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下载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 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 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 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 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 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 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 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 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 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 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 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 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 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 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 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 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 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 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 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 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 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 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 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 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答案 B 解析 “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 段“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可知,文中只 是说杜甫吸取了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 评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答案 D 解析 “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 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 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解析 A 项“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 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说杜甫之前的诗人不能二者兼备。B 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 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 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不是“谨守传统”。C 项“作 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以为每一位诗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可知,作者对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 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 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 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 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 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 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 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 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 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 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 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 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 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 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 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 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 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 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 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 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 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 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 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创扩展和延伸 和智能控制系 等― ― → 造岛设备 统A. 隧工程智能建造 ― ― →智能 设工程建 者的感知等能力 形成 合 ― ― →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 ―保―障 → 统类B.机器智能与人 智慧 紧结密设工程建 的安全 传输 到层― ― →数据 依托 层络层 C.感知 采集的数据信息― ― →网 实现 借助 层库储D.数据 ― ― →数据 等智能存 手段― ― →数据融合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三“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 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可知,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的是 “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而非“数据融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 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 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 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 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答案 C 解析 C 项“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 建造平台的相关内容,并未提及“首创”二字。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 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 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题干部分提取了材料二“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 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中的关键信息作为问题。 本文的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新历史的武汉长江大桥兴建的意义、兴 建港珠澳大桥所取得的成就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台。据此可知,本题答题区间 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作答时对两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如材料二中提 到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各项数据都证明我国桥梁建设 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同时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也可看出我国科技实力和创 新能力的增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 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 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 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 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 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 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 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 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 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 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 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 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 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 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 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 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 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 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 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 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 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 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张英伦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 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 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 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 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答案 B 解析 “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理解错误,通读全文可知,老舞蹈师之 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怕别人看到他跳舞,怕别人知道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想。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 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 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 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化场景烘托的手法。如文章第五段对 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表明他是一 个怀旧的人;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 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老舞蹈 师内心的失落。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 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 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或特定场景对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以下作用: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 推动情节发展,有利于情节的集中,等等。本文中的特定环境——卢森堡公园苗圃,为人物 的出场设置了场景,有利于故事的自然切入;这个特定场景有利于情节集中,推动了情节发 展,苗圃是老舞蹈师表演的舞台,也是其人生的舞台;结尾苗圃被铲平的情节以及“我”对 老舞蹈师夫妇命运的牵挂,令读者陷入沉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 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 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 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 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 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 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 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 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下文,通过分 析语意和句子结构进行判断,从而排除干扰项。“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虽然年轻”, 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宾语。故“少”和“有奇才” 中间应该断开,排除 A 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 处理”,“而”表修饰,其前不可断开,排除 D 项。“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 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为“必杀之”的前提,故“必杀 之”前应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 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 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 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 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 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案 C 解析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 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关键词“苟”(如果)、“法”(效法)、“循”(遵守)。(2)关键词“期年”(一年)、第 一个“之”(到),状语后置句“令行于民”。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 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 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 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 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 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 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 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 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 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 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 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 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 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 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 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 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 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 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 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 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 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 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 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 作商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 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 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 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 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 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 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鉴赏 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 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 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 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 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 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 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 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余音袅袅 不绝 如缕 解析 易错字:(1)昳;(2)覆,隔;(3)袅,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 世纪以来,新 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 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 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 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 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 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 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 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答案 B 解析 根据语境,“这”指代的是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以“这其中尺度的把 握”承接上文,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故排除 C、D 两项。比较 A、B 两项,从内部的逻辑关 系上看,应是理解决定尺度的把握,而不是尺度的把握决定理解。故选 B。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 B 解析 A 项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 项与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都表示形象化的比喻。 C 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 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故选 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 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 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 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 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二是根据语境,“并行不 悖”用在此处不合逻辑,可将“并行不悖”改为“至关重要”等词。据此分析,A 项修改最 恰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 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 先长叶,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 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先叶后花。 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 (示例)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由①处前文“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和后文“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可以推导出① 处可填“有些先长叶后开花”。根据②处后文“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则先叶后 花”可以推导出②处可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依据两个“如果”句的对应关系,可 以推导出③处可填“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另外,要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19 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 3 月 13 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 4 月 2 日,已累计输水 3 100 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 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 域内 102 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 年 3 月 13 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 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特点,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二是 要以句为单位,抓住句中关键信息,并概括整合。本题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交代主要事 件及其时间 2019 年 3 月 13 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第二句交代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 力度;第三句交代为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停用发电站;第四句交代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据此提炼出关键信息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 动。1949 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 年,“科 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 年,青春 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读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部分展示了在中华民族一百余年间的几个关 键时间节点上,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从“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一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精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青年投身于国家建设的高度热情,到改革开放之初 广大青年紧跟时代洪流的激情,再到如今新时代青年对实现祖国振兴的强大信心,最后到 2049 年对新一代青年的期许,不难看出奋斗是青年永不褪去的底色。任务部分,给了考生 五种选择,并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在这种要求下考生必须有极强的 代入感,并且对某一历史节点熟稔。作文立足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与家国命运,展望未来,启 发青年一代为祖国、为人民勇担重任、勇立时代潮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写作 时尤其要注意写作身份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作文立意为国何惜死,但求金瓯全;投身建设,时不我待;我将无我,不负青春;感谢 有你,相信有我;长大后,希望成为您;等等。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