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下载

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30日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治。”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 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AB“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 官何利焉。”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CD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3.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 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 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 4 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 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 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 4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第 1 页(共 6 页)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 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 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C.①④ D.②③ A.①③ B.②④ 16.图 5 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图 5 C.③①②④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 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 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 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 6 中 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 年) 第 2 页(共 6 页) (注: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所签 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图 6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 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1.199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 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 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变对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22.2011 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 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 第 3 页(共 6 页) 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 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6.(2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 材料二 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 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 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 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 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 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 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 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 第 4 页(共 6 页) 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 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 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 分) 37.(28 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 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 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 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 国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有专营制度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图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 15 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 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 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014 高考安徽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12.A 13.D 14.C 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D 22.C主观 题: 第 5 页(共 6 页) 36.(28 分)(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 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 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限于毗邻地区 ;经济贸易与 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复 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7.(28 分)(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 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家专营制度: 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 次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 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第 6 页(共 6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