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 第 I 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迸发(bèng) 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多姿(ē)。 B. 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 神情尴尬(gà) 锲而不舍(qiè) C. 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 D. 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ái) 糟粕(p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俣,只有谭校长 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 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 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 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 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 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 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 10 月底,在 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 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 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 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 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 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 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 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 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 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 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 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 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 在 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 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 16世纪 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 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 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 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 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 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 16世纪 40年代开始,西班牙 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 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 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 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 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 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 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 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 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 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 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 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 的局面。 B. 1 6 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 主要地位。 C. 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 的白银。 D.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 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 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 是白银。 B. 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 是黄金。 C. 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 区的贸易。 D. 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 根本原因。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 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 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 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 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 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 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 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 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 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 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 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 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 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 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 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C.乃能屈志戎旅 就:赴任 诣:拜访 乃:于是 但:只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 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 兴。 B. 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 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 很大。 C. 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 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 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 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 盾。 第Ⅱ卷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 日 即 事 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 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 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登高而招, 者彰。假舆马者, 善假于物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闻 ,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 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不知西东。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 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 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 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 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 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 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 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 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 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 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 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 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 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 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 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 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 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 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 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 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 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 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 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 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 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 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 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 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 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 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 年 10 月 1 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 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佬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 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 分) 六、(15 分) 18.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 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 分)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 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 (2)将 (3)将 (4)将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19.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 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5 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①们长期以来对本刊②的支持,进一步③地提高本刊④的 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⑤的阅读要求,现本刊⑥拟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 意见⑦已附在本期中,⑧本刊希望广大读者认真⑨地填写读者意见,⑩并及时寄 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20.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 (6 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 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 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 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 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 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 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8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D 2、C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5、C 6、A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3、C 7、D 10、B 4、B 8、C 9、B 四、(23 分) 11、(10 分) (1)(5 分)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译出大意给 3 分:“从”、“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译出大意给 3 分:“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2、(8 分) (1)(3 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 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 1 分,“网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 1 分,想象、 比喻生动、新奇的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 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 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 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 2 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 多给 1 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 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5 分) (1)臂非加长也 非能水也 声非加疾也 君子生非异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不霁何虹 非利足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未云何龙 高低冥迷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五、(22 分) 14、(4 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 分) (1)(2 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2)(2 分)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每答对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6、(6 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每答对一点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8 分) 第一问(4 分):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每答对第一点给 2 分,第二、三两点每答对一点给 1 分。 第二问:(4 分)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②作者通过写对观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六、(15 分) 18、(4 分) (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每找出并改对一处给 1 分:只找出而未修改或修改不恰当的,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19、(5 分) (1)①⑥⑧ 每答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按前三处评分。 (2)②⑤ 每答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两处按前两处评分。 20、(6 分) 内容贴切给 2 分,三句构成排比给 2 分,语意逐步加强给 2 分。 七、(60 分) 21、(60 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 分) (15—12 分) (10—6 分) (5—0 分) 基 内符合题意 础 容中心突出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20 等内容充实 级 分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表达20 分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求结构混乱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深刻 展 征丰富 较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较丰富 20 等有文采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级 分有创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 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 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2、丰富:(4)材料丰富 (5)论据充足 (6)形象丰满 (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 (9)句式灵活 (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 (14)构思新巧 (11)文句有表现力 (13)材料新鲜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分;不足字数,每少 50个字扣 1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 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扣 1—2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2008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 I 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迸发(bèng) 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多姿(ē)。 B. 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 神情尴尬(gà) 锲而不舍(qiè) C. 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 D. 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ái) 糟粕(pò)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 语境来分析。A 项中“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B 项中“女娲”的“娲” 应读“wā”,C 项中“恫吓”的“吓”应读“hè”,D 项几个加点字读音完全正 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迸发(bèng) 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多姿(ē)。 B. 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 神情尴尬(gà) 锲而不舍(qiè) C. 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 D. 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ái) 糟粕(pò)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 析。B 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 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 项“无伤大雅”的意思 “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 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 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 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 成语使用均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 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 10 月底,在全地 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 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 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 种类型。A 项搭配不当,“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 “特色”;B 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实施”缺少宾语中心语,第一分句可以 改为“该县认真开展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装工作”;D 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 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 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答案】B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 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文段先讲“动车组”的优越性,再 讲“异常情况”时的特点,注意“同时”“并”“一旦”等语言标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 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 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 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 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 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 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 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 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 在 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 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 16世纪 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 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 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 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 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 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 16世纪 40年代开始,西班牙 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 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 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 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 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 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 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 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 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A 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 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 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 项因 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 项根据 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 局面。 B.16 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 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 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 向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作答。A 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 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 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 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 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 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 本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 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D 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 的货币化”,“ 开始形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 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 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 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 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 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 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 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 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 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 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 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 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 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 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 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 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C.乃能屈志戎旅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答案】C 就:赴任 诣:拜访 乃:于是 但:只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 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C 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再根据 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 A、B、D 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答案】B 妇女不得为饰玩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 题干两个短语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对应。B 项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评价,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对家人的要求,属于“善 治家”,因而 B 项为正确答案。A 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优点,不属于“受赏 识”,第二句是王昙首的品质,也不属于“善治家”。C 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 功绩,第二句是王昙首与家人的关系,均不和题干要求吻合。D 项第一句是皇上 的评价,基本可以看作“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自谦之词,不属于“善治 家”。所以,A、C、D 三项均不合题意。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 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 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 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 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 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 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 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 节处的理解。B 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 信息。A 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 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 D 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 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第Ⅱ卷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从”、“自”等词 的落实,第(2)句注意“赖”、“斯”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王昙首,琅邪淋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 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 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 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 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 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 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 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 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 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 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 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 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 “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 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 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 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 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 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 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 置了。 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 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 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 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 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你?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 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 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 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 “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 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 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 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 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 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 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 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第(2)题把伤 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登高而招, 者彰。假舆马者, 善假于物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闻 ,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 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 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 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 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 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 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 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 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 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 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 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 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 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 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 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 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 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 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 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 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 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 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 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 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 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 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 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 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 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 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 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 年 10 月 1 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 分) 【答案】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 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 息作答。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 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 浴在阳光里一样。 【答案】(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 幸福的心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 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 分) 【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 环境背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 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 分) 【答案】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 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 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 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 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 答。 六、(15 分) 18.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 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 分)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 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 (2)将 (3)将 (4)将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答案】(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尊称和谦称的区别。 19.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 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5 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①们长期以来对本刊②的支持,进一步③地提高本刊④的 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⑤的阅读要求,现本刊⑥拟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 意见⑦已附在本期中,⑧本刊希望广大读者认真⑨地填写读者意见,⑩并及时寄 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答案】(1)①⑥⑧(2)②⑤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等能力,①与“广大” 重复,⑥与后文矛盾,⑧多余了,应承前省;②⑤删掉后会改变短语结构,而改 变文意。 20.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6 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 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颗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 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选用、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以及正确运用常见 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严格按题目“语意逐步加强”的要求进行。 七、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 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 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 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 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 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把握好几方面,一是全面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故事 背后的道理(寓意),然后根据材料寓意确定自己文章的立意,如“动机和结 果”、“机智和时机”、“信息和成功”、“生存法则”以及“坚持不懈”等。 二是选好写作角度,材料内涵丰富,写作时切不可面面俱到,需要从一个角度立 意,生发,拓展。考生可以从海龟、老鹰、好心的游客、海龟和老鹰、好心的游 客和海龟以及好心的游客和老鹰等几个角度选择其一作文。三是确定好文体,作 文忌讳“四不像”,这篇文章宜写成议论文,当然写成散文、小说形式也是可以 的,对戏剧有研究的考生,写一篇小品剧也未尝不可。写议论文观点一定要鲜明, 逻辑要严密,不要人云亦云。 【综述】 本套试题(全国卷Ⅱ)难度属中等难度,比全国卷Ⅰ稍微难一些。考查知识面较 广,能力要求契合 2008 年考试大纲。整套试卷沿袭往年试题,无创新试题。难 度稍微大(失分率高)一点的题目有第 7、10、11、12(2)、17 等题。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