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8页,24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 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 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 B.侥幸/阻挠 C.塑料/朔风 D.延伸/筵席 窒息/对峙 绚烂/驯服 叫嚣/发酵 瓦砾/罹难 稽首/稽查 称职/职称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 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 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 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 戎马倥偬 C. 名不见经传 D. 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 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 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 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 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5—9 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 辅,据西山,象 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 贼格斗,刃及鞍勿顾,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 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 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 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 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 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 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 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 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 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 B.逐贼危崖 C.督天下援兵 D.次顺义 熟习 高峻 督促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3 分)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C.①因 ②而 ③以 B. ①为②而 ③以 D. ①为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 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 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 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11.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 “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 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 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 i 变成别人的 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 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 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 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 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 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 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 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 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 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 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 “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 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 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 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 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 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 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 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 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 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 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 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 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 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 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 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 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 有一个社 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 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 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 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4 分) 15.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 分) 1994 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 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 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 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 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 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 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 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 徒让邻人的手○1 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 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 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 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 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 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2 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 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 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 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 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 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 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 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 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 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 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 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 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 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 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 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 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 分)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 分) 18 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 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 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 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 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 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 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 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 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 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 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 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 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 物,像却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 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 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 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 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 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 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 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 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 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 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 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 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 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 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 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 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 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 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 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 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 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 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 分)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 分)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 释这种现象。(5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 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 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①③②,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 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 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 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 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 1小题,共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 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 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 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答案】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 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 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 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应为不容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 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 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 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否定不当,B 成分残缺,D 搭配不当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答案】A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 5—9 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 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 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 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 ①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 主和议。象 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 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 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 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 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 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 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善射,娴将略 B.逐贼危崖 C.督天下援兵 D.次顺义 熟习 高峻 督促 驻扎 【答案】C 【解析】“督”应为“统领、统帅、掌管”。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3 分)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C.①因 ②而 ③以 【答案】B B.①为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 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 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 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 亦天意也 【答案】A 【解析】“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 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 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 之这也是天意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答案】D 【解析】D“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可见并没有“赶去 救援”。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 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 分) 【答案】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 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解析】第一句中“麾兵”“自辰迄未”“矢穷”,第二句中“由是”“多”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 分) 【答案】: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 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①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②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 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 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即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 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 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 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学科网 试题分析:(1)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 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2)题中,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 的把握。分析时要诸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4 ) 夫 夷 以 近 , _________ ; 险 以 远 , _______ __。( 王 安 石 《 游 褒 禅 山 记 》) 【答案】 (1)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 (2)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4)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 “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 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 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 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 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 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 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 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 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 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 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 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 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 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因为在中世纪 ,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 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 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 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 社会长存,文化不 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 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 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 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 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 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 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 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 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 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 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 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 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 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 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 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答案】B.E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 么不同。 【答案】D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4 分) 【答案】①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②个体都是生活和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历史性”一词,在文本中筛选同“历史”相关的信息。 15.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 分) 1994 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 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 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答案】说明了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通过古籍的发现,现代人 可以跨越 时间和空间,重新理解道家思想,继承道家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文本关于古籍和文化的关系的论述,对照题中文段作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 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 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 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 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 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 手 1 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 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 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 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 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 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 2 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 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 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 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 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 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 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 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 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 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 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 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 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 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 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 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 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 分) 【答案】“凝固”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乡下人想抱小狗而小狗跑掉的的尴尬之态,反映出 老人的心理;“迟迟疑疑”一词写出小狗和乡下人保持提防的心理,两个词语写出了乡下 人和城里的小狗之间的隔阂。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物”的心理特 征,以及背后的深意。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 分) 【答案】 因为紫苏掐的越狠长得越茂盛,所以老人让大家摘,人们不摘紫苏老人感到不 解;后来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 欣喜。前者是老人出于本心种植,可以让大家采摘,后面是老人真正的融入这些人之中, 才感到真正的喜悦。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文章的 主旨进行分析。 18 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案】从老人对狗的“善行”让老人得到回报,然后要为楼里的人做些什么,因为是刻 意而为而不被接受,后来真正的从心里为楼里的人做一些事而感到欣喜,也和楼里的人真 正的融合,并且感染了楼里的人,最后善行逐渐的蔓延;身形的蔓延需要从小事做起、从 自我做起,从自己的你内心真正的做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 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 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 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 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 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 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是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 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 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 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 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 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 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 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 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 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 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 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 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 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 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 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 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 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 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 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 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 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 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 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 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 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 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 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 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 分)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 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 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 分) 【答案】⑴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⑵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 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 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 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⑶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 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⑷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 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筛选出 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 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 分) 【答案】⑴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 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 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 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 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 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 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①,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 ②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 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 ③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答案】①如果没有说明书 ②并且说明书的文字必须正确 ③可是关注产品说明书的却很 少【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填空的题目,注意前后文之间的照应和语意的衔接。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 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 50 字(含标 点符号)。 【答案】“我介意”用 含蓄委婉的方式劝阻他人不要吸烟,告诉吸烟者吸烟会给他人带来 不便,这样让吸烟者从心理自责,较为容易接受。“不可以”的手势用明确的态度警告不 可以吸烟,观点明确,但容易引起吸烟者的逆反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首先明确画面内容的内涵,然后分析效果。 六、本大题 1 小题,共 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 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 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承袭 2102、2103、2104 的一贯风格,是“由材料 引出写作范围”型,即新材料作文。这是今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的三种命题方式 之一。这有利于考生正确把握写作方向。材料从两种生活现象切入:一是对天气的了解, 凭借目力观察,可以预测阴晴雨雪,但不能超越目力;透过电视等媒体,可以超越目力, 但却少了观察的乐趣。二是对大自然的感受,直接与林间草木接触,可以感受自然之乐, 却不尽能了解花木的名称习性;透过网络,可以轻易得到草木的知识,却没有了感受自然 的乐趣。二者其实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材料最后的总结: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 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