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下载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6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 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 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 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 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 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 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 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 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 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 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 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 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 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 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 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 第 1 页(共 44 页) 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 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 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 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 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 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l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 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第 2 页(共 44 页)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2.(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 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 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 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 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 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 ,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 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 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 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 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 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第 3 页(共 44 页)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 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 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 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 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第 4 页(共 44 页)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3.(11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①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②③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④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 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 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 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6 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第 5 页(共 44 页)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 类文本阅读(25 分) 5.(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 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 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 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 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 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 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 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 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 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 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 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 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 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 第 6 页(共 44 页) 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 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 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 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 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 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 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 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 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 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 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 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 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 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 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 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 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 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 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 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 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 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第 7 页(共 44 页)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 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 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 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 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 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 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 第 8 页(共 44 页) 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 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 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 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 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 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 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 中剥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 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 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 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 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 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 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 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 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 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 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 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 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 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 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 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 第 9 页(共 44 页) 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 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 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 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 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 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 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 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 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 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 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 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 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第 10 页(共 44 页)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 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 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 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 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 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 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 第 11 页(共 44 页) ,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C.②⑤⑥ D.③④⑥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 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 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 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 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9.(3 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 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 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这③④而且 /⑤⑥也就/AB如果 一旦 如果 因为 那么 而且 因此 所以 D.D 最好 一定 尽量 当然 也C并且 进而 D/仍A.A B.B C.C 10.(5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 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 是 ,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  ,在酸性溶液中呈 ,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   ,从而形 第 12 页(共 44 页) 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11.(6 分)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 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六、写作(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3 页(共 44 页) 2016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 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 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 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 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 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 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 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 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 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 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 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 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 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 第 14 页(共 44 页) 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 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 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 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 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 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 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 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l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 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第 15 页(共 44 页)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从文中筛选出与选项对应的 语句、段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根据文中第二段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 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句中强调的是“所载殷王世 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而不是“所载内容”,“所载殷王 世系”只是“所载内容”的一部分,所以 D 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故选:D. 2,根据文中第四段信息“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古 史辩派批判的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不是“旧史学”,所以 B 项错,犯了以 偏概全的错误.故选:B. 3,原文第 5 段:“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 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 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说明在甲骨文发现之 前,学者们研究古文字借助了金石文字.D 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 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的说法不合文意.故选:D. 答案: 第 16 页(共 44 页) 1,D 2,B 3,D 【点评】论述文本阅读技巧: 1.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 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文章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 的则在中间或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 点的.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的文章常见的结构就是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 对照式.把握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了. 3.重落实,激活多种思维,归纳阐发做题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材比较广泛, 并有一定的难度.在做题时,按照归纳和阐发这两种思维形式,应做到: (1)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 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作 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 度去思考. (3)理解关键语句含意.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 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首先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 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2.(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 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 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 第 17 页(共 44 页) 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 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 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 ,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 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 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 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 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 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 第 18 页(共 44 页) 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 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 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 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 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 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 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 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 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 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 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 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 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 第 19 页(共 44 页) 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 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 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 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 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 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 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 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神宗即皇位,加门下侍郎兼吏 部尚书.熙宁二年(1069),任昭文馆大学士,累封为鲁国公.由于年老请 求离职,熙宁三年九月,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 二年,判永兴军.在这之前,庆州士兵叛乱,被诛杀,但余党到处逃跑,从 陕西以西都警惕戒备.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动. 曾公亮镇静对待,依次上奏罢免,专门裁减抑制多余的费用.长安豪强喜欢 制造谣言,声称士兵埋怨削减费用,打算在元宵夜勾结其他军队发动叛乱, 邦人十分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 和宾客佐僚直到傍晚才回来.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致仕.元 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追赠 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了碑 首叫作“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 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 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 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 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 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 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的待遇.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 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 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第 20 页(共 44 页) “他境”作“窜”的宾语,在“他境”后断句,排除 C、D;“移书”的意思是发布文书, 是动词,前面的“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所以在“物”后面停顿,排除 A, 选 B. 故选:B. (2)A.古义“首相”指宰相中居首位的人,今天的“首相”是指外国的首脑.说法 正确;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 制.说法正确;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更多的是强调各部门有具体职 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后来泛指相关部门的官吏.选项中“指称朝廷中的各 级官员”说法错误; D.辽国,原为契丹国,947 年改国号为“辽”,1066 改为“大辽”.916 年建立,1125 年被金灭掉,907 年朱温代唐建梁,1127 年北宋被金灭掉.契丹与五代和北 宋都有战争.说法正确.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原文进行分析, 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文中信息: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 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 指意,边害讫息.可见曾公亮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故 C 项错.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锡:通“赐”,赏赐;虔:恭敬;亲:亲自.句子翻译为:赐宴不到场,这是对 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尝:曾经;从容:严肃;固:结实,牢靠,这里活用为动词,义同“持”,句子 翻译为: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端,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 幸. 第 21 页(共 44 页) 答案: (1)B (2)C (3)C (4)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端,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点评】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坚守、安定)  3.(11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①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②③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④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 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 第 22 页(共 44 页) 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 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57:怀古咏史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写和意境分析.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典故的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特点是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结合文章和注 释可知,诗人有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感. 【解答】(1)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 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 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 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2)诗中运用了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 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渍、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 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 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失落. 参考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 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 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 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点评】诗歌分析最重要能结合关键词语和注释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 23 页(共 44 页) 4.(6 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是 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今天下三 分 , 益州疲弊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封狼居胥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赢得仓 皇北顾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解答】(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字:埃)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重点字: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仓皇) 【点评】出师表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 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 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者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一致. (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原句)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 第 24 页(共 44 页) 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 类文本阅读(25 分) 5.(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 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 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 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 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 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 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 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 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 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 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第 25 页(共 44 页)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 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 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 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 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 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 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 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 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 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 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 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 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 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 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 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 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 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 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 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 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 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 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 第 26 页(共 44 页) 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 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 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 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BD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 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 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 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 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 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考点】41:小说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小说主要讲述了煤炭公司的推土机要锄掉西湾村的田地的事件和六安 爷最后的锄地时光,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精神需求被剥夺的惋惜,又表达 了作者对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结束的叹惋和深思. 【解答】(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A 项中“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 僻的老家形象以及他与村人的分歧”说法欠妥当;C 选项小说的主题并非环保, 第 27 页(共 44 页) E 选项“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与文意不符. (2)本题考查标题的寓意.寓意可从标题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 即从锄的本义、指代义、象征义、比喻义以及语境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含义分析.比如说我们先表意,深意.首先在文中的哪 个部分,比如说开头的时候可以统领全篇,结尾的可以升华主题.中间的时 候可以承上启下,结尾不可以.这个段落出现在中间的部分,可以渲染一种 氛围,可以上下文形成对照,或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 题和人物等等. 小说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主要强调了百亩园的历史悠久,西湾村人 多年来的辛勤劳作,百亩园回馈给人民的粮食之多,村民与田地的相互依赖, 村民深深地爱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这与下文田地被天价售卖形成强烈对比, 更能凸显现代社会的残忍,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艰难的生存现状,即将消失 在时代大潮之中,农耕文明的根就这样轻易被割断.首先应该清晰夸张和反 复的作用是强调,其次作用可以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去分析. (4)本题考查特定语言的作用分析,实质是对小说主旨的分析.可从人物形象( 性格、情感、身份)和主旨两方面去分析.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语言反应人 物性格和心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重点在于“过瘾”二字的理解,“过瘾”说明 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精神需求,对土地的热爱,作者对劳动者精神需求被剥 夺的惋惜. 答案: (1)BD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第 28 页(共 44 页) (4)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 又发人深思. 【点评】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出现一般是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小说表 现得主题通常是赞扬某种品质,同情主人公境遇,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或者 两两结合,既赞扬了某种品质,又同情了主人公的命运,少数情况下也会有 既批判了某种现象,但也有一些正能量的品质体现出来,注意对小说主题的 把握方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 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 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 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 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 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 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 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第 29 页(共 44 页)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 中剥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 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 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 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 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 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 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 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 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 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 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 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 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 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 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 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 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 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 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 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 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 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 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 第 30 页(共 44 页) 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 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 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 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 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 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D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 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第 31 页(共 44 页)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记,主要讲述陈忠实文学上的“剥离”和“寻找”以及生活、 思想上的打开过程,从而创作出了文学巨著,表达了他的创作追求。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 项,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还包括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和工作单位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C 项,“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表述有误,这应是他的理性认识; E 项,从陈忠实不断剥离、不断寻找的过程来看,他曾经受刺激、倍感困惑,又 曾重建自我,所以他的文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标志性年份”可结合陈忠实在 1985 年发生的 变化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有了“剥离”意识;精神上开始突破旧社 会的束缚。 (3)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 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分析。首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回归文本,重点 理解“寻找”和“剥离”的辩证关系,能根据文章理解到陈忠实想“剥离”什么,又 “寻找”到什么。 第一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三段“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 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第二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三段“脱下了几 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第三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五段“感到自己终于 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最好要结合文章主旨“寻找自己的句 子”进行升华,超越自我。 答案: (1)AD(D 给 3 分、A 两分、B 给一分) 第 32 页(共 44 页)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 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点评】人物类传记阅读的一般阅读方法: (1)紧扣传主的人生轨迹,以及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2)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感情; (3)掌握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 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 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 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 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 第 33 页(共 44 页) 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 ,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考点】19:词语(熟语)使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 成语来分析,适合用排除法,先纵观全项,把明显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 范围减轻判断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 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 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 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①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 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句中“文物很好地展示了历史”, 文物不能用“能力强修饰”,使用错误。 ②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 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句中指“ 社会生活画卷”离奇多变,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句中指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而不 是“人”,使用错误; ④并行不悖:是指可以共存,而不相互违背。可同时进行,不相冲突。句中指《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后人的影响是一样的,应该使用“相提并论”; 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使 用正确; ⑥奉为圭臬: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 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 几种成语:(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 第 34 页(共 44 页) )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 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 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 重复或矛盾).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 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 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 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 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 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 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西红门创业大街”和“启动”搭配不当; B.没有语病; C.偷换主语,一方面,提取主干可知,”实时性“和”传播“不能搭配,没有”传播 实时性“一说,另一方面,后一句说的性质属于”新媒体“,而非”实时性“。结 合以上两个原因,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新媒体”,句子可以修改为“实时性是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 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句式杂糅,“受…共同影响下形成”杂糅,“受…影响”和“在…影响下”杂糅。也 就是,可以说“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 第 35 页(共 44 页) 也可以说“又兼有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 点”。 故选:B。 【点评】注意要点: C 选项,提取原句主干为“实时性是…的特点,(实时性)是通过…传播的”,后一 句“实时性”不能和“传播”搭配,没有“传播实时性“一说,不符合逻辑,”实时 性“可以和”实现“”体现“等动词搭配,也就是”实现实时性“,”体现实时性“。后 一句的内容说的是“新媒体”的性质。 D 选项,考查学生对“句式杂糅”这种常见语法错误的理解: 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 乱。  9.(3 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 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 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这③④而且 /⑤⑥也就/AB如果 一旦 如果 因为 那么 而且 因此 所以 D.D 最好 一定 尽量 当然 也C并且 进而 D/仍A.A B.B C.C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19:词语(熟语)使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的辨析,考生在答题前可以将给出的语段通读一 遍,思索上下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表达的意义,选出正确的选 项;此外,还考查了程度副词和代词的应用. 【解答】第①组为程度副词的辨析。最好:表示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希望;一 第 36 页(共 44 页) 定:表示坚决、必然、确切无疑;尽量:表示尽最大的努力达到最大的可能。 第②组“这”为代词,可代指前面提到的内容;当然,应当这样;表示肯定,强调 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也,表示两个事物中并列的关系。 第③④⑤⑥组为关联词:“如果”表示假设条件,与“那么”连用,“一旦”表示某事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发生导致一定的结果,常与“就”连用;“因为”和“所以” 连用,表示因果。 “而且”表示并列关系,强调“而且”句子中提到的事物;“并且”表示并列关系;“进 而”表示递进关系。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结合原句,这一段话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对“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原文”的看法。 结合全文,可知是对“不依赖译文”这种观点进行肯定的阐述,对这种观点进 行补充说明﹣﹣并不是说不能看译文,可以看看,有时候可以对照起来揣摩 学习。 第③处如果用“一旦”,后面应有结果,而原文并没有“结果”,故排除③;如果用 “因为”,则变成了必然的条件,后面也要有“结果”,原句没有表示“结果”的句 子,因而排除 D。 关联词“如果”与“那么”连用,不与“因此”连用,因此排除 C。 故选:A。 【点评】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平时需熟悉关联词在语境中的时候,学生可以在平时 的对话和写作中多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顺承、转折、 递进、选择、假设,条件或其他.只有掌握了关联词的使用意义,并且具备 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快速准确地解答此类题型.  10.(5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 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 同颜色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 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比如一种牵 第 37 页(共 44 页) 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 表皮细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 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 花的颜色的变化。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表达的简明、连贯,重要的能理解文意,结合前后文的内容进 行分析. 【解答】第一个空,根据后面内容“酸性”“碱性”“中性”,可知是“不同环境”,但 注意此时最好不要提及“pH 值”,因为最后一句话“究其原因”“花瓣表皮细胞的 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才开始揭示其真正原因. 第二个空,根据后面内容“清晨”“之后”“最后”,可知前面讲述的是花青素的颜色 随时间发生变化,注意语句还要概括出“令人惊奇”的特点. 答案: 示例: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的连贯,注意前后文的综合分析,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语言 表达的简明.  11.(6 分)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 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第 38 页(共 44 页) 【考点】81:综合读写;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图表类答题技巧: 1.看清题目要求. 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 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4.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本题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这幅框架图是由四个层次组成,应按照由下往上 的顺序逐层介绍. 【解答】本题主要讲述“中国文化体验”的工作构思框架,结合图示可知主要内容 包括活动和讲座两部分,活动包括练习太极拳的体育课,学习中国结和剪纸 的手工课以及年终的表演和展示三种类型,讲座包括旗袍、围棋和国画. 答案: 我校“中华文化体验”拟分为活动和讲座两部分同时开展:活动方面包括体育课上 学习太极拳、手工课上制作中国结和剪纸,以年终表演、展示作结;讲座则 以旗袍、围棋、国画为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答题要注意:提取能表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 ,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选用词语要准确. 第 39 页(共 44 页)  六、写作(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该漫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退 步,仍受到家长的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进步,也受到家长 的奖赏。虽然同样受到奖赏或惩罚,但两个学生的分数差异很大,这反映了 家长对学生学习分数的态度。 二、学生家长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 学率的问题,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三、从更抽象的角度,这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对进步、退步的态度。 该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该题角度多样,层次丰富,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有较大的发挥 空间。 【解答】 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 第 40 页(共 44 页) 从我牙牙学语起,你便开始拿我和别的小孩比较,从中你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从我上小学以来,你便习惯拿我的成绩与别人论成败,为此你收获了自豪和荣光 。我曾劝你不要比,因为成绩优秀不代表一切,可你充耳不闻,认定我是你今生最 得意的作品,是你最大的骄傲。 我曾反感你的比,因为我也有我的“短板”和自惭形愧,可你乐此不疲,反而嗔怪 我不懂你的心。 望子成龙,那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我怎会不懂,只是﹣﹣ 你可知道,再优秀的成绩也经不起比。从来没有比出来的天才,只有比出来的笨 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最”,只有“更”。“最”是极限,是尽头,是止境;“ 更”是无穷,是进取,是新的希望。人类之所以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潜能与极限 ,刷新一次次的成绩,打破一项项的记录,不就是因为信奉“没有最好,只有 更好”吗?记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吗?记得被誉为“教 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说的“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的真言吗? 我们实在无需时时与人比成绩较高低,做好自己便是王道。看看民国时期的梁漱 溟、金克木、沈从文、钱穆等一大批自学成才的低学历的大师便知,强者从 来只用实力说话,无须靠一纸分数或学历来证明。 你可知道,再美好的人生也经不起比。毕淑敏说:“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 能替代别人。”因此,无须拿连小板凳也做不好的爱因斯坦跟“发明大王”爱迪 生比,不必拿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 15 分的钱钟书跟“数学天才”华罗庚比。正 如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人生也都是无以伦比的。你要做的是 尊重和欣赏,而不是比较和责难。因为人生不是宫廷剧,更不是角斗场,非 得要比得筋疲力尽,斗得你死我活。人生曼妙的风景就在高低起伏、峰回路 转之间,生命的精彩就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际。成就非凡人生的是一次 次的脱胎换骨,是一次次的破茧成蝶,而非一个个分数,一张张试卷。 没必要热衷于一次次与别人较真,那会迷失了自我。也没必要把最好的我和一般 的我比较,那会陷入自卑。100 分你自豪,98 分我同样优秀。56 分我无颜, 可 61 分我在进步。100 分有 100 分的特有精彩,61 分有 61 分的别样风情。 正如朝霞之壮丽,落霞之斑斓,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 第 41 页(共 44 页) 自有其美好,你只需要笑着去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在简单粗暴的比较中抡起 你的巴掌。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你送我到考场门口,我没有回望,我能想象你眼神里复杂的情绪,但我还是想走 得淡定一点。 可眼前的漫画却让我思绪翻滚。 吻印,掌痕;分数有波动,孩子的待遇就有波动。第一个小孩是优生吧,第二个 算是普通学生吧,可全都生活在被分数控制的世界里,悲喜交替,无处可逃。 妈妈,那个对孩子又打又亲的人是谁呢?是你,对吧?求学十二年,你没少亲我 ,也没少骂我,你引用我老师的话说我“要成为优质的做题机器”,可是我的 老师总会接着说“更要成为优质的人”啊。 妈妈,简单的你眼里似乎只有分数,仿佛那就是我整个人的价值体现。你有没有 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 看月如钩?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 发冲冠,仰天长啸? 你告诉我你爱我如命,我也听你的话,不贪享乐,不玩手机,不打排球,不弹我 好的吉他,不看我爱的武侠…我力求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可是卷子有难有易 ,精神有奋有颓,也有失误或命运弄人的时候。 记得初二下学期期中考数学,120 分我考了 86 分,回家后你脸色立变,不只是 你,我爸让我跪下思过,我不跪,他一巴掌甩过来,我一下趴到地上,那夜 我跪了两个小时。可是第二天老师告诉你说少加了我 30 分,加上我还是全年 级第一。回到家你一把搂过我亲了又亲,可是我的小小的心冰冰凉凉。妈妈, 这是我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啊! 我羡慕那些书里知道的大师和他们的孩子。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完全的解放” ,“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 第 42 页(共 44 页) 儿说“未能立进大学有什么要紧”说“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 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次他考 了 59 分,父亲把补考通知书还给他,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负责”…这些 小孩受了信任与激励,后来都有出息。妈妈,你可知道我羡慕他们? 百日誓师那天,学校广播里传来朴树的《平凡的路》:“你的明天,它会好吗? …”我突然泪奔,哭完我安静地回到教室上晚自习。 有人抨击中国教育,说所谓的天才教育,结果多半是把人扭曲成了畸形儿。我自 问尚不是畸形儿,可是令我不安的是,我一样被卷在了这样的教育里了,我 不知道的是我的明天,它会好吗?我们的明天,它会好吗? 妈妈,我仍然愿意考个高一点的分数回报你。不过,明天之后,不管我考了多少 分,你和爸爸都能高高兴兴地庆祝我高中毕业了,好吗? 您永远的女儿:~ 2016 年 6 月 7 日于考场 【点评】一、分析要点: 1.漫画上的分数、笑脸和手掌印 2.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与语义。 二、漫画内容解读 从漫画上来看,整体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获得不同的学习分 数时所受到的待遇(或自我的内心感受)。 三、考察含义 1.就事论事 根据学生的思维角度,这是学生个人或者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根据个人的层次, 来制定对自己或者对孩子的标准。反映出的是一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学 习和教学理念。 2.延伸思考 从学生的考试分数,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现实案例。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 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依旧希望能够达到自 第 43 页(共 44 页) 己的目标。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你是否能够在某个行业中独占鳌头,都需 要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层次,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四、立意角度 1.就事论事 从学生的学习生涯入手,就事论事,写作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待自己的态度,最 终明确文章的主旨是:无论你的能力怎么样,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断进步, 你就是优秀的。对待别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需要以他人的实际能 力去衡量。 2.延伸写作 1.写对人对事的态度,根据个人的能力作出不同的要求 2.写对自己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展望未来。 五、写作禁忌 1.学习压力重,家长要求高 2.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人生对比。 六、作文题点评 新课标作文,一直是全国作文考试的风向标,以实际的生活案例为基础,贴近学 生的生活,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今年的新课标作文,有点类似于前几年出现的语文基础表达题中的漫画问题,对 广东的学生来说,颇有益处。 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和个人的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断提 高,考察这样的作文题,无外乎在警醒家长和学生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层 次,按照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习努力,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就 是一个成功的人。出现在高考考试的第一场中,也体现出了命题人对考生的 爱护,重视对考生心态的引导。 当然,虽然作文比较简单,但是也很容易出现“层次对比过于明显”的问题,亦即 习作中强调考试成绩的差异而导致的偏题。  第 44 页(共 44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