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重庆市)地理部分及答案下载

2017年高考文综(重庆市)地理部分及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1月04日



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全国 I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 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 1)。据此完成 1~3 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 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 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据此完成 4~5 题。 1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 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 完成 6~8 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 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 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 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 缘,据此完成 9~11 题。 2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D.降水集中 C.河流、沟谷众多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二、综合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37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3-44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 年山西省有 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 业,至 2014年已形成 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个 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 染严重的状况。图 6示意 1994年和 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 20世纪 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 20世纪 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 20世纪 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 措施。(6分) 3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 7)宽 35-86千米,平均水深 42米,最大水深 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 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 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 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 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 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 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 分) 4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10 分) 茶花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 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 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题眼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 (图 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采用仍共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 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5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全国 II卷答案解析 【答案】1.C 2.D 3.D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 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 2.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答案】4.A 5.B 【答案】6.D 7.A 8.B 【解析】 6.D 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 7.A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草原 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8.B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冬 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 区符合。 【答案】9.C 10.B 11.B 36.【答案】 (1)市场需求大;冶炼所需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质量高;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公 路交通比较畅通等。 6(2)小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不注重环境保护等。 (3)公路运输中散落焦炭;煤炭运输中产生扬尘等大气污染;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废气加剧空气 污染等。 (4)集中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废气、废渣回收利用,废弃物达标排放;改变交通运输方式,采用 电气化机车,减少内燃机车对环境的污染;选择使用高标准(低硫、低灰分)煤炭资源等。 【解析】 (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当 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 (2)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以从,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当地政府对环境 要求不高等方面分析。 (3)分析运输过程中的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交通 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思考作答即可。 (4)分析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可以从采取优质煤炭、先进技术,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考虑,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可以从改进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考虑即可。 37.【答案】 (1)目前,海平面上升,海峡变宽,需要跨越的距离较长;气候变暖,冰层变薄,而且沿途冰层 不连续,会出现冰缝,危险度较高;冬季温度低,气候寒冷,且常伴有暴风雪;沿途没有陆地, 没有食物和水源的补给。 (2)夏季。夏季气候温和,出行方便;夏季沿途动植物较多,人们食物来源丰富。 (3)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结冰期长,夏季浮冰较多,对桥段建 设的影响大;风大浪急,影响施工;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建设成本高;该地人烟稀少, 水源和食物补给量少,基础设施缺乏,人力成本、物资成本较高等。 【解析】 (1)题主要考查影响人们徒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距 离长短以及食物和水源的供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首先要从印第安人到达美洲的目的来进 行分析。在冰川全盛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较大,食物来源较少,动物为了寻找食物,沿着 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移动,美洲大陆没有冰川覆盖,夏季市,气候温和,食物丰富,动物和植物 较多,适合人类生存。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从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面来进行分析。读 7图分析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 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进行考 虑,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因此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 43.【答案】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兴衰;了解茶马古道的贸易产品;查阅茶马古道线路及途中的重 要聚落、民族风土人情;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茶马古道中的茶文化、马帮文化等。 44.【答案】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疏,生长期短, 因此植物的根系较短,扎入土层较浅且植株间杂草较少,水土保持的功能较弱;而自然恢复的次 生林,植被种类较多,植株更加密集,间距较小,且植物根系较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层,再加 上植株间分布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的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解析】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 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 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 分析的。 8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