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下载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5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解答题(共 1 小题,满分 9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 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 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 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 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 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 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 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 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 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 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 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 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 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 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 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 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 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 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 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 第 1 页(共 14 页) 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 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 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 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 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 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 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 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 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 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 第 2 页(共 14 页) 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 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 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 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 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2.(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 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 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 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 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 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 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 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 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 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 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 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 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 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 第 3 页(共 14 页) 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 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 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 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 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 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4 页(共 14 页)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3.(11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①韩偓 ②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③④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拭朝簪待眼明 . 【注】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 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 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 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 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 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的准备过程。  ,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 后将导致的结局。 第 5 页(共 14 页)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5.(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 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 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 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 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 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 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 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 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 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 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 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 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 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 第 6 页(共 14 页) 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 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 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 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 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 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 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 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 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 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 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 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 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 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 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 第 7 页(共 14 页) 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 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 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 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 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 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 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 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 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 第 8 页(共 14 页) 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 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 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 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 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 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 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 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 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 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 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 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 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 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 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 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 第 9 页(共 14 页) 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 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 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 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 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 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 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 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 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 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 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 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 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 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 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 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 ,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 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 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 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 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 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第 10 页(共 14 页) 。”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 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 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 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 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 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 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 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 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 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 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第 11 页(共 14 页)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 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从 ,就会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唯有创 A.故步自封 B.墨守成规 C.抱残守缺 D.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 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 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9.(3 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 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 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第 12 页(共 14 页)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 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10.(5 分)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 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 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 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  。记忆 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11.(6 分)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 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  第 13 页(共 14 页) 六、写作(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 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 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 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 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 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4 页(共 14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