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解析版)下载

黑龙江省绥化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18日






二○二一年绥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数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请在答题卡上用 铅笔将你的 2B 选项所对应的大写字母涂黑 1. 现实世界中,对称无处不在.在美术字中,有些汉字也具有对称性.下列汉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A【答案】 【解析】 【分析】直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得出答案. 【详解】解:A、“美”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丽”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C、“绥”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D、“化”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属于基础题,熟练掌握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可求解. 2.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 6 月 2 日,我国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 704000000 剂次.把 704000000 这个数用 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7.04107 7.04109 0.704109 7.04108 A. B. C. D. D【答案】 【解析】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10n 的形式,其中 1≤|a|<10,n 为整数.确定 n 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 成 a 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 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 【详解】704000000=7.04×108, 选故:D. 【点睛】本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10n 的形式,其中 1≤|a|<10,n 为 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 a 的值以及 n 的值. 3. 如图是由 7 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 A. B. C. D. B【答案】 【解析】 【分析】观察图中几何体中正方体摆放的位置,根据左视图是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判定则可. 【详解】从左边看,从左往右小正方形的个数依次为:3,1,1.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确把握观察方向是解题关键. x0 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 的取值范围是( 4. 若式子 )x 1 x  1 A. B. 且x  1 x  0 C. 且D. x  –1 x  0 x  0 C【答案】 【解析】 x0 【分析】要使式子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保证根号下为非负数,分母不能为零,零指数幂的底 x 1 数也不能为零,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x0 【详解】解:式子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x 1 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x 1 0 x  0 x 1  0 x  1 综上: 且,x  0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零指数幂有意义的条件,当上述式子 同时出现则必须同时满足. 12 5. ( )▲2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如果 .则有 a▲b  a  ab | b |,那么 的值是( )a  0 23432A. B. 5 C. D. 3 B【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求解即可 【详解】a▲b  a2  ab | b | 111( )▲2=( )2  ( )2 | 2 | 222 4 1 2 =5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负指数幂的运算,绝对值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牢记公式与定义, 本题虽属于基础题,但其计算中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应加强符号运算意识,提高运算能力与技巧等. 6. 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任意一个三角形中,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B.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C.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依次即可求解. 【详解】解:选项 A: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选项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项 B: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故选项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项 C: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另一个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选项 C 不正确,是假命题, 符合题意; 选项 D: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选项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熟练掌握 各个基本定理和性质是解决本类题的关键. 7.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2A. a5  a7 B. C. D. x4  x4  x8 9  3 27  3  2 3 3B【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算术平方根,以及实数的运算法则逐一判断. A【详解】 、 (a5)2=a10 A,故 错, Bx4⋅x4=x8 B,故 正确, 、、CC,故 错, 9  3 3D−=-3- D,故 错, 、27 33B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实数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以及幂的乘方,熟悉并灵活运用以上性 质是解题的关键. 8. A. 已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外角和的 4 倍,则这个多边形是( B. C. )D. 十二边形 八边形 九边形 十边形 C【答案】 【解析】 【分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n,然后根据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n, 则(n-2)×180°=4×360°, 解得:n=10,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n 变形的内角和为:(n-2) ×180°, n 变形的外角和为:360°;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A, B 9. 近些年来,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某企业为了解员工某月 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的 使用情况,从企业 2000 名员工中随机抽取了 200 人,发现样本中 两种支付方式都不使用的有 10 人, A、B a种支付方式的员工支付金额 (元)分布情况如下表: 样本中仅使用 A种支付方式和仅使用 Ba支付金额 (元) a  2000 0  a 1000 36 人 1000  a  2000 18 人 仅使用 仅使用 A6 人 2 人 20 人 28 人 B下面有四个推断: A, B ①根据样本数据估计,企业 2000 名员工中,同时使用 ②本次调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 200 人; 两种支付方式的为 800 人; ③样本中仅使用 种支付方式的员工,该月支付金额的中位数一定不超过1000 元; A④样本中仅使用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种支付方式的员工,该月支付金额的众数一定为 1500 元.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A【答案】 【解析】 【分析】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②根据表可以直接算出样本容量; 的③利用中位数 定义可以直接判断; ④根据众数的定义可以直接判断. 【详解】解: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知: A, B ①从企业 2000 名员工中随机抽取了 200 人,同时使用 两种支付方式的人为: 200 10  (36  20 18+28+6+2)=80 (人), 80 2A, B 两种支付方式的比例为: 样本中同时使用 ,200 52A, B 2000 800 企业 2000 名员工中,同时使用 两种支付方式的为: (人), 5故①正确; ②本次调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 200; 故②错误; ③样本中仅使用 种支付方式的员工共有:60 人,其中支付金额在 之间的有,36 人,超过了 A0  a 1000 仅使用 A种支付方式的员工数的一半,由中位数的定义知:中位数一定不超过 1000 元, 故③是正确; ④样本中仅使用 B种支付方式的员工,从表中知月支付金额在 之间的最多,但不能判断 1000  a  2000 众数一定为 1500 元, 故④错误; 综上:①③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公式、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 握公式及相关的定义,根据图表信息解答. 10. 根据市场需求,某药厂要加速生产一批药品,现在平均每天生产药品比原计划平均每天多生产 500 箱, 现在生产 6000 箱药品所需时间与原计划生产 4500 箱药品所需时间相同,那么原计划平均每天生产多少箱 x药品?设原计划平均每天可生产 箱药品,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6000 4500 6000 4500 6000 4500 6000 4500 A. B. C. D. xx  500 x 500 xxx 500 x  500 xD【答案】 【解析】 x【分析】设原计划平均每天可生产 箱药品,则实际每天生产 (x  500) 箱药品,再根据“生产 6000 箱药品 所需时间与原计划生产 4500 箱药品所需时间相同”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x【详解】解:设原计划平均每天可生产 箱药品,则实际每天生产 (x  500) 箱药品, 4500 原计划生产 4500 箱所需要的时间为: ,,x6000 现在生产 6000 箱所需要的时间为: x  500 6000 4500 由题意得: ;x  500 x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 等量关系,列方程. C  90,ABC  75 11. 已知在 中, ,.点 为边 E上的动点,点 为边 F上RtACB AB  5 AC AB 的动点,则线段 的最小值是( )FE  EB 5B. 5 3 A. C. D. 5322B【答案】 【解析】 【分析】作点 F 关于直线 AB 的对称点 F’,如下图所示,此时 EF+EB= EF’+EB,再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 段长度最短求解即可. 【详解】解:作点 F 关于直线 AB 的对称点 F’,连接 AF’,如下图所示: 由对称性可知,EF=EF’, 此时 EF+EB= EF’+EB,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长度最小”可知, 当 BF’⊥AF’时,EF+EB 有最小值 BF0,此时 E 位于上图中的 E0 位置, 由对称性知,∠CAF0=∠BAC=90°-75°=15°, ∴∠BAF0=30°, 由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 125215  BF0= AB= ,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 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垂线段最短求线段最值等,本题的核心思路是作 点 F 关于 AC 的对称点,将 EF 线段转移,再由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求解. AB  3, BC  6 的边12. 如图所示,在矩形纸片 中, ,点 分别是矩形 上的动点, ABCD E、F AD、BC 将该纸片沿直线 折叠.使点 B落在矩形边 上,对应点记为点 G,点 A落在 处,连接 EF AD MEF、BG、BE, EF 与交于点 .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N)BG ①;BN  AB 3 5 ②当点 G与点 重合时 D;EF  29472S的面积 的取值范围是  S  ③;△GNF CF  523 13 4④当 时, .SMEG A. ①③ 【答案】 【解析】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D【分析】①根据题意可知四边形 BFGE 为菱形,所以 EF⊥BG 且 BN=GN,若 BN=AB,则 BG=2AB=6,又 因为点 E 是 AD 边上的动点,所以 3<BG< .从而判断①不正确; 3 5 ②如图,过点 E 作 EH⊥BC 于点 H,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9SS的面积 有最大值 ③当点 E 与点 A 重合时, 的面积 有最小值,当点 G 与点 D 重合时 △GNF △GNF 445 16 945 16 S.故 < < .42255 7 7613    CF  ④因为 ,则 EG=BF=6-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ME= ,从而可求出△MEG    22 2 222   的面积. 【详解】解:①根据题意可知四边形 BFGE 为菱形, ∴EF⊥BG 且 BN=GN, 若 BN=AB,则 BG=2AB=6, 又∵点 E 是 AD 边上的动点, ∴3<BG< .3 5 故①错误; ②如图,过点 E 作 EH⊥BC 于点 H,则 EH=AB=3, 在 Rt△ABE 中 2AE2  AB2  AD  AE 2即AE2  32  6  AE 9解得:AE= ,4915 4∴BF=DE=6- =.415 49432∴HF= -=.在 Rt△EFH 中 3 5 222  =;EF  EH FH 故②正确; 1194S 33 ③当点 E 与点 A 重合时,如图所示, 的面积 有最小值= =,△GNF 4 S正方形ABFG 411 15 45 S 3 当点 G 与点 D 重合时 的面积 有最大值= =.△GNF 4 S菱形EBFG 4416 9445 16 S< < 故.故③错误. 2255 7 7613    CF  ④因为 ∴,则 EG=BF=6-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ME= ,   22 2 222   113 23 13 4.S△MEG   3  2故④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翻折的性质等知识,掌握相关知 识找到临界点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请在答题卡上把你的答案写在相对 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 t13. 在单词 mathematics (数学)中任意选择一个字母恰好是字母“ ”的概率是________. 2【答案】 【解析】 11 【分析】直接由概率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单词 mathematics 中共有 11 个字母, 其中 t 出现 了2 次, 2t故任意选择一个字母恰好是字母“ ”的概率为: .11 2故答案为: .11 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概率公式求概率,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总 情况数和符合条件的情况数是解题关 键. 214.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_________. ab  2a  【答案】 【解析】 .a(b  2)(b  2) 【分析】利用平方差公式 a2 -b2 =(a+b)(a-b) 分解因式得出即可. 2【详解】解: ab  2a 2==a(b  2) a(b  2)(b  2) 故答案为: .a(b  2)(b  2)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平方差公式 a2 -b2 =(a+b)(a-b) 分解因式,熟练应用平方差公式是解题关 键. 15. 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为 135°弧长等于半径为 5cm 的圆的周长的 3 倍,则这条弧的半径为 __________cm. 【答案】40 【解析】 【分析】设出弧所在圆的半径,由于弧长等于半径为 5cm 的圆的周长的 3 倍,所以根据原题所给出的等量 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设弧所在圆的半径为 r, 由题意得, 135 r  2 53 ,180 解得,r=40cm. x  3 x 1 x 9 x16. ()  当时,代数式 的值是____. x  2021  3 x2 3x x2  6x  9 1【答案】 【解析】 2021 【分析】先根据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化简,然后再代入 x 求值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  x  3 x 1  x原式 x(x  3) (x  3)2 x  9 (x  3)(x  3) x(x 1)  xx(x  3)2 x(x  3)2 x  9 x2 9  x2  x x2x 9 x x3 x  9 xx(x  3)2 x  9 1,(x 3)2 11当时,原式 .,x  2021  3 ( 2021 3 3)2 2021 1故答案为: 2021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属于基础题,运算过程中细心即可求解. 17. AB种奖品和 4 个 种奖品共 某学校计划为“建党百年,铭记党史”演讲比赛购买奖品.已知购买 2 个 A, B A两种奖品共 20 个,且 种 需 100 元;购买 5 个 A种奖品和 2 个 B种奖品共需 130 元.学校准备购买 2奖品的数量不小于 B种奖品数量的 ,则在购买方案中最少费用是_____元. 5【答案】330 【解析】 【分析】设 A 种奖品的单价为 x 元,B 种奖品的单价为 y 元,根据“购买 2 个 A 种奖品和 4 个 B种奖品共 需 100 元;购买 5 个 A 种奖品和 2 个 种奖品共需130 元”,即可得出关于 A,B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设 B2购买 A 种奖品 m 个,则购买 B 种奖品(20-m)个,根据购买 A 种奖品的数量不少于 B 种奖品数量的 ,即可 5得出关于 m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再结合费用总量列出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性质得出结果. 【详解】解:设 A 种奖品的单价为 x 元,B 种奖品的单价为 y 元, 2x  4y 100 5x  2y 130 依题意,得: ,x  20 y 15 解得: ∴A 种奖品的单价为 20 元,B 种奖品的单价为 15 元. (20-m) 设购买 A 种奖品 m 个,则购买 B种奖品 个,根据题意得到不等式: 240 7m≥ (20-m),解得:m≥ ,540 ∴≤m≤20, 7设总费用为 W,根据题意得: W=20m+15(20-m)=5m+300, ∵k=5>0, ∴W 随 m 的减小而减小, ∴当 m=6 时,W 有最小值, ∴W=5×6+300=330 元 则在购买方案中最少费用是 330 元. 故答案为:330.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以及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 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 数. 112m,n 18. 已知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则 __________. x 3x  2  0 mn3【答案】 【解析】 2【分析】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即可. 2m,n 【详解】解: ∵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 x 3x  2  0 bcm  n   3 mn  2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aa11m  n mn 32=  ∴,mn3故答案为: .2bcx  x  ,x 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熟知 是解题关键. 1212aa19. 边长为 4cm 的正六边形,它的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的比值是_______. 2 3 【答案】 【解析】 3【分析】依题意作出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它的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为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出. 的两条边,根据 AOB 1BO  AB, CAB= (6 2)180 120 【详解】如图:正六边形中,过 作O61OAB  CAB=60 RtABO 中, ,1 30 2它的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的比值是 AO 112 3 3.BO cos1 322 3 3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的相关知识,对称性,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依题意作 出图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x垂直于 轴,以 20.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坐标原点, O为对称轴作 的轴对称图 MN MN kODE y  (k  0, x  0) 形,对称轴 与线段 相交于点 ,点 的对应点 DB恰好落在 的双曲线上.点 MN DE FxS1 O、E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C、A.若点 A为OE 的中点,且 ,则 k的值为____. △AEF 【答案】 24 【解析】 【分析】先利用轴对称和中点的定义,确定 EG 和 EO 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 得到 FG 和 OD 之间的关系,设 EG=x,FG=y,用它们表示出 D 点坐标,接着得到 B 点坐标,利用 S△AEF 1 xy 1 ,再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计算出 B 点横纵坐标的积,即为所求 k 的值. ,得到 【详解】解:如图所示,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GE=GA,CG=OG,BC=OD, ∵点 A为的中点, OE ∴AE=OA, EG EG EG 14∴,OE 2AE 4EG ∵MN∥y 轴, FG EG 14∴,OD EO ∴∵,OD=4FG S1 ,△AEF 12AE  FG 1 ∴,12EG  FG 1 ∴,2∴,EG  FG 1 设 EG=x,FG=y,则 OG=3x,OD=4y, D 0,4y ,∴因为 D 点和 B 点关于 MN 对称, B 6x,4y ∴∵∴,EG  FG 1 xy 1 6x4y  24 ∴,ky  (k  0, x  0) ∵点 ∴B恰好落在 ,的双曲线上, xk  24 故答案为: .24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中点的定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等 内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牢记相关定义与性质,能根据题意在图形中找到对应关系,能挖掘图形中的隐含 信息等,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 21. 在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P中,连接对角线 AC、BD ,点 是正方形边上或对角线上的一点,若 ABCD ,则 ______. PB  3PC PC = 34  2 或【答案】1或 24【解析】 【分析】按 P 在正方形的边上和对角线上分别画出图形,再逐个求解即可. 【详解】解:∵PB=3PC, ∴P 点不可能位于边 AB 上,接下来分类讨论: 情况一:当 P 点位于正方形边 BC 上时,如下图 1 所示: ∵PB=3PC, 1∴PC= BC=1; 4情况二:当 P 位于正方形边 CD 上时,如下图 2 所示: 设 PC=x,则 BP=3PC=3x,在 Rt△BPC 中,由勾股定理可知: 4²+x²=(3x)²,解得 x= (负值舍去), 2∴PC= ;2情况三:当 P 位于正方形边 AD 上时,如下图 3 所示: 设 AP=x,则 DP=4-x, Rt△ABP 中,BP²=AP²+AB²=x²+16, Rt△CPD 中,CP²=PD²+CD²=(4-x)²+16=x²-8x+32, ∵BP=3PC, ∴x²+16=9(x²-8x+32), 整理得到:x²-9x+34=0,此方程无解, 故 P 点不可能位于边 AD 上; 情况四:P 点位于对角线 BD 上时,过 P 点作 PH⊥BC 于 H 点,如下图所示: 设 PC=x,则 BP=3PC=3x, ∵∠DBC=45°,∴△BP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三边之比为 ,1:1: 2 3 2 23 2 2∴BH=PH= ,CH=BC-BH= ,x4 – x在 Rt△PHC 中,由勾股定理可知:PC²=PH²+CH², 3 2 23 2 22x)2 +(4 – x)2 ∴,x =( 2整理得: ,此方程无解, 2x – 3 2x +4 =0 故 P 点不可能在对角线 BD 上; 情况五:P 点位于对角线 AC 上时,过 P 点作 PH⊥BC 于 H 点,如下图所示: 设 PC= ,则 BP=3PC= ,3 2x 2x ∵∠PCB=45°,∴△PC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三边之比为 ,1:1: 2 x∴PH=CH= ,BH=BC-CH=4-x, 在 Rt△PHB 中,由勾股定理可知:PB²=PH²+BH², 222∴,(3 2x) = x +(4 – x) 2整理得: ,2x  x  2  0 – 1+ 17 解得: ∴(负值舍去), x = 434 – 2 ;PC = 2x = 434  2 .综上所述, PC  1 或或24【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本题中由于 P 点的位置未定,故 需要分多种情况讨论. 22. 下面各图形是由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摆放而成的,图①中有 1 个三角形,图②中有 5 个三角形,图③中有 n11 个三角形,图④中有 19 个三角形…,依此规律,则第 个图形中三角形个数是_______. 2【答案】 n  n 1 【解析】 【分析】此题只需分成上下两部分即可找到其中规律,上方的规律为(n-1),下方规律为 n2,结合两部分即 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将题意中图形分为上下两部分, 则上半部规律为:0、1、2、3、4……n-1, 下半部规律为:12、22、32、42……n2, 2∴上下两部分统一规律为: .n  n 1 2故答案为: .n  n 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将图形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研究. 三、解答题(本题共 7 个小题,共 54 分)请在答题卡上把你的答案写在相对应的题号后的指 定区域内 ABC, P 23. (1)如图,已知 为边 上一点,请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边 上求作一点 .使 EAC AB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AE  EP  AC cm .AC  6cm, AP  3cm (2)在上图中,如果 ,则 的周长是_______ VAPE 【答案】(1)见解析;(2)9. 【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垂直平分线-尺规作图方法作图即可; (2)根据(1)中可知 ,即可求得的周长. AE  EP  AC VAPE 【详解】(1)作法:如图所示, ①连接 ②作 (用虚线), PC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PC AC E③标出点 即为所求, E(2)∵ ,,PE  CE ∴AE  EP  AC ∴的周长= 9. AP  AE  PE  AP  AC  3 6  VAP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做法-尺规作图,熟知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4. 如图所示,在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 个单位长度,把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 为平面 O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矩形 的 4 个顶点均在格点上,连接对角线 .OABC OB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原点 为位似中心,把OAB 缩小,作出它的位似图形,并且使所作的位似 O1图形与OAB 的相似比等于 ;2OA B OA B (2)将OAB 以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 ,得到 1 ,作出 ,并求出线段 旋转过程 O90 OB 11 1 中所形成扇形的周长. 【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 弧 【解析】 长4 13 13 是【分析】(1)根据位似图形的定义作图即可;(定义: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交点叫做位似中心;) OA B (2)根据图形旋转的方法:将顶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旋转 即可得旋转后的图形 1 ;OB 旋转后扇 90 1形的半径为 OB 长度,在坐标网格中,根据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可得 OB 长度,然后代入扇形弧长公式,同 时加上扇形两半径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1)位似图形如图所示 OA B (2)作出旋转后图形 ,1122,OB  6  4  2 13 90 2 13 周长是 . 22 13 4 13 13 180 【点睛】题目主要考察位似图形的画法、旋转图形画法、勾股定理及弧长公式的计算,难点是对定义的理 解及对公式的运用. 25. 一种可折叠的医疗器械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这种医疗器械的侧面结构如图实线所示,底座为ABC ,ACB  90,ABC  60, AB  32cm 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得 ,BDE  75,其中一段 B、C、D 支撑杆 ,另一段支撑杆 ,求支撑杆上的点 到水平地面的距离 E是多少?(用四 EF CD  84cm DE  70cm 舍五入法对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 )sin15  0.26,cos15  0.97, tan15  0.27, 31.732 【答案】点 到水平地面的距离 E约为 ,过 .105cm EF M【解析】 【分析】过 作交于 作交延长线于 ,证明四边形FMDN 为矩形, NBA DN  BA DDM  EF D得到 MF=DN,在 Rt△BDN 中求出 DN 的长,再在 Rt△MED 中求出 EM 的长,最后将 EM 与 MF 相加即得 到答案. 【详解】解:过 作交于 ,过 作交延长线于 ,如下图所示: NDN  BA DDM  EF DBA MABC  60, AB  32 在中, ,RtABC BC 16 由 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 ,,DC  84 BD  BC  DC 100 ,F  90 ,DMF  90 ,,DM / /FN ,MDB  ABC  60 DN RtBDN sin DBN  sin 60  在中: ,代入数据: BD 3,DN  100  50 3 2F  N  DMF  90, ∴四边形 是矩形, MFND ,DN  MF  50 3 BDE  75,MDB  60 ,EDM  75  60 15 DE  70 ,又已知 ,ME DE sin EDM  在中: ,RtDME ,ME  sin EDM  DE  sin15 DE  0.2670 18.2 ,EF  ME  MF  50 318.2 104.8 105(cm) 故点 到水平地面的距离 E约为 .105cm EF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属于基础题,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决本题 的关键. 26. 小刚和小亮两人沿着直线跑道都从甲地出发,沿着同一方向到达乙地,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720 米, 先到乙地的人原地休息,已知小刚先从甲地出发 4 秒后,小亮从甲地出发,两人均保持匀速前行.第一次 相遇后,保持原速跑一段时间,小刚突然加速,速度比原来增加了 2 米/秒,并保持这一速度跑到乙地(小 t刚加速过程忽略不计).小刚与小亮两人的距离 (米)与小亮出发时间(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 S示.根据所给信息解决以下问题. m  n  ______; (1) _______, (2)求 和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CD EF t(3)直接写出 为何值时,两人相距30 米. 400 3160 S t 80(48  t  80) S 5t  720  t 144 16, 【答案】(1) ;(2) ;;(3)t 为 46 , CD EF 350,110,138 时,两人相距 30 米. 【解析】 【分析】(1)依次分析 A、B、C、D、E、F 各点坐标的实际意义: A 点是小刚先走了 4 秒,B 点小亮追上小刚,相遇,C 点是小刚开始加速,D 点是小刚追上小亮,E 点是小 m刚到达乙地,F 点是小亮到达乙地,则根据 A 点的意义,可以求出 的值,根据E 点的意义可以求出 n 的 值; (2)根据题意分别求得 C、D、E、F 各点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得解析式; BC,CD, DE, EF (3)根据题意分别求出写出 四 条直线的解析式,令S=30,即可求解. 【详解】(1)∵小刚原来的速度 米/秒,小亮的速度 米/秒 16  4  4  720 144  5 B 点小亮追上小刚,相遇 m4 16  m5 m=16 E 点是小刚到达乙地 720 805 160 3[( 80) 80](6 5)  4  2 160 n  .380 16 16   48 (2)由题意可知点 横坐标为 C2∵小刚原来的速度 米/秒,小亮的速度 米/秒 16  4  4  720 144  5 5 4  4816  32   ∴纵坐标为 C 48,32 S k1t  b,C(48,32),D(80,0) 设CD 148k  b  32 1180k1  b  0 1k  1 1解得: b  80 1SCD  t 80(48  t  80) 720 805 400 380  的横坐标为 E6400 3160 380 (65)  的纵坐标为 E400 160 E( ,)33F(144,0) S k2t  b 设2 代入可得 EF 400 3144k2  b2  0 160 3k2  b2  k  5 b  720 解得: 22400 3SEF  5t  720  t 144 .400 160 B(16,0) C 48,32 D(80,0) F(144,0) ,E( ,)(3) ,,,33设SBC  k3t  b3,C(48,32),B(16,0) 48k  b  32 3316k3  b3  0 k =1,b = 16 解得: 33SBC  t 16 16 t  48 400 160 设SDE  k4t  b4,D(80,0), E( ,)33400 380k4  b4  0 160 3k4  b4  k 1,b  80 解得: 44400 3SDE  t 80 80 t  当 S=30 时 SBC  t 16  30,t  46 ,SCD  t 80  30,t  50 SDE  t 80=30,t 110 ,,SEF  5t  720=30,t 138 t 为 46 ,50,110,138 时,两人相距 30 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理解和运用,对路程问题的分析,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 式,数形结合理解函数图像的意义,理解图像的各拐点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D, DE  AC 27. O 如图,在ABC 中, AB  AC ,以 为直径的 与BC 相交于点 ,垂足为 .AB EO (1)求证: 是的切线; DE AG 1G, BAC  36 O  , MN  3 O (2)若弦 垂直于 ,垂足为 ,求 的半径; MN AB AB 4(3)在(2)的条件下,当 【答案】(1)见解析;(2) 【解析】 时,求线段 的长. CE 3 5 的半径为 1;(3) .CE  4【分析】(1)连接 OD,由题意可得∠B=∠C,由半径 OB 和 OD 可得∠B=∠ODB,从而∠C=∠ODB,在 O Rt△DEC 中可知∠C+∠CDE=90°,则∠OBD+∠CDE=90°,从而得出∠ODE=90°,即可得证 DE 是 的切线; O (2)连接 OD,过点 D 作 DG⊥AB,垂足为 G,设 AC 与 交于点 H,连接 OH,分别求解 S△OAH,S 扇形 OAH,S△OBD,S 扇形 OOD,然后根据 S 阴影= S 扇形 OAH + S 扇形 OBD – S△OAH –S△OBD 求解即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 积. 【详解】(1)证明: 方法一: AD,OD 连接 Q AB 为直径 ADB  90  AD  BC  AB  AC ,∴ D 为BC 中点 O 为中点 AB OD∥AC DE  AC DE  OD 的半径 O 是OD O 是的切线 DE 方法二: 连接 OD OB  OD OBD  ODB DE  AC EDC  C  90  AB  AC ABC  C ODB  C EDC  ODB  90 .ODE  90 OD  DE O 是是的半径 的切线 OD DE O 方法三: 连接 OD OB  OD OBD  ODB  AB  AC ABC  ACB ODB  ACB OD∥AC DE  AC DE  OD O O 是是的半径 的切线 OD DE (2)解: 方法一: OM 连接 ,MN  AB OGM  90 Q AB 是直径 MN  3 3MG  NG  2AG AB 14AG GB 131 AG  OG  OM 2在中RtMGO OM 3OG2  MG2  OM 2 ( )2  ( )2  OM 2 22O OM 1 即的半径为 1方法二: 连接 AM、MB Q AB O 是的直径 AMB  90 MN  AB AMG  MAG  AMG  BMG  90 MAG  BMG AMG ∽MBG MG AG BG MG MG2  AG BG  AG : AB 1: 4  AG : BG 1:3 1 AO  BO  AB 2OA 中点 G 为MN  AB MN 3 3MG  2MG2  AG BG 1 AG  2O 即的半径为 1  AO 1 (3)作ABC 的平分线 交于连接 AC BF FAD BAC  36 AB  AC ABC  ACB  72 平分ABC BF ABF  CBP  36 BAF  ABF,BFC  ACB 即BFC  72 BC  BF  AF CBF  BAC C  C CBF ∽CAB BC2  CF  AC 设则BC  x AF  x CF  2  x x2  2 2 x 解得: x  5 1 BC  5 1 O 是的直径  AB ADB  90  AB  AC 1CD  BD  BC 25 1 2CD  DE  AC AD BC ADC  DEC  90 C  C △CDE∽△CAD CD2  CE  AC 5 1 222()CD2 AC 3 5 CE  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切线的判定,以及与扇形面积相关的不规则阴影部分面积求解问题,灵活添 加辅助线将不规则图形转换为规则图形的面积表示是解题关键. ECH  90,CE  CH, HE 28. 如图所示,四边形 为正方形,在ECH 中, 的延长线与 的延 ABCD CD 长线交于点 ,点 F在同一条直线上. D、B、H (1)求证: ;CDE≌CBH HB HD 15FD FC (2)当 (3)当 时,求 的值; HB  3, HG  4 时,求 的值. sin CFE FD 53 2 【答案】(1)见解析;(2) ;(3) .sin CFE  FC 13 8【解析】 ECH  90,CE  CH 【分析】(1)已知正方形和 ,用“边角边”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即可; (2)方法一:过 作CM  EH 交于 点,过 作交于 点,则 N,从而求的 CDN  FH DN//CM DMFD DN ,FC CM FD DE 方法二:连接 交于,交 于,构造相似三角形,从而求得 ;AC OBD FH MFC MC EQ  CF EQ,(3) 不在直角三角形中,过点 作交PE//DH CF 于P点,过点 作交于点 CFE CF EEQ sin CFE  求得结果. EF 【详解】(1)∵四边形 BC  CD 为正方形 ABCD DCB  90 ECH  90 DCE  ECB  ECB  BCH DCE  BCH 在和△CDE CBH 中CD  CB DCE  BCH CE  CH (SAS) .DCE≌BCH (2)方法一: DCE≌BCH ,CDE  CBH DE  BH 为正方形对角线 Q BD CDB  45,DBC  45 CBH  CDE 135 EDH  90 BH : DH 1:5 设BH  a ,则 DH  5a DE  a 22RtVHDE 在过三角形中 EH  (5a)  a  26a 作CM  EH 交于 点,过 作交于 点CDN  FH NDM11DN  EH   a5a 225 26 26 DN  CEH 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26 2CM  EH  a2DN//CM ∴,FDN FCM 5 26 26 aFD DN 5.于FC CM 13 26 a2方法二: 连接 交于,交 AC OBD FH M∵正方形 ABCD 1OA  OC  OB  BD  AC  BD ,,CBD  45 2∴ AOB  90 CDE≌CBH CDE  CBH 135 CDB  45 EDH  90 ,DE//AC ∴,FDE FCM HOM HDE FD DE OM HO ,,FC MC DE HD BH DH 15BH BD 14O 为中点 BD HO OM 35,HD DE 设BH  a DE  a 3OM  a 5313 5CM  2a  a  a5FD DE 5FC MC 13 Q于点 EQ  CF (3)过点 作交PE//DH CF 于P点,过点 作交CF EEPE//DH FPE  FDH 135 ,BHG  PEF Q AB//CD HBG  FDH 135 HBG  EPF 135 CDE 135 EDQ  45 EPQ  45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ED DE  PE BHG≌PEF GH  EF ,BH  PE ,BH  3 GH  4 EF  4 PE  DE  3 3 2 QE  ,中2RtFEQ 在3 2 EQ EF 3 2 8.44sin CFE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熟练掌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按要求作出辅助线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y  ax2  bx  5(a  0) 与xA 5,0 B 1,0 ,(点 29. 如图,已知抛物线 轴交于点 ,点 AB在点 的左边), 15yy,且与 轴交于点 y  x  与轴交于点 ,点 为抛物线的顶点,连接 C.直线 经过点 A.DBD E2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 是抛物线上的一点,当 是以 DN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求点 的坐标; NNBDN OA FG FG ,并延长 与线段 (3)点 为线段 上的一点,点 G为线段 上的一点,连接 H交于点 (点 FAE BD H在第一象限).当 EFG  3BAE 且HG  2FG 时,求出点 的坐标. Fy  x2  4x  5 ;();N (5,0) 【答案】(1)2113 181 71 181 13 181 71 181 151 72 N,,N ,F  , ;(3) 2  3  618 618 59 59 【解析】 【分析】(1)直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 a、b 的值即可得出抛物线解析式; DB = DN (2)当 时,根据抛物线对称性可求得 N 的坐标;当 时, 在的垂直平分线上, DN  BN NBD 与抛物线产生两个交点,将两点坐标求出即可; x的垂直平分线交 轴于点 (3)在 上取一点 ,作 F,连接 ,则 AM  MF ,在 上点AO AE AF MF MMxP垂直于 轴于点,过点 FP 的右侧作 ,移动 点,当 F时,点 为所求,过点 F作FG  MF HG  2FG F15xF(m, m  ) H作垂直于 轴于点,则FPG ∽HRG ,设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列比例求解, HR R22解出点 F的坐标即可. y  ax2  bx  5(a  0) 5,0 , 1,0   【详解】(1)将 代入 得: 25a 5b  5  0 a  b  5  0 a  1 b  4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 y  x2  4x  5 D 2,9 (2)顶点 DB = DN ①当 时,根据抛物线对称性, A与重合 NN1(5,0) ②方法一:如图一 时, 当在的垂直平分线上 DN  BN NBD yx,交 轴于点, Q如图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与轴交点为 BD BD IBD KKBO  OKB  90,KBO  IQB  90 IQB  OKB ,10 在中, ,RtOKB sin OKB  10 BI 10 sin IQB  ,BQ 10 是I BD 的中点, ,BD  3 10 3 10 ,BI  2BQ 15 ,1 9 Q(14,0),I  , ,2 2 y  kx  b 设,QI 14k  b  0 代入得 , 1 92 k  b   2 1314 3k  解得: ,b  114  yQI  x  ,33联立得, 1y  x  3y  x  4x  5 14 3,213 181 解得 ,x  6114 113 181 1471 181 x  ,3336318 13 181 71 181 13 181 71 181 N ,N,,2  3  618 618 方法二:如图二, xx轴垂线交 轴于 过过作作,NDTNT S于 , 交DS  NT N a,a2  4a  5 D(2,9) 设,,DN  DB DS2  SN2  NT 2 TB2 (2  a)2  (9  a2  4a 5)2  (a2  4a  5)2  (1 a)2 (2  a)2  (1 a)2  (2  4a 5)2  (9  a2  4a 5)2 ,,,(2  a 1 a)(2  a 1 a)  (a2  4a 5 a2  4a  4)(a2  4a 5 a2  4a  4) ,13 181 解得: ,a  62 13 181 13 181 71 181 13 181 把代入, a2  4a  5    4  5  ,a  6618 613 181 71 181 13 181 71 181 N ,N,,2  3  618 618 13 181 71 181 N (5,0), N ,综上 ,2  1618 13 181 71 181 N,,3  618 x的垂直平分线交 轴于点 (3)如图一,在 上取一点 ,作 F,连接 ,则 AM  MF ,在 AO MF AE AF M上点的右侧作 ,FG  MF M,FGM  FMG ,EFG  BAE  FGM  BAE  FMG  BAE  2BAE  3BAE 移动 点,当 F时,点 为所求. FHG  2FG xx垂直于 轴于点 过点 作垂直于 轴于点 ,P,过点 H作,FFP RHR FPG ∽HRG PF PG FG 12,,GR  2PG,HR  2PF HR RG GH 15F(m, m  ) 设,2215OP  m PF m  ,22,HR  2PF  m  5 , AP  m  5 , AP  2PF , AM  AP  MP  2PF  MP MF  AM ∴在 RtPMF 中, ,PM 2  PF2  MF2,PM 2  PF2 (2PF  MP)2 ,33 m  5 315 8PM  PF    m  ,4428315 8GP  m  ,8315 4GR  2PG  m  ,4,PR  3PG  3PM 317 17 85 8 AR  AP  PR  AP  3PM  2PF  3 PF  PF  m  ,44817 85 17 45 8OR  m  5  m  ,88817 45 H( m  ,m  5) ,88y 3x  3 代入 解得 ,BD 151 15m   y  x  代入 得, 2259 72  y   ,59 151 72 F  , .59 5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综 合,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点,题型难度大,属于中考压轴题.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