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 1.(4 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 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 分)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20 15 12 24 810 8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 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 第 1 页(共 7 页)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 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 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4 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 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 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5.(4 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 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 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6.(4 分)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 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7.(4 分)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 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 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第 2 页(共 7 页) 8.(4 分)表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1982 1988 农业 29.28 23.28 工业 74.92 773.52 建筑业 5.38 交通运输业 9.58 商、饮、服务业 17.01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9.(4 分)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 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 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10.(4 分)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 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 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11.(4 分)表: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12.3 ﹣6.6 ﹣7.2 ﹣19.1 ﹣18.3 ﹣11.3 烟煤业 金属矿业 制造业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第 3 页(共 7 页) 12.(4 分)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 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 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 年代 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 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 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 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 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 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 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 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 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 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 同因素。 第 4 页(共 7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 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 意的问题。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中中 中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圣人) (仁人) (智人)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齐恒公秦始皇 宋襄公夏桀 商鞅 吕不韦李斯 商纣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 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15.(15 分)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 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 第 5 页(共 7 页) 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 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 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 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 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载撒。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 同。 [历史——选修 2: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16.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 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 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 年 11 月,英法成立经济协 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 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 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 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 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 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第 6 页(共 7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历史——选修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17.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 纯(805~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 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 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 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 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 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 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 的共同之处。 第 7 页(共 7 页)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