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下载

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1日






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本试卷共6页,21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并用2B铅笔 将对应考号的信息点涂黑。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2分)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lǎn( )时,仰面在灯光中瞥(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 深恶( )痛疾的文字。   (摘自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1.懒 piē 挫 w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然后根据字音 和字义判断字形,根据字形和字义判断字音。本题中,“偷懒”的“懒”偏旁为竖心旁;“抑扬顿挫”的 “挫”偏旁为提手旁;“瞥见”的“瞥”声调极易标错;“恶”是多音字,在“深恶痛疾”中应读wù。答 案为懒、piē、挫、wù。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音字形的把握。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 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 语意或词性。 偷懒拼音:tōu lǎn,释义:有意逃避、耍弄手段使自己少出力。出处:1、《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金 自此朝夕小心,辛勤做活,并不偷懒。” 。2、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喂养》:“每有马夫偷懒贪眠,至睡时将草料满倾槽内,以省半夜之起。”3、王闿运 《湘绮楼论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懒姑息。”4、老舍 《骆驼祥子》五:“就是赁来的车,他也不偷懒,永远给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 瞥见读音是piē jiàn,动词词汇。指很快地看了一下,无意中看到某事。很快地扫了一下。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十四:“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水龙吟》词:“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 宋·晁端礼 ·蒲松龄 清《聊斋志异·青娥》:“一日,生於门外瞥见之。童子虽无知,祗觉爱之极,而不能言。” 抑扬顿挫读音为yì yáng dùn cuò,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示例:◎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上卷 :“而子建诗,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只是到后来,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时弹似的。”◎唐·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马谓其舞不中节,抑扬顿挫,犹存故态。”◎宋·陈亮 《复杜伯高书》:“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敍端雅,抑扬顿挫,而卒归于质重 。” 深恶痛疾读音为shēn jí,深:表程度高,非常,极其的意思;恶:厌恶;痛:深切地;疾:痛恨。痛疾 深切地憎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例句]◎ wù tòng :《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 群小的~……。(朱自清《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考点解析】 辨析字音字形的五种有效方法 辨析字音字形的五种有效方法 1. 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 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a?i,概读ga?i,此处应为”概”;溯读su?,朔读shuo?, 此处应为”朔”。 2. 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 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 ,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3. 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 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 “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4. 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 出来。如”兴高彩烈”、”察颜观色”等词语,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 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 而不是颜色,因此”颜”应为”言”,即语言。 5. 来源推形— 对于不了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世外桃园”这个错例,”世外桃 源”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因此”源”不能误作”园”。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 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默写。(8分) ①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②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白居易《买糖翁》)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⑦是故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 ⑧子曰:“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答案】2.①山气日夕佳 ②感时花溅泪 ③心忧炭贱愿天寒 ④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 ⑦学然后知不足 ⑧君子和而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 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过程: ①山气日夕佳(注意“夕”的书写 ②感时花溅泪 (注意“溅”的书写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贱”的书写 ④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村”的书写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注意“村”的书写 ⑦学然后知不足 ⑧君子和而不同(注意“和”的书写 【考点解析】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来自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比一幢房 子大不了多少。 B.想到没儿子继续自己的事业,又不愿家业被祥子占有,得知多数祝寿礼金数目很小,刘四爷开始咒 骂,并与虎妞吵起来。 C.格列佛醒来发现自己被利立浦特人缚在草地上,后来,士兵们让他吃肉喝酒,他再次陷入昏睡,被 抬上机器捆紧送往京城。 D.蒋一轮带学生捡麦穗,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大河阻挡,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 ,载着大家过了河。 【答案】3.(1)D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小王子》《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草房子》有关内容的能力。D 项,出自《草房子》,“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表述有误,应该是杜小康用黑板上 的欠账,逼迫毛鸭用渡船渡同学们过河,桑桑跳河请求毛鸭没起作用。其它三项表述正确,所以答案为D 。【考点解析】 《草房子》简介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 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博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 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 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 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 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 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 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 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四字成语。(1分)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 ,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異宫”位下。異乃 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chǎo,熏的意思)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 “______”。 【答案】(2)火眼金睛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西游记》有关孙悟空火眼金睛来历的能力。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擒,被放 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烧炼,进入炉中,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因为巽乃风也,有风 则无火,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来历。答案为:火 眼金睛。 【考点解析】 火眼金睛的典故 火眼金睛的典故 火眼金睛不是孙悟空的专利,最早的火眼金睛拥有者是王灵官。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 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 ,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 者吴承恩为给孙悟空也制造一双像王灵官一样能识别好歹的火眼金睛,故而创作了孙悟空在太上老君 的八卦炉中锻烧七七四十九天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但是孙悟空的 火眼金睛真的能识得妖怪吗?其实真的能,只是不能识别到底是什么妖怪而已。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妖怪 的方法是看云,他能够看清笼罩在唐僧头上的祥云,和笼罩在妖怪身上的妖气。这一点唐僧、八戒和沙僧 是办不到的。所以悟空往往一眼就能看出站在面前的是妖怪、神仙还是普通人。只有一次走了眼,就是牛 魔王变成猪八戒的样子骗走芭蕉扇那一回,后来悟空自己也承认了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得手后不曾防备,没 有留意看云气,才着了牛魔王的道。 火眼金睛的缺点在于它不能看出妖怪的原形,所以他每次都不得不四处奔走询问妖怪的出处。这也不 能怪孙悟空,以如来佛祖无边的法力,不求助于太上老君的话,也有像偷了老君金刚镯的青牛精这样的降 不了的妖怪,何况他翻不出如来佛祖手掌心的孙悟空和只在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火眼金睛?所以 “火眼金睛”是神话传说,今通常用作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看清事物真相。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3分)    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 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①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1分) 【答案】(3)①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倒了,只好来庙里安身。(意思对即可) ②简要概括画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派林冲看管草料场,(1分)火烧草料场,置林冲于死地。(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水浒传》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相关内容的 能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讲的是:陆虞候再次设计(派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 料场,置林冲于死地)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但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倒了,只好来庙里安身 ,管营欲烧死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最终林冲杀 死了差拨、富安、陆谦。答案为:①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倒了,只好来庙里安身。②派林冲看管草料场 ,火烧草料场,置林冲于死地。 【考点解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简介 林冲风雪山神庙 林冲被发配沧州牢城后,凭借柴进的书信,被分配负责看守天王堂,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 工作。他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富安(高衙内亲信)放火暗算。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 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林冲才幸免于难。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牢城管营的谈话,得知自 己已被陷害的真相,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 。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0.7克左右。②由于 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 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8848.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 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1)第①处语意重复,应把________删去。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把________删去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与________互换位置。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4.(1)“大约”或“左右” (2)“由于”或“使” (3)“难以生存” “感到不适” (4)“补充” “缓解”(或“减少”“清除”等) (改对一处得1分,满3分为止) 【解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与修改(1)第①处“大约”和“左右”语意重复,应把“大约”或“左右” 删去;(2)第②处成分残缺,介词“由于”和“使”淹没了主语,应把“由于”或“使”删去;(3)第 ③处语序不当,应将“难以生存”“感到不适”互换位置;(4)第④处“补充不适”搭配不当,应将“ 补充” 改为“缓解”(或“减少”“清除”等)。 【考点解析】 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 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 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 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 ”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 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 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 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 ……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 。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 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 …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巴 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 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 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 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2分) 【答案】5.(1)法国人悲痛;中国人为之惋惜;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得2分, 意思对即可)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2分) 【答案】(2)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明园。(意思对即可)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2分) 【答案】(3)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1分)文物古迹是人类(或“各国人民”“全世界”)共同的 财富(或“宝贵遗产”“瑰宝”“结晶”)。(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题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的反响” 由材料一中“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和材料二中“可 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提取概括:法国人悲痛;中国人为之惋惜;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第(2)题被 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明园。第( 3)题根据材料二中“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和材料三中“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得出答案: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文物古 迹是人类(或“各国人民”“全世界”)共同的财富。 【考点解析】 材料阅读题目的解题意识 材料阅读题目的解题意识:    一、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 。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意义点与意义块。    二、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 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 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 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 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 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 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6分) 过李处士山居 ①姚合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②萧洒 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潇洒”。 6.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1分) 【答案】6.春季(春天)。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虽然未点明季节,但从首联“门柳荫蔬畦”和颈 联“时有燕衔泥”可以轻易看出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春季。 【考点解析】 【鉴赏景物形象知识梳理】 【鉴赏景物形象知识梳理】 景物形象,即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 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入手, 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 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 、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 、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景物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 (1)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2)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3)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7.①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②从白天关门、少有人来可以看 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或:从有病在身边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 ③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士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写作背景、全诗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考虑。诗人姚 合,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官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其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 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诗人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诗人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的厌倦。从首联“闲居昼掩扉 ,门柳荫蔬畦”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从“少逢人到户 ,时有燕衔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士超脱(或“厌倦”)尘 世的特点。 【考点解析】 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鉴赏古诗词,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基本方法有四种: 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都在课本当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 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是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 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命题者一般会在诗词的注释中交代或暗示写作背景。 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 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条注释就暗示此词是陆游晚年闲居三山是所作。那么,此时的陆游是否能独享这一 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万千,?领会 了注释的提示作用,人物形象也就不难把握了。 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如柳枝表分别、子规表思乡等,化用典故更是能表达作者的 情怀。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 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所写的意象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典故有“老马识途”。“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落日”、“秋风”,则比喻自己虽已 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包含了对朝廷的怨愤。总 结: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 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从这几方面入 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 人。”诗中有关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词语有:“蓬头”、“侧坐”、“遥招手”、“怕鱼惊”。“ 蓬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 遥招手”、“怕鱼惊”的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总结: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机灵、学钓鱼的山 野孩子的形象。 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 不同作者,不同时代,即使是相同的形象,寄寓的情感也不相同。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运用了托物言志、拟人、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 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则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在艰危之中奋 不顾身,在成功之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8.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 向往之情”),(1分)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尾联“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中的 “潇洒”一词赞美李处士生活潇洒,“名高孰与齐”的反问句强调的是李处士声誉的高洁。所以答案为: 尾联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 情”),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考点解析】 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1.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 。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 ,这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2.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 ”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 ,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 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 、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 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 ;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 4.区分不同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3分) ①②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 鱼苗二千,比年 视之, 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 ③④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 。伺之,见一獭 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 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 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 ,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 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 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①畜(xù):蓄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獭。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头可一斤许(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③问鱼苗几何( )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意思对即可) )【答案】9.①表示约数 ②用网捕 ③多少 ④从前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尤其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注意第(1)题“许”属于一词多义;第 (2)题“网”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第(3)题“几何”属于古今异义;第(4)题“向”古今异义。 答案为:①表示约数②用网捕 ③多少④从前。 【考点解析】 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差别种类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 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 、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 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 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 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 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 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 “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 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 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 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 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 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 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 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①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谓”译错扣1分,倒装句式没译出扣1分。意思对 即可) ②水獭固然(或“本来”“确实”)吃鱼,怎么(或“哪里”“难道”)能吃掉几千斤鱼?(“固”译错 扣1分,反问句式没译出扣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 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第(1)句是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吾鱼数千斤”翻译时应调为“吾数千斤鱼”。第(2)句是反问句 ,“岂……?”应翻译成“怎么(或“哪里”“难道”—— )”。答案为:①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②水獭固然(或“本来”“确实”)吃鱼,怎么( 或“哪里”“难道”)能吃掉几千斤鱼? 【考点解析】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 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 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 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 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 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 让人足以能够通行。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1分) 【答案】11.养的鱼太多。(答“畜多消谢”或“畜多”“鱼苗太多”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我”两次养鱼所犯的错误,可用尾段“余始悟向者园池 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提取重要信息“畜多消谢”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养的鱼太多。 【考点解析】 文言文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言文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省缺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 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 本题是近几年中高考的常见题型。从解题的思路与技巧来看,应遵循如下步骤: 1.读文段,明主体。即快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中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圈点文中关键的词语,标 记文中的重要句子。这样可以将长文读短,把内容简化,利于抽取文章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2.审题干,明要求。即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如2005年广东卷,“全部直 接表明朱晖不畏权势的句子是”,就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朱晖”,表现的品质是“不畏权势”,表现的 方式是“直接”而非“间接”。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迷惑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入语境,明句意。理解句意是准确作答的前提,离开这一点,所谓的信息筛选与整合都只能是空 中楼阁,而句意的理解,又离不开对文段整体的把握,因为局部细节信息也必然受制于文章的整体倾向, 比如作者观点、人物品质、文章的风格情调等。如2005年广东卷,第①句“今日朱晖死日也!”粗看似是 身陷困地后绝望的悲叹,但如若考虑到前文“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不敢动”的对比,后文“壮其志…… 遂舍之而去”的结果,便不难做出判断,这不仅不是畏缩、绝望之语,相反正是临危不惧、凛然不屈之声 。又如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孤立理解似是廉洁勤政,但若考虑到双方的身份,朱晖为人 傲岸、不慕权贵的性格就更为彰显无遗。总之,只有正确理解了句意文意,才能为后面的选择扫清障碍。 4.细辨别,防陷阱。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题型,该考点在命题上有一定的规律,其常设的陷阱有: 一是张冠李戴,即混淆陈述的对象,如2005年广东卷的⑤,题干中点明评价的对象是“朱晖”,第⑤句表 现的却是“东平王苍”,那么显然不合题意 ;二是指鹿为马,即脱离限制的角度,如05年广东卷,题干中明确评价的角度是“不惧权势”,且要“直 接”表明,而①句中朱晖虽也无所畏惧,但面对的却是“群贼”,③句“志士也,勿夺其节”的赞语足见 其狷介不阿之处,但却是侧面描写,烘云托月,而非“直接”表明。三是因果倒置,即颠倒前因后果,如 2004年全国卷(一),题干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应该说具体行动,但第②句 却是指孟尝建议不被采用后愤然离职,妇最终冤屈而死的事实,这是“仗义执言”不果后的结果,而非具 体表现,故不符合题意。 5.会排除,巧作答。本题选项较多,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无法一一作出正确判别,在这种情况 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确认其中把握大(或合题意或不合题意)的一项或几项,排除剩余的项,从而得 出正确的答案。当然,考生的精力主要还应花费在对材料的属性和范围的分析鉴别上,但是注意选项的排 列组合,灵活地运用排除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分) 【答案】12.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 确定投放草料的数量;知晓暑月大雨后不能给鱼喂食;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规律(或“状况”)。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要.整体阅读材料,全面把握材料;要准确 审读题干,明确解题方向;要理清文章层次,认真分条回答。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由原文第二[ 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 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 。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 不复长矣。]可分条概括:①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 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②此池止可畜二百石—– 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③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草料的数量;④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 矣—-知晓暑月大雨后不能给鱼喂食;⑤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 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规律(或“状况”)。 【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的应考策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阅读的应考策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 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 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就显得十分重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是中高考文言文 阅读试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己经成为这几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随着人们对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 识逐步加深,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将会继续加强。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实际上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 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等。“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在准确划分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概括中 心意思”,则属于对所选文段的整体把握。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客观地检测出考生对文言文的理 解深度。 纵观近几年中高考试题的走向,可以发现:能辨析和判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言行以及人物言行之间的 关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的形式来看,近几年高考多采用选择题型,要求判断所归纳的内 容要点以及所概括的中心意思的正误。今后对这一考点的测试有可能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自己组织语 言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准确、简练地加以概括,并限定字数表述出来。 要正确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以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全面整体把握文段。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段内容,是归纳内容要点的条件;归纳内容要点又是概括中 心的基础。因此,阅读文言文段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总体的印象,如高考试题的文言文 选段,节选自《史记》中的《田单列传》是由原文的近1000字删节而成的一段450字左右的文段。文段中 总共记述了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等主要情节,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田单的智慧与战功 。如果对这些有了整体的了解,再进行概括和归纳就要容易得多了。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整体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有效途径。 (2)准确理清文章的基本要素。在最近的十几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全都是人物传记,命题者为了 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常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地点和事件的变化上。因此,就要根据记叙 文的特点,理清选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 、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3)认真总结提高解题技巧。在高考试题中,一般一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字量大约在400字左右,按 照平时阅读文言文的速度来计算,大约需要5~8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把它通读一遍。要提高考试的速度 和效益,还需要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应试能力。在学习和备考过 程中,要做到:(1}多读,扩大阅读面;(2)多思,寻找更为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多练,反馈学习情况、 检测阅读能力;(4)多总结,及时总结解答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考试攻略 1.整体阅读材料,全面把握材料 人物传记是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 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 有数,才能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从而对相关的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做出正确的归纳和概括。全面 把握阅读材料,才能从整体上对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和句子有准确的理解,才能从整体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 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准确审读题干,明确解题方向 千万不可忽视对题干的审读,如果在阅读题干时走马观花、草率行事,很可能导致解题思路走入歧途 。读全、读准题干,是准确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每一项要求都要仔细分析;读 准确,就是要对题干里要求选对还是选错要看清楚,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中心意思要看明白。题干审 读准确了,接题的思路才会明确,得出的答案才会是正确的。 3.理清文章层次,认真辨析选项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多是客观选择题,命题者所设的选项在文章中都有各自的对应 语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就是对选项所对应的语句作有目标的分析,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就是一个选 项一个选项地甄别,以便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设置选择项时,命题者有时有意歪曲事实;有时曲解文意;有 时移花接木;有时夸大其辞:有时正误相杂;也有时褒贬混淆,由于有了这些错误的选项,就形成了各种各样 的干扰。只有与原文进行对照,通过仔细辨析,才能确定所要选出的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家东园有一座小山,小山四面是池塘,(我)在里面畜养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候查看,每 条鱼一斤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获得了几条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 的鱼了。只看见残缺的鱼身和腐烂的鱼骨散落在山弯曲的地方。我仔细探察,发现一只水獭藏在水沟中, (却)无法捕获它。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 我又在塘桥池畜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月的一场暴 雨过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条约四斤,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 忙取来几桶粪汁倒入池塘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 应当捕到几千斤鱼,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旁边说:“大约能捕到三百斤鱼。”捕上来后,果然只有三百斤 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 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说:“多啦!”这个池塘只可以畜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 后,不能再投放草料,鱼吃了草,肚子就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炎热,鱼不怎么生 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减少。如果畜养太多,鱼就 会渐渐死亡,(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 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 畜养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如果没有西乡人的话,水獭也要蒙冤了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 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 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 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 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 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 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 ,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 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 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 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 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 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 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 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 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 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3.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案】13.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解析】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观点即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 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第6段“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并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 的主要观点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考点解析】概括议论文的观点态度,需要考生平时锻炼出的一种阅读能力 概括议论文的观点态度,需要考生平时锻炼出的一种阅读能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个是考纲对议论类文体的单独要求。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条 要求具体需要做的工作。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认识和倾向。应该说是,作者在文章 中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写景还是抒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或者赞扬,或者批评,或保留,或支 持,或反对。当然,高考重点考查的范围是论述类文体,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考查考生捕捉文章观 点的阅读能力。 “在文中”是考查的重要的限制和提示,我们要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立场,思想情感 ,以及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这个考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是有区别的,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围绕话 题而言,概括作者的观点一般局限在作者针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态度则是多角度、开放性的观点。 议论文体中,需要概括文中作者表明的直接观点;或者对某一观点的态度;比较作者文中的观点和文 中提到的别人观点的异同,或者比较文外信息材料与本文观点的异同之处;作者的态度观点一般在论点( 或者在分论点之中)、论据之中。 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同,表现观点态度的方式也会不同,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也会不同,议论文一般出现 在开头和结尾,表现的相对集中鲜明;另外,注意议论文的标志性词语,带有标志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 明作者态度观点的句子,抓住这些词就抓住了作者文中的思想动态。 这是中高考,所以,一般作者的观点不会表现的很明显,比较隐晦,甚至含蓄,在做题时要进行二次 的加工与思考,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培养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答案】1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 ,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挙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井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作答,一般 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本文第④段列举“感到了健 康的疲倦”的具体事例,进行举例论证;以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作对比,进行对比 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具体有力地突出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 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的观点,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解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 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2.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3.比较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4.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 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 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5.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 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 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 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6.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 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 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7.因果论证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 式之一。 8.道理论证 概念: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二、各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6.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7.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答案】15.(1)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就像榆树在“啸”。(1分)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 冒烟一样。(1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案】(2)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1分)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 水草。(1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1)小题句子,把吹在榆树上的风声比作“ 啸”,把雨打树叶腾起的雨雾,比作冒烟,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2)小题句子,把照亮庭院的 皎洁月光比作注满池塘的清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 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 )的心境。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 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 表达出来。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考点解析】比喻的结构及作用 比喻的结构及作用 结构: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 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 部分为主。 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 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 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共16分) 塑料花 路明 ①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 宾。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 有一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 这束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④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⑤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粘一下? ⑥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学校? ⑦我妈危难地说,那怎么办? ⑧办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 意,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⑨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 天,总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⑪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埂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 片金黄。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嘛? ⑫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 有几支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咸菜瓶不好意思地说, 我在找最好看的油菜花。 ⑬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菜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⑭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 ⑮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 两家都有小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⑯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⑰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⑱咸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束,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⑲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 ⑳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 21 ○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大摇 大摆地走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22 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上最 ○好看的女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献红领巾的,临 时换成高年级的两个女生。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23 ○我们列队集合,咸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完 毕。外宾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该举起花束,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咸菜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 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看看。 24 ○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咸菜瓶手上。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哭出 来。 25 ○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 26 ○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她的脸上荡 漾着春天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咸菜瓶,一会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 吗?可以吗? 27 ○可以的,咸菜瓶用力地点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选自2019年5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2分) 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咸菜瓶__________→黄潇潇__________→小周老师赞美野花 【答案】16.采摘野花(1分) 索要同学的塑料花(1分) 【解析】20. 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 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主 要故事情节是: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咸菜瓶采摘野花→黄潇潇索要同学的塑料花→小周老 师赞美野花。补全故事情节时,一定要注意故事情节概述的主谓宾结构,所补情节部分是动宾短语结构。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考试的要求,淘汰非重要的信息,依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 粗取精、去掉枝叶留下主干。挑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信息,具体做法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 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后,使之符合试题要求和目的 。考试中,一般都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概念和新知识;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能体现 作者意图和主旨的句子;含义较深和难懂的句子。 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方法一:根据所给情节,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 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 方法二: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 。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二)情感变化梳理① 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做上标记,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② 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③ 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创意公式:情节梳理=划分情节+搜索关键字词+具体要求 (字数、关键词及其位置)。情感变化=找出情感变化词语+填入合适位置(参照前后内容和形式) 【考点定位】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7.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突出时代风尚”,1分);写出了塑 料花在当时的贵重(1分),为下文“借花”作铺垫(1分)。 【解析】此题考査学生分析段落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的能力。第③段“九十年代”交代事件发生的时 间,“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突出时代风尚;联系全文可知“这束马蹄莲”是当时比较贵重的塑料花,在此 突出塑料花在当时的贵重,为下文“借花”作铺垫。 【考点解析】 中间段作用的答题思路 中间段作用的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中间段落的作用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 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从内容主题上答)。二是它身处文章中间,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 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包括文题的关联及照应(从结构上答),有以下几种表述:A过渡(承上启 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B为下文铺垫;C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由上文(具体内容) 写到下文(具体内容)。三是表达上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例如:《柴禾》第15题: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内 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赋予了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作用: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 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段落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特殊的段落还得考虑特殊作用,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角度,回 答才更有针对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18.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3分) ○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答案】18.一连贯的短句,(1分)呈现命令的语气,(1分)表现了黄潇潇对同学傲慢无礼的态度(或 “既要同学的塑料花,又不屑与同学说话的心理”,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句式特点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鉴赏文章中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一般遵循“句 式+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句式,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如此句“喂”“你”“不行”很显然 用的是一连贯的短句,其效果是:使命令的语气更强烈,使人物的态度更鲜明,同时也微妙地传达出人物 不屑与同学说话的心理。 【考点解析】短句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大量运用短句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中使用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多用于叙事、描写与抒情,口语中尤 为常见。例如: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 出来。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暗杀了|人,||还要 诬蔑|人, ||说|什么“桃色案件”,|| 说| 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 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这是一个句群,由15个句子或分句组成,而每一句的修饰成分结构不复杂,有许多是直接由单词来充 当的,短小精悍,简单明晰。 再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作用在于使文章感情回环往复,增强语句的句势.文章中大量使用 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 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答案】19.咸菜瓶的花是充满生机的真花,富有自然美,其他的花是塑料的假花(1分,答出“真花”即 可,若只答“其他的花都是假花”也可);小周老师为了鼓励咸菜瓶(1分)。 小周老师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或“善于发现真正的美”“是一个爱美的人”,1分);尊重学生(或“爱 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1分);富有教育艺术(或“善于通过赞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 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1分)。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 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小周老师在其他同学都拿来较贵重的塑料花,而严彩萍却拿来一把鲜花(野菊、蒲公英、牵牛、太阳花、 油菜花)时,大赞“好美的花!”,凸显小周老师的教育艺术和爱心。小周老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实 际上是鼓励,严彩萍的花在那特定的年代实属无奈之举,但却是本真的体现。由此可见,小周老师尊重学 生,爱护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考点解析】 如何分析和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 (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 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它的作用不只是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更好的以“形”传“神”。 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 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写出的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 经忧患、历经沧桑,已变得麻木迟钝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说通过对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 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②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小说《守财奴》中有几处个性化语言描写,如“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情办一办。对不对, 克罗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我觉得 更满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这样,你爱做多少台弥撒给谁都可了!„„”“克罗旭,你这些话保 险没有错吗?可以对一个孩子说吗?”句句话语,把一个贪欲十足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③通过动作行为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小说《守财奴》中“抢梳妆匣”一处动作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 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写得生动极了,使人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把一个金钱狂形象塑造 的栩栩如生。 (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形象刻画,就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从母亲口中得知贾宝玉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结果一见,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些侧面描写的目的是欲扬 先抑,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2、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 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 说,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应该说正是这高度 浓缩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人物形象。 例如小小说《同意》:秘书送进一份文件。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 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第二天,他离开了他熟悉的办公室。这篇 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却把一个只知“同意”的糊涂厂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讽刺了社会上一部分 官员不分具体事件,只知道动用手中的权力,结果输得一塌糊涂的形象。由此可见,小小说的故事情节常 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3、从分析小说的环境入手。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 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 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 例如孙梨《荷花淀》开篇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环境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 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描写很有诗意,它使人物犹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 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着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 人物的心灵美。 在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阅读小说时,只有把握人物 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文末咸菜瓶“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3分) 【答案】20.咸菜瓶本来担心带野花会被批评,现在竟然得到赞扬,倍感惊讶;自己认为很漂亮的野花, 却无人认同,此刻得到赞赏,内心充满了对小周老师的感激;因无塑料花受到指责,在得到小周老师的赞 赏后,压力顷刻释放,激动不已;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失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情感的探究,属于开放性试题。咸菜瓶“蹲”“捂”这两个动作都是她得到小周 老师的表扬后激动的表现。联系上下文,可知咸菜瓶沖感情的波动,从怕挨批评到被表扬,从同学的不认 同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其内心定感到惊讶并且是对老师非常感激的。“紧紧“一词又表现其本真的一面,表 现了她激动失态又不想被人看到的样子。 【考点解析】 小说探究 小说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 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阅读鉴赏中的思维品 质,符合阅读学“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 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评价,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 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 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 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作文(共50分) 21.请以“难得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 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作文略。 【简析】“难得这样”是全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难得”,是“少有”的意思。这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 体验。有些事情、感受,对某些人是常态,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少有的,难得的。“这样”的范围很广,可 以是开心、感动、自信等,要注意的是,“这样”表现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一面,作文的目的是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这个题目,可以写自己,也可能写别人,甚至是一个现象、场景。“我”难得怎样或者“别人”难得怎样 。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或一个现象,选择所写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篇考场作文质量的高低。 通过“添加元素,自问自答”的审题导思,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我(们)难得这样高兴、兴奋、难过…… 他(们)难得这样高兴、开心、伤心(也可以是一个动作,如抱我、对我微笑等)…… 某一种现象或场景难得出现,如天如此的蓝,水如此的清,秩序如此的井然,家庭如此的和睦…… 产生“难得”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状态我的确难得一见。难得,也可能隐含着自 己“盼望已久”的心态,包含着主体的一种内心需求。 这个命题的给作文带来的限制,只体现在内容上,即,你所写的要体现“难得”二字,主旨则会随着选 材变化。当然,“为什么难得?”一问,也可强化文章的“主旨意识”。 只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入手应该是不难的。但,要在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还是要下点功 夫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真正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在这次作文中,是可以发挥出水平的。 【考点解析】 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怎么写? 初中生的你,正是“左手中考,右手作文”的时候。我相信你也曾为了写好作文,翻阅了许多的作文书 ,搜集了很多的写作素材,挖空心思地进行布局谋篇……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训练才更有实效,更能符合 中考的作文要求呢? 我认为,熟悉中考作文命题规律,按照中考作文要求进行训练,会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纵观几年来的中考作文题型,无外乎四种类型:一是全命题作文。二是半命题作文。三是材料作文。 四是话题作文。 首先说全命题作文。就拿2018年中考来说,陕西、江西、青岛、上海等地的中考作文,题目都是很简 洁的全命题作文,如江西卷“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青岛卷“这也是一种荣誉”;甘肃卷“请以‘走进 阅读的世界’为题作文”。 而福建卷、成都卷等更多的考区则是采用了“材料+全命题”的形式,如广东省中考作文是:“恒,是追 梦路上的执着,是身处困境的坚守,是成功的压仓石。恒,就是不忘记初心一笔一划去描绘心中的愿景。 请以“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哈尔滨市中考作文是:“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 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 力。请以‘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为题写一篇文章”等。 其次说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在去年中考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单纯的半命题较少,如甘肃省武威 市的作文题“以‘唱给___________的赞歌’为题目作文。” 大多数的半命题也都是采用“材料+半命题”形式,如北京卷“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 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 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____________ ,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再如安徽卷“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 ……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 面的自已吧。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再次说材料作文。近年来中考材料作文有所增加,这是受高考材料作文的影响,因为历年来高考材料 作文居多。如甘肃省武威市的中考作文题:“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要求: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最后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在中考中出现较少,是由于这种作文形式“内容太宽泛”,初中生不容易把 握,因而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小,如2018年南充市的“以陪伴为话题作文”,就是话题作文 。显而易见,以上四种类型中,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所占的比例较大,建议同学们重点训练全命题 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熟悉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写法。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