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解析版)下载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8月02日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语文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 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 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 的事实。从 2006 年到 2013 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 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 的藜麦消费量“5 年间下降了 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 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 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 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 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 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 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 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 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 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 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 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 么藜麦消费量下降 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 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 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 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 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 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 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 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 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 2017 年 4 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 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 2007 年的 5 万公顷增长到 2016年的 18 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 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 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 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 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 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 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 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 选。 B. “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 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 有歧视的看法。 D. 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 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 “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 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 “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 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 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 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 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 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4. 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 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 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 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 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 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 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 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 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 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 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 了第二段的观点。 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 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 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 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 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 藜麦消费量‘5 年间下降了 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 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有侈品”这一结论;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 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 “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 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 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 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 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 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三段 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 人食用 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 吃藜麦 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指出当 地人并 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 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 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416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 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 430 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 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 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 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 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 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 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 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 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 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 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 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 12 斤的西瓜。 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 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 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 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 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 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 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 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 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 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 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 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 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 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 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 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 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 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 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 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 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 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 否心存善意。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 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 较浓的寻访意味。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 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B7. C 8. 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 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 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 索。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 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 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 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 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 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 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 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 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 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 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 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 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 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 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 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 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 12 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 过去的回忆。 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 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 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 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结合“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章有 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 结合“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 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 析可知,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 下的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 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容分析可知, 从主题上看,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 人对生活生命的思索。 35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520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 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 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 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 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 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 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 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 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 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 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 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 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 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 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10. CEG 11. B 12. C 13.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 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 “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 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 书里记 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 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 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 用法相同。正确。 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 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 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 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 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 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 “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 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 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 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 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 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 庙 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 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 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 没有奸 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 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 赫仅仅 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 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 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 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 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 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 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 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 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 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 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 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 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 的。” 29(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小题,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 号鹤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 A 16.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 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 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 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 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 丝 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 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 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16(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小题,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 书不能完成,所以“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 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 成句,比如“ ”就很好。 【答案】 ①. 草创未就 ②. 就极刑而无愠色 ⑥. 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③. 十二门前融冷光 ④. 二十三丝动紫皇 ⑤. 出师未捷身先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需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创”“愠”“融”“捷”“长”“襟”“堪”。 20 三、语言文字运用( 分) 210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 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 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 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 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 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 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 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 19. 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语句⑥可修改为:这 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 处,由“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可知,我们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 能力,而“其实”意味着前面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自己拥有与过目不忘相对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因为遗忘可以……”可知,此处可填“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之类的内容。 B 处,此处所在的句子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前文说遗忘是有好处的,再结合横线前的“没有办 法也没有必要”和后文“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可知此处是说我们没必要记住所有的信息, 故此处应填“记住所有的信息”之类的内容。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故可将“只 能” 改为“难以”。⑥处,“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搭配不当,“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 是这位记 者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代价,“促使”意为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用在语境中不合适,故应将“促使”改为“导 致”。“导致”,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 ⑨处,“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和“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是转折关 系,故应将“虽然”改为“但是”。 310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 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 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 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 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 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 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 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 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 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语言文字运用 I 和 II 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 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答案】20. 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处处” 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 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21. 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 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 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22. 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 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 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染强化、描摹性。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 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 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 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处”的范围广。 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 “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早”,比常时为 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 比“早”更能凸显时间之早。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逗号的表现力。 ①处,“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描述祥子在狂风中拉车的状态,“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 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 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②处,“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是祥子在狂风中的状态,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 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 出一 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 者表意上的不同。 (1) 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 否定意味,表示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处的“像……似的”表示看似是, 但其实不是。 (2) 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 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60 四、写作(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 漫溯中华民族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设坛讲学,还是街谈巷议,好的故事均在其中穿针引线,讲 述着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传递着鲜活的精神和意念。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踏着几千年的祥云,从故事 中来。亦将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传承中走到故事中去,或轻言细语,或慷慨激昂,让好故事成为那只 撬动地球的杠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故事的民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便撷取一朵浪花,便是上好的故事。这些俯拾 皆是的故事,滋养得这片热土钟林毓秀,人杰地灵。亦让嗷嗷待哺的新生代,一落地便精神富足。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诗是早熟的。”套用这句话,中华民族亦是早熟的。当很多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蒙 昧状态中时,聪慧的古人已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讲述着他们战胜自然、改造天 地的壮举和决心。当艰深的道理无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睿智的先哲竟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 长等寓言故事,表达着他们诠释天地、追求真理的收获和心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通透的先 民就用大禹治水、勾践灭吴、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引领着他们血脉相连、朴实善良的同辈和后嗣…… 中华民族从故事中走来,将美好的愿望、优良的品质、宝贵的经验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哺育得代 代子民骨骼清奇,气节峭拔,于儒雅中充满力量,生生不息。 今日,我们幸运地享受着前辈好故事带来的饕餮盛宴,汲取着先人美好故事蕴含的丰富营养,但我们 并未豪横地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历览前贤,穷追不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着亘古未有的 新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承中华精神。的确,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江梦南, 以几近失聪的糟糕状态,书写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逆袭命运的励志故事。白衣天使们,用医者父母心的 职业操守,创造了一个救死扶伤的群体迎击灾难的感人故事。可爱的祖国,凭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讲述 了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多次撤侨成功的传奇故事…… 放眼望去,今日华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从故事中走来,又翻身走入故事,你方唱罢我 登场,用身体力行,用无疆大爱,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美好故事,传承着我们优良的中华精神。 当然,我们的好故事不应只在这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传,而应推广开来,讲给天下人听,也听 天下人讲故事,听马丁•路德•金讲,听德国总理勃兰特讲,听曼德拉讲……我们互相融合,彼此借鉴,各美 其美,亦美美与共,让美好的故事于无声处发芽,于无声处发力,撬动这美丽的星球开启一个浪漫的星际 旅行。 而我辈青年,出生于盛产故事的国度,更应爱听故事,能讲故事,会写故事,让我们的美好故事薪火 相传,美丽无边,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从两个角度指出好的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从浅层次的角度来说, 有利于沟通,引人思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省略号,给考生留下 了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最后一句话归纳概括,指出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中的两句话构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归纳总结,可见材料的主旨句是“故事是有力量 的”,考生可以围绕这一句话展开思索。首先考生必须明确的是,“故事”可以是古人的、他人的、已有的, 也可以是今人的、自己的、创造出来的。这里的故事主要指的是“好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 是有力量的故事?这个需要辩证看待。能够给人正面引领的、有积极暗示的、引人向上的、注入正能量的、 带来无限希望的、激发创造力的、具有哲理性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反之,有负面影响的、有消极 暗示的、引人向恶的、充满负能量的、颓废丧气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坏故事。若能把坏故事作为警醒世人 或自己的反面教材,坏故事也能变成有力量的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因为有的故事寄予着美 好的愿望,能给人带来希望,激发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的故事是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能寓教于乐,利 于表达和沟通,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完善自我,甚至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的故 事具有警示作用,告诫人们引以为戒,不重蹈他人覆辙。有的故事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能引人深思, 促人自省。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能触动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引人向善。力量就体现在好故事的吸引力、 影响力、改造力和爆发力上。那么,我们如何讲好故事,让好故事的力量发挥出来呢?首先我们可以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用故事中正面向上的内容完善自我,激励他人,引领社会。用其中负面糟粕的部分,提 醒自我,告诫他人,警示社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好故事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倡导人们扬 其长避其短,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再次,“讲”的内涵可以是用语言讲述,可以是用行动去创造。新时代 的青年,要懂得书写自己的故事,书写这个时代的故事,用这些好故事去改变他人,影响社会,美化祖国, 提高国民素养。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故事”展开, 或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或是讲述他人的好故事,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 种手法。来凸显好故事带来的改变,体现其影响力。结尾可以通过人物之口,卒章显志,点出好故事的力 量。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 们应该如何讲好故事。也可以运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选取其中一个点来论述。 立意: 1.好故事润物细无声。 2.好故事,于说中显魅力,于听中得力量。 3.做听故事的人,更做有故事的人。 4.会听故事,亦善写故事。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