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1日






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世界被烈日zhì______烤得无精打采,你又一次以见义勇为者的角色,让清凉润泽的爱连同 悲悯的哽咽______,从天空宣泄下来,树木感动的哭泣应声而起…… 【答案】炙;yè 【解析】答案: 炙、yè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 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 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语固定搭配的应用。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 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对中小学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有 效_____青少年兴趣特长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遵循自然规律,方可获得大自然的馈赠;_____粗暴虐待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A. 构建开发那么 B. 创设发掘那么 C. 构建发掘反之 D. 创设开发反之 【答案】C 【解析】①句的空供选择词语中,“创设”是开始建立的意思,“构建”是建立的意思, 多用于抽象事物,本句宾语“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抽象概念,所以选“构建”合适 。②句,“发掘”是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开发”是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 1。根据与后面宾语“青少年兴趣特长”的搭配,选“发掘”更恰当。③句前后两个分句是 正反对比的并列,故应选“反之”恰当。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 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 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 ,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根据语 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到日常训练中,力争明 年再创辉煌。 B. 2017年7月,全国互联网金融整顿拉开帷幕,一些非法集资、庞氏诈骗等组织机构成为中流 砥柱。 C. 只要是3G上网用户,即便分别处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双方,也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 ”,真可谓咫尺天涯。 D. 古往今来,阐释孔子思想的论著汗牛充栋,专家学者潜心探寻包含在《论语》中的奥秘, 把握其中蕴藏的真谛。 【答案】D 【解析】A.使用有误,重整旗鼓:意为重新整顿战旗战鼓。借以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之后 ,重新聚积力量,准备再干。句中意思是夺冠而归,所以该成语不合句意。 B.使用有误,中流砥柱:意为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借以比喻坚强独立的 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中流砥柱是褒义词,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C.使用有误,咫尺天涯:意思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句中意 思正相反,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2D.使用正确,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 容藏书非常多。 故选:D。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 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 的使用。 4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那清脆如弹拨 者,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此题作答,除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语境中所给事 物的特点去辨析,如结合提琴的“柔曼”可理解为“草丛中流过的小溪”;“弹拔”却与 “滴泉”的声响相似等。由此辨析B项恰当。 故选:B。 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 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此题作答,语言上要注意表达得体,事物本身特点要与语境中描述通过联想对接,最后辨 析。5.填空。(5分) (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将初春充满生机活力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2)《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反映出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 功。 (3)温庭筠《望江南》中“______,______”以江上所见表现主人公希望落空、悲从中来 的强烈情感。 3(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答案: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重点字:渐)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重点字:勋)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重点字:晖)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点字:耶) 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6.名著阅读。(2分) 牺牲?我的晓霞…… A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 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 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奔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 跑。他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浸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过了东边的火车站。他 奔出了矿区。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东面驶来的一辆运煤车在风雨中喷吐着白雾,车头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涌而过– 他几乎和汽笛的喧鸣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 以上文字选自当代作家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选文中“A”这一人物名叫______。 小说通过一系列丰富复杂的情节内容,展现了这一人物形象______的特点。 【答案】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痛苦、绝望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名著内容熟悉 4,才能准确把握所给语段出自哪部名著,文中人物是谁,人物性格怎样,与之相关还有什 么故事情节。通读文段,我们知道文段出自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文段中的“我” 是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与之相关还有很多故事情节,选择自己熟悉的情节进行概括 即可。 答案: 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痛苦、绝望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 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 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 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 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 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 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7.综合性学习。(5分)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 ”,从“ ”从“ ”。“ ”即“祥”;“ ”,兵器。 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遗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______;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墁乎?”……于是怀石 ,遂自投汩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 ,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5(《吕氏春秋》)“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获得上天保佑;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字义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知,义本从“祥”从“戈”, 据此可得出其本义为获得上苍保佑的战争。“遗告不义“的意思是占卜得到的信息是这场 战争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据此可得出其引申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屈原投江而死,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以死报国体现 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体现他的公平公正。据此分析可作 答。 (3)本题考查提出倡议的能力。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符合题目的要求, 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多读一些古代名人的传记,体现他们身上的大义来表述 。答案: (1)获得上天保佑;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爱国主义精神和做事公平公正。 (3)倡议学生们每周阅读一本名人传记,体会他们身上的“大义“。 第一题考查字义分析。第二题考查材料探究。第三题考查提出倡议。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需仔细阅读题干,分析题意,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的 关键语句进行提取即可。或用材料中的原句,或者把关键性的词语串联成句。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①渔翁 柳宗元 ②渔翁夜傍西岩 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③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 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②西岩,湖南永州 西山。③欸乃,摇橹声。 8“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9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 6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西岩,晨起汲 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 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 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 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 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 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 ,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 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 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衬托出诗人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 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 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 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答案: (1)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诗人又把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 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 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人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 人生的渴求。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解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 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 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7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 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 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 能有偏废。 (二)(8分) (甲)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 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 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 李试其技。……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 :“子尚未尽吾能也。”…… ①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 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 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 一日之名。……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 ②③仆 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 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 股已断矣!” –蒲松龄《武技》注:①罔,无。②蹶仆,跌倒。③舁,共同用手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______ 以: ______ ②有薄技,请以相授 8③馆之客舍 馆: ______ 易: ______ ④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11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12在为学、行事、成才等方面,你从两文身怀技艺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答案】说;把;住;认为……容易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 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不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声音。名,说出。 ②句意为:请让我的把这些传授给你。以,把。 ③句意为:请和尚住在家里的客房里。馆,名词,用作动词,住。 ④句意为:认为战胜她很容易。易,认为……容易。 (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细读甲乙两文可知,甲文除了正面描写口技艺人的 表演之外,还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技 艺高超。乙文中除了对憨和尚的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之外,还与了青年尼姑对他的评价 ,这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了憨和尚的武艺高超。 (3)本题为阅读启示题,是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 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为学需精研,做人需低调来表述即可。 答案: (1)①说出②把③住④认为……容易 (2)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憨和尚的技艺高 超。 (3)做学问一定要精心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人一定要谦虚低调。 译文: 甲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 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渐渐端正了坐姿。    9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 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 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 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 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 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 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 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 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乙   李超,字魁吾,他性情豪爽,好施舍和尚。一天,偶尔有个和尚托着钵盂到他家化缘,李 超让和尚饱餐了一顿。和尚很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僧人,有点武艺在身,愿意教给 你。”李超非常高兴,请和尚住在家里的客房里,供给丰盛的伙食,天天跟和尚学武。学 了三个月,李超已觉得得心应手,不禁洋洋自得起来。和尚问他:“你感到行了吗?”李 超回答说:“行了!师傅的武艺,我已都学到手了!”和尚听了,笑着让他练练看。李超 便脱下外衣,往手上吐了口唾沫,飞拳踢腿地练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像跳跃的猴子,一 会几像掠过的飞鸟;练完了,很骄傲地站在那儿。和尚笑笑说:“可以了。你既然已全部 学到了我的武功,就让我们来比划比划,分个高低。”李超欣然同意。二人拿好架势,便 你一拳我一脚地打在了一起。李超时时想找和尚的弱点攻击。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还 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已仰面朝天,跌在了一丈开外。和尚拍手大笑说:“你并没学到我 的全部功夫啊!”李超既惭愧,又沮丧,跪伏在地,请师傅指教。和尚又教了他几天,才 告辞离去。    从此后,李超以武艺高强闻名,走遍南北,很少碰上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有事来到济南 。见一个少年尼姑正在摆场练武,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尼姑练了一会,对众人说:“我 一人在这里翻来复去地练,也太冷清了。有哪位行家,请不妨下场来玩玩!”一连招呼了 三遍,大家面面相觑,始终没一个下场的。李超在一边看了,手不禁痒痒起来。一时心盛 ,便下场了。尼姑笑了笑,合掌行礼,两人便打在了一起。才一交手,尼姑忽叫停下,说 :“这是少林派的拳法。”问李超;“你师傅是谁?”李超起初不肯说,尼姑再三询问, 10 李超只得把和尚师傅说了出来。尼姑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傅吗?既然这样,我们不必 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再三要求和她比试,尼姑坚决不肯。众人在一边怂恿二人, 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和尚老师的弟子,那我们都是一路上的人,不妨玩玩。但点到为 是,你我明白就行了。”李超答应下,心里却轻视尼姑生得文弱;加上他年轻气盛,好胜 心强,一心要打败尼姑,以博得个不败的名声。于是,两人重新打在了一起。刚一会儿, 尼姑忽然住手不打了。李超不解地询问缘故,尼姑只是笑着,也不说话。李超以为她胆怯 了,非要和她比到底不可,尼姑才又动手。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拢 五指,手掌像利刃一样,往下轻削李超的小腿。李超只觉膝盖下一阵巨痛,像被刀斧砍中 了一般,一下子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尼姑笑着谢罪说:“太冒犯您了,请不要见怪 !”李超被人背了回去,养了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师傅来看他,李超便向师傅讲述了这件往事。和尚听了大惊说:“你也太鲁 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腿早就断了!” “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三)(8分)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 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 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 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11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 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 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 13试对选文中人物外貌描写作简要赏析。 14探究闰土、杨二嫂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答案】(1)本题考查外貌描写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找出相关的描写句,再结合内容分 析。语段中描写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 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凸颧骨,薄嘴唇 ”表现了她为人的刻薄,这从下文她的语言描写也可以看出;“五十岁”交代了她的年龄 ;接着写她站立的姿势,作者运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既写出了她的瘦,又表现出她泼辣的 性格。 (2)本题考查人物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的作用。阅读选文中杨二嫂的语言,可见她的尖 酸刻薄,在讨不到好处时,便开始极尽诬陷的本领;从以往杨二嫂的表现,可以看出她的 改变是生活所逼;闰土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怯懦、胆小,他对“我”态度恭敬,而他 的改变也是因为生活的贫困。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农村生活日渐贫困。 答案: (1)选文描写了杨二嫂的外貌,写她“凸颧骨,薄嘴唇”,表现她为人的刻薄;“五十岁 ”交代了她的年龄,再写她站立时两手搭在髀间的姿势,作者以一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 表现出她的身材瘦弱,性格泼辣,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2)闰土、杨二嫂语言描写都交代了他们的生活现状– 穷,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解析】本段文字节选自鲁迅的《故乡》,选文主要记叙了“我”回故乡后,豆腐西施杨 二嫂、闰土与“我”见面的情景。选段通过对杨二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刻画 了一个言语尖酸、自私贪小的庸俗小市民形象。而闰土的语言表现,表现了他生活的极度 贫困。 12 人物描写赏析的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 了……表达了…… (四)(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 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 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 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 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 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 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 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 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 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 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 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 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 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 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 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 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 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 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晨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 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 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13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 -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 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 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图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 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 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 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 照叶片相似– 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 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 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 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 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 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 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唤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丘这种 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 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 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 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 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14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答案】(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 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可提炼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细读第三段可知,第三段可分成两层,前一层总结了上文, 后一层引出下文对植物交流方式的说明和介绍,所以本段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 细读文本,然后根据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从中找出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即可。 (4)本题为阅读启示题,是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特 点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用实验验证推理,科学严谨的精神表述即可。 答案: (1)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2)承上启下。 (3)第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五角菟丝子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植物之 间可以相互交流的事实。 (4)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 【解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的交流。前两段介绍了植物之间可以交流的现 状。第三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第四段,第五段到第六段介绍了 马丁•海尔的实验内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明植物也是有嗅觉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15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 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五)(16分)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 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 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粱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 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 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 威严的锌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 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 进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 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遢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 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16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 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 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 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拌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 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 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 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 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 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 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 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 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 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 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縫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 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 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 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 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 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 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17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 生命哲理…… 19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20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_____→平静→______→______ 21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22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23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答案】痛惜;肃然起敬;震惊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二段中的“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 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锌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 ;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正直的身姿, 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 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遢到不幸的 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 种挑战……”可知白杨树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锐气,让我能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磨 难。所以我说它是我心中的树。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可知第 一空的答案为“痛惜”。根据“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可知第二空的答案为“肃然起敬” 。根据“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可知第三空的答案为“震惊”。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文本可知,本文倒数第六段细致描绘了根的形和神。把根比 作兵士,矿工,蚯蚓和锚,这是比喻的修辞,同时这几个比喻句又构成了排比。两种修辞 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气势的表现根的千姿百态,异状纷呈。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本文题为“根赋”,意为为根作赋,抒情对象当然 是根,之所以写树和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为用树的粗壮来侧面表现根的伟大,也是为了引 出下文对根的描写和赞美。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作答时,需结合全文内容,写作背景和关键性的语句来具体 分析。根据“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 18 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 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 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一句可知作者从根的身上得到的启 示是一个人要坚定顽强,默默奉献,勇于献身,不慕名利。 答案: (1)因为白杨树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能乐观的面对生活,它在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说它是我心中的树。 (2)痛惜;肃然起敬;震惊。 (3)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根的千姿百态和吃苦耐劳勤劳坚韧。 (4)引出下文对根的刻画和赞美,从侧面表现出根的伟大和坚韧。 (5)一个人要坚定顽强,默默奉献,勇于献身,不慕名利。 家里的白杨树是我的心中的寄托,它给我力量,让我乐观的面对生活,但父亲却要把它刨 掉,这让我难以理解,因为父亲对树的感情要比我深厚许多。树刨掉以后,父亲让我去看 它的根,这让我明白,一个人只有基础扎实,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成就。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三、写作(共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日出月没,春雷冬雪,雁阵行空,古莲萌芽……没有人说得清大自然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嫦娥”奔月,大脑移植,机器人驾车……不知破解了多少科学秘密。其实,一粒细胞 、一个成语,一架公式、一次实验、一段历史……不也曾经成为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吗 ?或许,至今你还在疑惑,小时候吃到的鱼为什么没有刺,现在即便下雨天为什么也没有 人来接你回家;妈妈为什么在你领到了奖状后反而泣不成声;老师为什么在你做了错事后 19 对你微笑;你一度误解的同伴为什么成了情同手足的好友……可以说无数个秘密构成了这 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一个秘密被破解,新的秘密接踵而至,而在不断发现和破解秘密 的过程中,真善美“水落石出”– 我们的情感不断受到泪水的洗礼,我们的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新的提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 关系也越来越亲密默契;每一个人也因而变得好奇、执着、睿智、善良、谦逊、阳光…… 要求:①以“解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答案】【示例】 解密   童年,在那个无忧无虑的年龄,我爱动的性格“成就”了无数傻事,但似乎随着时间的流 逝,都如流水般地,留下痕迹,却又迅速消逝了,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但那一日,那 个天不知、地不知的举动让我解开了妈妈的秘密,让我我难以忘怀–    那天,正值妈妈放假,妈妈将与她“形影不离”的小包放在了书桌上,拉链半开着,露出 一个黑色的小本子,好奇顿时涌上心头,想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却发现那上面带着锁, 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又不敢轻易“下手”,便时时留心妈妈到过的旮旯边、抽屉边。 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天,我终于找到了钥匙,趁妈妈买菜的当儿,我找出钥匙,小心翼翼 地打开小本子,密密麻麻的小字占据了我的视野,“x月x日,工作,要完成…….“”x月 x日,放假,要换洗床单……“这是妈妈每天的任务吗?工作、家务,我忽然感到妈妈肩负 的职责之重,忽然感到他*的不易及种种艰辛,一种自责、一种愧疚涌上心头……小心翼翼 地放回钥匙和小本子,那一瞬间,我仿佛长大了……    妈妈买完菜回家,我打开门,主动提起妈妈手中的菜,呵,好重,但我还是坚持提到了厨 房,妈妈张了张嘴,惊讶填满了她的脸,想说什么,却又欲言不止,微微笑了笑,眉宇间 洋溢着欣慰。难道妈妈发现了?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可能,但我的改变却是真的。每天 早晨,我会乖乖地整理好被子,经常地帮着拖地,然后看着妈妈惊讶的表情偷偷地笑。后 来妈妈也习惯了,但她依然不知道某一月某一日她女儿的那个举动与那瞬间的吃惊、成长 。   隐藏了一年多的小秘密,终于借这只笔,倾吐了出来,至今仍未忘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那 20 个小女孩的惊讶的脸与妈妈吃惊的表情。接触到那些文字,忽然体会到了他*的辛苦、产生 了要为妈妈分忧的念头– 妈妈,您现在知道了我那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了吧,谢谢您,十几个春秋来对我无微不至的 呵护。都说母爱如水,但谁知母爱背后里深深的责任感,作为孩子的母亲,她要照顾孩子 ,完成一系列家务;作为社会的成员,她要工作,要供给家的经济来源。在昼夜的忙碌中 母亲在变老,为了这个家,母亲在不断付出– 也是否得到了回报了呢?细想想,也许自身的成熟便是最美的回报。    如今,早已隐去了童年的天真,顽皮,但还是少不了好奇,那一次“天不知,地不知“的 举动,让我解开了妈妈的秘密,也让我收获了成长,虽已说出,但我还是会将它保留与心 。【解析】【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材料起到了打开学生思路的作用 。根据材料中的“真善美“水落石出”– 我们的情感不断受到泪水的洗礼,我们的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新的提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 关系也越来越亲密默契;每一个人也因而变得好奇、执着、睿智、善良、谦逊、阳光…… “本文应重在表现通过解开了某个秘密而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成长。创作本文前,应明确 以下几个问题:这个秘密是谁的秘密?我是怎样发现这个秘密的?我是怎样解开这个秘密 的?解开了这个秘密后我获得了哪些教益? 【文体选择】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文首需开篇点题,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主旨,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并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写人记事,通过写自己解开了某人秘密的过程来表现主旨。文末 总结全文,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主旨,并与文首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 【细节描写】写人记事类的文章离不开细节描写,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这些 都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创作时,需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 人物性格和心理。 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记叙文。从结构上看,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从选材上看,作者 选材小而精当,一个小小的本子,一个无意的举动,却让作者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与母爱 的伟大。从语言上看,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让人有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觉。 21 22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