞愧但又决绝的心情; ②个人压抑低沉的情绪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21. 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22. 李大钊的话:青年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文章主题:歌颂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联系实际: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青年都应该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连,用青春和热血建设好自 己的国家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比”“反衬”错误。原文中“我”和这位朋友一样是热血青年,他们一起来到北京,又去了南京; 为了给朋友筹集去长沙的钱,“我”和朋友一道卖掉自己的衣服等等。可见“我”并未和友人形成“对 比”,也不能说“反衬”出“我”的惭愧心情; E.“语言华丽工巧”错。文章的语言很朴实真诚,如“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 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我祝福你,愿你平安”等。 故选 DE。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通过“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 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 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决心。 结构和效果上,文章一上来就引述朋友的信,让读者有一种疑惑,这是谁的信?他和作者是什么关系?直 接引用朋友的信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同时通过朋友来信自然地回忆起与他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的叙 述和回忆; 情感上,“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 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这些句子饱含深情,写出朋友对 祖国深沉的爱,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情感的抒发为倾诉友情和抒发报国情怀做了铺垫。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理解人物心情的能力。 画线句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如“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 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低 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细节描写,写出我们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时的不舍 和羞愧; 运用典故,“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以秦琼卖马的典故类比我们现在陷入了困境,不得 不卖衣服来筹钱; 的运用比喻,“眼巴巴地瞧着自己 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 朋友,写出对衣服的不舍; 还有心理描写,如“怕的是遇见熟人”“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写出卖 衣服的愧疚和难堪,但更体现出卖衣服筹钱的决绝;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外面落着小雨”“阴沉的天空”,用环境的潮湿压抑烘托人 物心情的低沉压抑; 最后,这段描写还运用象征手法,如“天空怎么那样暗呢”,以天空的阴暗象征当时的国家的处境,表现了 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友人 L 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从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 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 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 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 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 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 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 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 追求光明; 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 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 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可以看出友人隐忍坚毅; 后来友人来信,“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 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从中可以看 出友人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牺牲。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能力。 首先理解李大钊的话,“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这句话揭示出青年与祖国命运 相连的紧密关系。 从文中来看,以友人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祖国遭受侵略时, 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时代洪流中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 二次北征”;为了祖国,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甘愿吃苦,并以此为乐,“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 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 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他们深 深懂得,“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 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 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文章歌颂了像友人这样的爱国青 年,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我,正是有了这样的青年,祖国才能从苦难中挣扎出来,获得新 生。 任何时代,青年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战争年代,青年用他们的热血拯救祖国;如今的建设 时代,青年用他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今后,青年还将用他们的激情和拼搏带领祖国 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10分) 23. 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 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 100字左右。 【答案】场景:林黛玉进贾府 原因: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 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 侈排场的弊端一览无余。同时也是黛玉与宝玉的第一次相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为导演,从三部经典作品中选取哪个场景拍摄,要看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果没有对作品的全 面把握和深层理解,是选不好这个场景的。换句话说,这个场景要么能够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展现人物 的精神品质,要么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主题起到揭示作用,或对情节的展现或转折起到关键 性的作用。选《论语》,可以选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场景,这个场景一是能够展现孔 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二是能够通过曾点的理想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选择《红楼梦》,可以选择“黛 玉葬花”这个场景,因为它将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还有独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来,更展现了黛玉精神的 洁净,也暗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以及贾府的悲剧结局。比如选择《三国演义》,可以选“火烧赤壁”, 这一场景既体现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才华,也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趋于稳定。 24. 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病句,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者迈向进步的脚印。①今天谈到劳动时,脑海中浮现的已经不仅仅是农田里 稻浪滚滚、工地上火花四溅的景象。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劳动的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③不过, 劳动给社会带来财富并推动社会发展这一意义不会变化。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句话,始终是对于 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重要诠释。 【答案】②删掉“随着”或者“使” ④将“对于”改为“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随着……使……”,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删掉“随着”或者“使”; ④“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指的是相对某人、某事、 某物的关系。句中“人类文明进步历程”是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应用“对”,因此应将“对于”改为 “对”。 七、(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 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 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 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有风在吹 ——写给我的特殊纪念日 深圳 王蓉 我在路上 人生需要仪式感,许多闪光的日子会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珠。纪念日更是沉淀过往、指引未来的勋章。 如果我的人生只能设置一个纪念日,我会选择遇到那个句子的那一天。 14岁的我,只是一个矮胖、皮肤不好,梦想比行动多,脾气比本事大的农村小丫,努力学习想着出人 头地却最多只能考到第五名。来到镇上读初中,见识了更广的世界,也堆积了更多的卑怯。别人的青春是 彩色的,我的青春却只有躁动不安。高强度的自尊和自身样样普通之间鲜明的对比撕裂真是让人疲倦。 日子一天天地过,纠结的泪水时时滑落。有时候我会看窗外的天怎样蓝,暮霭怎样深沉,也会看看从 阅览室或老师那里借来的书。触摸文字时,我会获得更多的安宁,在那些熨帖人心的文字里,沉静而自足。 那是我读初二的 6月,极平常的一个傍晚。我拿起一本书来看,一句话跳入眼帘:“人生许多时候都 是漫长沉闷的过场,它叫人等待,追逐、奋斗,然后一定会出现某个叮咚的早晨。”我只是看了一遍,就 彻底记住了。这句话真的就像一束光,照进我心灵的裂缝,将多日的阴霾敲散,原来人生的所有不快时刻, 我们只需将它当做过场,大戏尚未上演,未来永远可期。穿过漫长无聊的时光,我们都可以热烈期盼和追 逐那个一定会来临的叮咚早晨啊!在那一刻,我不再和不够优秀的自己纠缠,也不再对着梦想唉声叹气。 而是默默鼓起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参加市里的现场作文大赛,获得学校有史以来的一个二等奖, 忘不了老校长亲自给我颁奖时开心的样子;我的汉字书写不够漂亮,就想着练好英语书法也让自己的字出 现在学校的展板上;当我放下焦虑、心无旁骛地去努力学习时,成绩不知不觉到了第三名…… 原来,人生的叮咚时刻真的会在你的坚持与相信中来敲门的呀! 成长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很多时刻,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契机,就好像是上帝送 给我们的礼物,那一份经历和懂得不经意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放下拧巴和纠结,安顿身心,从容前行。 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个傍晚。很多灰暗的时刻,会常常想起那句话,想起那对很多人来说极 普通,而对我来说意味着新生的一天。 丘吉尔在《至暗时刻》里说过:“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可贵的是有继续前进的勇 气。” 是的,人生难免会有一些至暗时刻,而请你相信,前行的路上,会有艰难、风雨,会有挣扎、奋斗, 而当我们放下执念,坚定前行,穿过阴霾与黑暗,也一定会有风在吹,有快乐的叮咚作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其核心是思考聚焦材料中“纪念日于今天”的意义及作用的问题。在纪念中 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围绕“纪念日”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体没有 明确的限制,但从理解和感悟的要求看,选择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则作文材料,“记 住”是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初心”是从坚守到创造的蜕变。“不断提醒”也蕴含着对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的思考。本题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关注自我与世界、并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材料摘自鲁藜《希望》中对“纪念日”的理解,以充满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纪念日”这一话题的理解。 “纪念日”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路标”,也是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是对时间的记录,也是对初心的坚 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 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前进的征程中,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 家、民族,都需要有“纪念日”,都需要以这份仪式感来激发自己的梦想,激励每一个青年牢记历史、逐梦 未来。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而且有哲理性和创造性。考生聚焦“纪念日”可思考逐梦新时代的问题,学生能够有 话可说。但有话可说不代表随意、无意义,无目的的说,写作要求也设置了限定性,材料中“时间”“纪 念日”“从昨天走到今天”“带着初心”“奔向远方”关键词的重点把握,能更好地引发考生有关如何对 待“见证历史,珍惜现在,执着前行,成就未来”以及塑造自我的思考。尤其启迪考生对“纪念日”丰富、 厚重的内涵进行思考,紧扣“立德树人”育人使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主题指向明确。 行文中,既要阐释历史的意义,也要立足于现在的奋斗,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立意】1.纪念日,具有特殊的内涵。 2.纪念日,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敬意。 3.每一个纪念日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 4.每个纪念日,都承载着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5.纪念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6.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7.铭记历史,心向前方。 8.铭记历史,从我做起。 9.纪念日,纪念的不只是日子,还有过程。 10.纪念日,记住初心,方能把握方向。 11.回顾历史,不忘初心。 12.用什么做历史的注脚? 【素材】1.纪念日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它纪念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和离去,也纪念着一段历史的开始 和结束。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是道路两侧最特殊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 今天。毕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这是郝思嘉站在一片废墟上渴望重建家园的纪念。真的猛士,敢于直 面惨淡的人生,这是鲁迅写下的不能忘却的纪念。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日可能会被淡忘,但是,它绝不 会消失。它向我们招手致意,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记住,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的 注脚。 ——《朗读者》卷首语 2.2020年 4月 18日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30周年,1990年 4月 18日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 重大决策。30年后的今天,在一片阡陌农田上,浦东已建起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 新城,从过去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神话般地成为上海的标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同 时,在先行先试中业已构建起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 服务全国、辐射亚太以及全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载体,成为全国金融和科技的领头雁。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当前国际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站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而立之年的浦东当直面关键性变量、本源性问题和战略性任务,勇 作新时代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勇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更好地发挥重要 窗口作用和示范意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10月 23日在北京、沈阳、丹东等地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周年,最高领导人习 近平在京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望历史、观照当下、启示未来。 抗美援朝被认为是新中国的一场“立国之战”,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情况下进 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其结局改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奠定了大国地位,使二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 格局被深刻塑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指出,这场战争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对手的军事威信,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