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计 60 分. 1.(2 分)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 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 1~2 题.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考点】25: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冰岛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附近,根据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冰岛正好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而冰岛以南是西风带,盛行西风, 所以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和西风带西风的影响下,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 【解答】解:A、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 30°附近,冰岛不受其控制,故不符合题意; B、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附近,正好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影响,故正确; 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分别位于 30°附近和高低纬度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D、东北风位于高低纬度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 2010 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为材料,考查了冰岛所处的气压带和火 山喷发对交通的影响.难度一般,熟练掌握气压带风带即可解答此题. 2.(2 分)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 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 1~2 题.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考点】1K:地球的圈层结构.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此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 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要注意的是 火山灰,其已经是漂浮在大气圈中,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出发,然后进入水圈、生物 圈再回到岩石圈. 【解答】解: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 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 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 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 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3.(2 分)图为 6 月 22 日与 12 月 22 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 3~4 题. 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考点】19:地球自转的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特征,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根据图 中四地 6 月 22 日和 12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四地的纬度. 【解答】解:6 月 22 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当地为 23°26′N;甲地 6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在 52°左右,12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在 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 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 12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在 62°左右,夏至日正午太 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接近南回归线,且位于南回 归线以北。丁地 12 月 22 日太阳高度比甲地 6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丁地比甲地 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自北向南依 次是:甲﹣丙﹣乙﹣丁。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四地线速度由大至小为乙﹣丙﹣ 丁﹣甲。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的特征. 4.(2 分)图为 6 月 22 日与 12 月 22 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 3~4 题. 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D.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考点】1G: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6 月 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12 月 22 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即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用 90°减去该 地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利用该公式分析该地的纬度位置. 【解答】解:图中丙地 6 月 22 日正午太阳高度 90°,该地位于北回归线;甲地距北回归 线大约 33°,距南回归线大约 80°,可推断位于北回归线丙的北方;乙地距北回归线 44 °,距南回归线 3°,可推断位于约 21°S;丁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都比乙小, 丁位于乙的南方。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甲、丙、乙、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正午让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推理时综合冬至和夏至的情况,并运用 图形,方能思路清晰,不至出错. 5.(2 分)2010 年 1 月,海地发生 7.3 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 2 月,智利发生 8.8 级 地震,数百人丧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两次大地震( )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考点】49: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引起 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地震的要素是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和南极洲板块. 【解答】解:A.智利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沿岸,海地地震震中位于大西洋沿岸,故不符 合题意; B.智利地震震中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在美洲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故不符合 题意; C.地震能量源自地球内部,故正确;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的烈度,地质构造,人 口分布,建筑物的抗震程度,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措施等多因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考查地震的要素,形成 原因,致灾的影响因素,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海陆分布. 6.(2 分)2010 年 1 月,海地发生 7.3 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 2 月,智利发生 8.8 级 地震,数百人丧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C.雨热同期 B.终年光照充足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31:区域地 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 同.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甲位于南纬 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雨热不同期;乙位于 40°﹣﹣60°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光照不足,B、C、D 错误; 受西部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平原分布于沿海狭长的区域,所以甲、乙两地的耕地面积都 较小,A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图示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包括图示的经纬度位置、 板块位置、地形分布等;并结合地震的形成原因和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等内容分 析. 7.(2 分)图 1 为世界 1 月平均气温 10~22℃范围示意图,图 2 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 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 7~8 题. 世界 1 月平均气温 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C.受寒流影响 B.受暖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考点】2K: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地理意义,洋流影响沿岸的气温,暖流增温,寒流降温.读 图分析南半球大陆西岸为寒流,22℃等温线明显向低纬弯曲,由此判断世界 1 月平均气 温 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的原因. 【解答】解:读图分析,1 月平均气温 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 要是由于 22℃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弯曲,说明是受到大陆西岸寒流的影响,寒流有降温减 湿作用,使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8.(2 分)图 1 为世界 1 月平均气温 10~22℃范围示意图,图 2 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 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 7~8 题. 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 2 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气候类型的判读,首先读图 1 分析四地的气 候类型及特点,图 1 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北半球热带地区,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判 读,甲地为热带沙漠带,全年高温少雨;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 两季;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丁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 高温多雨。然后分析图 2 气候资料图判读气候类型,图中气温曲线反映该地区全年高温, 降雨季节长,从 4 月至 10 月为其雨季,年降雨量大约为 1000 多毫米,属于热带草原气 候。 【解答】解:读图 1 分析四地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图 1 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北半球热带地 区,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判读,甲地为热带沙漠带,全年高温少雨;乙地为热带 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 两季;丁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读图 2 气候资料图判读气候类型,图中气温曲线反映该地区全年高温,降雨时期长,从 4 月至 10 月为其雨季,年降雨量大约为 1000 多毫米,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注意和热带季 风气候的区别,热带季风气候虽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但热带季风气候雨 季比较短,集中在 678 月份,年降水量比热带草原气候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判读都是高中地理重要的考点,这些考点规 律性比较强,学生应总结归纳并强化记忆。对一些相似度比较高的气候类型,需从细节 入手比较记忆,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具有海洋性特点的 季风气候等。 9.(2 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9~10 题。 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 线 B.KMOP 线 C.KMNQ 线 D.KRQ 线 【考点】E2: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H:等高线地形图;21:热点问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分水线:地形向两侧倾斜,使降水分别汇集到两条河流中,这一地形上的脊线 起着分水的作用,也称作分水岭. 【解答】解:两河的支流发源于分水线附近,看两河交界处即可,一般是山脊线。 故选:B。 【点评】该题考察了地形图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对地质地貌类型有 熟悉的认识,可用排除法作答. 10.(2 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9~10 题。 拟在 K 点与 T 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 A.KRQPT 线 B.KMNQPT 线 C.KLOPT 线 D.KST 线 【考点】E2: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H:等高线地形图;21:热点问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等高线是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分为首曲线、 计曲线、间曲线.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又称基本等高线 【解答】解:由图中可以看出,KST 线所经过的地区,经过的等高线最少,说明该小路 所经过的地区地势较平缓,是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 故选:D。 【点评】该题考察了地形图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可用排除法作答. 11.(2 分)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览会于 5 月 1 日正式开园,会期 184 天.图为我国东部地 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 11~12 题. 据图,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5 月和 7 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 B.6 月和 10 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 C.7 月和 8 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 D.9 月和 10 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 【考点】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的雨带的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 中纬南下冷气流相交的地带,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 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降水带.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脊线以北 5~8 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解答】解:A、根据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在 5 月雨带 没有到达上海,7 月雨带到达华北一带,故不符合题意; B、6 月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上海出现梅雨天气。10 月雨带基本要退出我国陆地, 故不符合题意; C、7﹣8 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我国的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天气,受副高控制,高温少 雨,故正确; D、9,10 月受冷锋南下的影响,雨带也基本退出我国大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的雨带的影响.知道雨带的移动规律解题即可,难度 不大. 12.(2 分)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览会于 5 月 1 日正式开园,会期 184 天.图为我国东部地 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 11~12 题. 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考点】AD:GIS 的基本功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该题涉及到的是 GIS 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有数 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析及位置分析、趋 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 【解答】解: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主要是利用 GIS 与其它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最优路径选择。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 GIS 的主要功能,适当识记即可.地理信息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场分析等各个领域. 13.(2 分)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从三类用地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和付租能力以及用地规模来分析和考虑: 三类用地中,商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小,付租能力最高,在城市中心区面积比例增加;工 业用地因用地规模较大,付租能力较低,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居民区为城市最基本的 功能区,面积大,且分布于城市中心附近. 【解答】解:①曲线所占的比重最大,也就是所占的面积大,且位于城市的中心附近,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是居住用地。②曲线用地规模比①曲线小,且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外围,因此是工业用地。③曲线的所占面积较小,且主要位于市中心,因此是商业用地。 故选:C。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地图的分析能力,以及影响城市用地的 主要因素. 14.(2 分)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2005 年与 1990 年相比,距市中心 12 千米处(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学生主要是对于地图进行分析:①曲线所占的面积大,且位于城市的中心附近 是居住用地.②曲线用地规模比①曲线小,且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围是工业用地.③曲 线的所占面积较小,且主要位于市中心是商业用地.学生只要区别①功能区在 12 千米处 1990 年是 10%,2005 年大约是 15%.②功能区在 1990 年是 38%左右,2005 年大约是 42%左右.③功能区 1990 年和 2005 年之间的变化不大,大约都在 0%左右. 【解答】解:A、根据上面的数字分析可知:工业用地的比例增加,居住用地的比例增加, 故不符合题意; B、同上分析可知:工业用地的比例上升,商业用地的比例变化不大,故正确; C、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居住用地的比例上升,工业用地的比例上升,故不符合题意; D、居住用地的比例上升,商业用地的比例变化不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根据上题的判断处各曲线所代表的城市用地,结合图上的 数字变化可以看出. 15.(2 分)图为三个城市圈 20 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 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 70 年代 C.甲城市圈 90 年代 B.乙城市圈 80 年代 D.丙城市圈 90 年代 【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 1%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 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 80 年代,乙城市 60 年代和 70 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 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解答】解:读三个城市圈 20 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的高低标准,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的是甲城市 80 年,乙城市 60 年代和 70 年代。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出 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知识. 16.(2 分)图为三个城市圈 20 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 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 60 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 90 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 90 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 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甲城市 90 年代人口迁移率较高,人口主要迁向城市,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 城市化特点;乙城市 60 年代人口主要由从农村迁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代表了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特点;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率较低,代表了 发达国家当前城市化的特点;丙城市 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率为负值,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城市化的特点,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化特点可以判断. 【解答】解:A、乙城市 60 年代人口主要由从农村迁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代 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特点,城市化速度快、水平低,故不符合题意; B、乙城市 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率较低,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城市化 的特点,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故不符合题意; C、丙城市 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率为负值,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代 表了发达国家当前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故不符合题意; D、甲城市 90 年代人口迁移率较高,人口主要迁向城市,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 化特点;丙城市 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迁移率为负值,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 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城市化的特点。90 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 水平较低,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人 口迁移、城市化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17.(2 分)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 17~18 题. 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考点】7D: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 地域联系. 【分析】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水平高、集约 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解答】解: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 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作物秸秆经过②用 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沼渣用于作物种植,是肥料。⑤ 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 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2 分)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 17~18 题. 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C.商品率高 B.集约化程度低 D.科技水平低 【考点】62: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循环经济”倡导采用“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的方式发展经济,反对滥采 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 如图中秸秆、沼渣、畜禽粪便都得到了合理再利用. 【解答】解:本题材料丰富,指向明确,题干中的“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尤其 是图中的“销售都指向了“商品率高”的特点。 得结论。 故选:C。 【点评】某种产品的商品率越高,表明该部门生产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同社会其 她部门关系越密切. 19.(3 分)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 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 19~20 题. 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复杂程度和雪线高低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图示信息 并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由图可知,该山的东坡、南坡自然带谱复杂,这是因为这两坡 的山麓海拔低,相对高差大、垂直方向上水热条件变化幅度大.该山体位于我国,北坡 的纬度高、温度低,因此北坡的雪线高度低. 【解答】解:A、在我国海拔高度达到 7500 米只有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其南 坡和东坡是向阳坡、迎风坡、纬度位置较低和相对高差大,因而自然带较为复杂,故正 确;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水分和热量较少,故不符合题意; C、南坡和东坡是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雪线较低,故正确; D、东坡积雪冰川带下限较低主要是由于东坡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掌握基本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特点及影响其自然带的因素,综合性较强,难 度适中. 20.(3 分)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 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 19~20 题. 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本组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分 异规律、特点及影响其自然带的因素.图中根据有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和 干旱河谷灌丛带分布特征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基带一致,由于该山体有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可知 它一定位于南方湿润地区;但是该山山麓地带分布的是干旱河谷灌丛带,故它位于干热 河谷一侧。 故选:AD。 【点评】掌握基本的自然带分布特征及读图过程中注意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学会根据自 然带推算区域特征,难度适中. 21.(3 分)2010 年 3、4 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 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 21~22 题. 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考点】49: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解答】解:A.西南省区属于湿润地区,正常年份,大气降水能满足农业用水量,故不 符合题意; B.西南省区属于湿润地区,2010 年 3、4 月间出现大旱,因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故正 确; C.西南省区属于湿润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D.2010 年 3、4 月间,因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晴天增多,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故尔 出现大旱,故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结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灾害 的形成原因. 22.(3 分)2010 年 3、4 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 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 21~22 题. 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考点】49: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洪水的形成有下列原因: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②滑 坡、泥石流堵塞河道;③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④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 的排水速度;⑤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低;⑥河道弯曲,纵向坡度 小.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防洪,加强绿化,加 强防洪工程建设.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 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解答】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但高山 积雪多,3、4 月气温快速回升,积雪大量融化,形成洪水,紧急应对措施可疏浚河道、 修堤筑坝。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熟悉区域特征. 23.(3 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 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 23~24 题.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 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4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温 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物理知识:物体受热温度升高,就要产生辐射; 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反之亦然);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大部分被大气(低层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得大气增温;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 射),其中较大一部分的大气辐射是射向地面的,因为这部分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 相反,所以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因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所以说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图中的①是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太阳辐射. 【解答】解: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图中的①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 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太阳辐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 用增强。因此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环节是图中的①③。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此题难度不 大. 24.(3 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 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 23~24 题.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考点】4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高山 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 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 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 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解:所谓 CO2 的施肥效应是指 CO2 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有些粮 食作物的产量会提高。CO2 浓度上升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 背景下的全球粮食供应安全及人类适应对策。但是 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 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比如旱涝灾害增多,影响粮食生产。 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气候变 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题难度不大. 25.(3 分)如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考点】81:区域的含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 化.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解答】解:直接根据图示,并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条件比较分析,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和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 动力和原料。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比较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发展中的区 位条件的差异,并结合产业转移的基本原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分析. 26.(3 分)如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三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过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考点】8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1: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4:利用 地理事实;521:人口与城市. 【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和 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对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降低了污染,为经济 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可能造成环境压力. 【解答】解:A 选项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污 染较大企业不能承接,所以错误;B 选项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以降低生产成本(转移的是低技术含量的,所以错误;C 选项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 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故错误;D 选项发达地区向欠发过地 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 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产业转移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 际情况. 二、非选择题 27.(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 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 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 热量、水分条件好 .高原北部适 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畜牧业 ,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生态破坏 .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太阳能 .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 长江 、 黄河 和澜 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 【考点】48: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62: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65: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从高原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来看,主要是水热不足,从图中分析东南部水 热条件. (2)高原北部属于内陆地区,几乎不受夏季风影响,干旱低温.东南部为横断山落差 大. (3)纯识记内容. 【解答】解:(1)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区海拔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适宜发展种植 业;高原北部降水少,气温低,植被以高寒荒漠、草原为主,适宜发展高寒畜牧业,但 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2)高原北部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东南部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 大,地势陡、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高原东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因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所以建立该保 护区的目的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热量、水分条件好;畜牧业;生态破坏; (2)太阳能;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点评】需熟练记忆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特征,要充分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8.(14 分)图 1 为 1990 年和 2006 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 2 是 2006 年各地原 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读图回答问题. (1)图 1 所列国家中,与 1990 年相比,2006 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 家依次是 沙特阿拉伯 、 安哥拉 和 俄罗斯 .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国外方面: 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 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 国内方面: 加强石油勘探 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 (3)读图 2 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 西北、华北、东北 ,东北 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原料 ,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 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市场 .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成的,其主要优点有 降低生产成本,获 得规模效益 和 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 【考点】48: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63: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短缺已势在必行,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解决能源紧张主要从两个方面:一、开源:采 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保障石油运输安全;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 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 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二、节流: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 用乙醇汽油.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西亚、俄罗斯、非洲等地,而在我 国国内也存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的状况,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小 于消费,是主要的原油消费地;东北、西北等地生产大于消费,是我国主要的原油产 地.工业集聚可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同时 有利于污染集中处理. 【解答】解: (1)对比分析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中内外圈各国的进口比重较易解答. (2)石油供应安全主要从开辟石油来源渠道和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两大角度分析. (3)对比分析图中柱状高低及折线状况较易解答本题.注意图示图例代表的内容. (4)工业集聚利于降低运费和能耗,节省建设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故答案为: (1)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 (2)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3)西北、华北、东北;原料;市场 (4)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9.(12 分)如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 流域 流域面积(万平 多年平均降水 径流总量(亿 水库库容与径流水资源利用 总量的比值*(%) 率*(%) 方千米) 量(毫米) 1470 立方米) 3338 珠江流域 淮河流域 45 27 12.3 63.3 18.5 59.4 920 622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 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 ,其主要原因是 珠 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 总量的比值高 .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台风影响 ;冬季河口 处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 (4)淮河流域 7、8 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 480 万公顷和 1200 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 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量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 度约为珠江的 13 倍(取整数).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为切入点,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表中数 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解答该题需要明确流域面积、降水量影响径流量,径流量大 小影响下游地区洪水水位、河口盐度. 【解答】解: (1)河流的径流量不仅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有关,还有流域的降水、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 降水量的大小、上游植被的覆盖情况、该流域的地形、该流域的土质等等有关,从题中 表格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 3/5,多年平均降水约为珠江流域的 2/3,再 考虑其它因素,所以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 1/5. (2)从表中看出由于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使得淮河流域水资源利 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3)夏秋季节是台风影响我国强烈的时期,所以降水较为丰富.冬 季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少,海水会出现倒灌入侵的现象,即咸潮. (4)7、8 月份雨带移至北方带来大量降水,再加上淮河支流主要集中在北部,河水大量 汇入淮河容易引起洪水. (5)珠江流域的耕地面积是淮河流域的 2/5,但径流量约是 5 倍多,所以淮河受农业污 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 13 倍. 故答案为: (1)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2)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 (3)台风影响;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13.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如何从两流域有关数据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河流开发利用中遇到的 问题加以解释. 选考题:(考生选择一题作答,如果都选,则按第一题计分) 30.(10 分)[海洋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 年 4 月 20 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 1600 米深处漏 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 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 4 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 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图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大陆坡 ,其形态特点是 坡度较陡 .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深海环境复杂 和 海上气象多变 . (3)美国南部 4 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 偏南风 ,易造成石油污 染向海岸蔓延.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 生态 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 海洋生物受到污 染 .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 墨西哥湾暖流 、 北大西洋暖流 (洋流) 漂向欧洲沿海. 【考点】F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H3: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2:生活实际类开放题;36:图文结合思想;45:利用地理规律;541:海洋 与海岸带. 【分析】(1)本题考查海底地形及特点,需要结合等深线图进行判断,需要学生熟练掌 握等值图的判读. (2)本题考查该海域的自然环境对石油污染的影响,受区域风带及海水运动的影响. (3)本题考查区域风向对石油污染扩散的影响,在风力作用下海洋石油污染范围扩 大. (4)本题考查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对海洋渔业的影响,会影响海洋生物及渔业生产. (5)本题考查区域洋流的分布及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需要结合洋流分布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容易直接根据石油资源的分布判断海底地形为大陆架,陆架通常海水 深度低于 200m,大陆坡则在 200m﹣3000m 之间. (2)容易直接根据事件本身及图中海域轮廓进行判断,不能认识到海洋环境复杂而多变, 尤其是深海,而且海水有着很强的腐蚀性,安全性远不如陆地. (3)容易仅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南部 4 州进入紧急状态”判断为偏北风,忽视图形的判 读. (4)本题考查海洋石油污染及禁止捕捞的原因.受石油污染后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海 洋生物会受到石油的污染. (5)浮油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及北大西洋暖流流动,扩大污染范围. 故答案为:(1)大陆坡;坡度较陡 (2)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 (3)偏南风 (4)生态; 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需要学生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回答即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 知识. 31.[城乡规划]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a 到 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和 城镇数量减 少 .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交通运输 .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 AC (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耕地减少、用地紧 张 . 【考点】N6: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O2: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 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6:图文结合思想;422:地理知识生活化;521:人口与城 市. 【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对示意图进行详细判读,再结合教材进行知 识分析. 【解答】解:(1)读图可知,图中城市面积增大.但是城市数量减少. (2)读图可知,城市之间通过交通运输线路进行联系. (3)本题考查城镇发展方向,需要结合交通线的发展,城市发展.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问题等. 故答案为:(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在图中获取有效应用信息. 32.[旅游地理]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 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 (1)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湿地属于 自然旅游资源 ,其旅游价值有 科学价值 、 经济价值 和 美学价值 . (2)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的变化特点是 总量增加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存 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 (3)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 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首要任务. 【考点】K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K4: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562:旅游 资源的综合评价;564:旅游与区域发展. 【分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价值包括美学价值、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健身娱乐价值.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 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留下的是脚印,带走的是照片”. 【解答】解:(1)湿地具有天然赋予的美感属性,故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且具有美学、 科学、经济价值. (2)读图可知,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总量增加. (3)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故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将生态环境保 护作为首要任务. 故答案为: (1)自然旅游资源;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3)生态环境保护. 【点评】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旅游资源价值、分类等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 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33.[环境保护]图 1 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 2 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 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化石燃料 、 无机硫 和 硫化物 。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煤炭消费量 。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 降水 。 (4)酸雨的危害有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 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 【考点】T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73:环境污 染与防治管理. 【分析】酸雨是指 PH 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 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 pH 低于 5.6 的酸性降 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解答】解:(1)结合图 1 可以看出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 等。 (2)从图中可知,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煤炭消费量有关。 (3)我国南方降水多,且南方地区的土壤呈酸性,故酸雨比北方严重。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陆地水、土壤、植物、人体健康、建筑物等的影响。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 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雨中硫的来源及酸雨的危害,结合图分析即可。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