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解析版)下载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 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 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 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 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 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 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 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 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 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 “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 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 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 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 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 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 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 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 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 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 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 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 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 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 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⑤④ B、②④①⑤③ D、⑤②③①④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3分)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 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 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题。(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 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 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 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 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 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 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 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 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 我那个倒写的 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 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 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 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 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 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 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 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 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 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 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 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 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 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 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 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 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 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 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 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 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 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 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 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 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 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 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 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 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 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 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11、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三)默写。(6分)【任选 6空作答,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去也。(《〈论语〉七则》)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3)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柳永《八声甘州》) (4)叹年来踪迹, (5)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周易·系辞上》) (6)书不尽言, (7)沧浪之水清兮, (8)今夕为何夕, 。(屈原《渔父》) 。(袁凯《客中除夕》)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 B、近体诗 )(1分)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题。(17分) ①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 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 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 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 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②③晏专用榷 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 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 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 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 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 “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 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 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3)其间缘水置仓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2分) ②以河流湍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题。(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 ①在于玄室 ,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 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 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 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 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 博闻。 ②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 ,没而后已。故虽有 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文言阅读二选用的是东汉徐幹的《治学》,讨论“学”的重要和治学的方法,贴近考生 的学习生活,启人智慧,耐人寻味。 近年来高考真题第二篇文言文类型: 时间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文章类型 文章篇目 序《<秋寻草>序》 桂说明文 记《九嶷山图记》 《稼说送张琥》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许氏吴兴溪亭记》 《治学》 说记记事理类议论文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二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 又是不自由的。 【作文分析】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 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总体比较容易,要求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 料,联系当下的生活,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行文仍注重思辨性。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等;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 “不能选择”,综合两组关键词,“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与 今年杨浦等四区的二模考卷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从心所欲不逾矩”,便在自由和 不自由之间游弋和选择。 联系近几年的模考卷来看,思辨类作文呈上升趋势出现,预计 2015年高考依然会延续 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参考答案 (一) 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原因 表现 3、D 4、C 5、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 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 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 (二) 7、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 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 9、“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 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11、B 12、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 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 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 与向往。 (三) 13、(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楼伤客心 (4)何事苦淹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意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四) 14、A 15、B 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 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 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 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五) 17、(1)记录 (2)大致 (3)沿着 (4)立即 18、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 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19、D 20、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 增加了户口数量。 21、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六) 22、B 23、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 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 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 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 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 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 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 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 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 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 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 “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 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 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 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 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 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 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 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 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 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 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 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参考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评分说明:“本应 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各 1分。 【考查内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评析】第一步,根据“这种困境”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指代义;第二步,锁定 答题范围为“新闻……不确定性”;第三步,分层进一步缩小范围;第四步,可知“这种困 境”是面临的一种矛盾境地,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本题值得关注的一个小小变化是,在问题横线后还有“的状况”这个中心词,需代入验证, 看是否通顺。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参考答案】原因(1分) 表现(1分)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本题在概括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字数限制,要求概括语言更加精 简。答题思路是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抓住段落的关键词句,并对文段进行分层,概括后整 合出答案。很明显,针对受众缺乏寻求真相意愿这个问题,段落刚开始是从受众为什么不 原意寻求真相这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可以概括为“原因”,而接下来段落就是从受众不愿意 寻求真相的种种做法来进行阐述,可以概括为“表现”。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 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 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⑤④ B、②④①⑤③ D、⑤②③①④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评析】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采取排除法,在这个题目选项中,最后一个句子应选第④句 下结论的句子,排除 B。然后根据逻辑顺序应是先提出常识的局限,再进一步说把常识推上 神坛的恶果。顺序可以判定为③①,排除 C。然后根据先提出观点,再论证的顺序可以判定 为②在③①之前,所以此题答案选 D。正面分析此段的顺序为常识是什么→提出观点→常识 的局限→把常识推上神坛的恶果→下结论。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C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做这种题型时,学生需注重选项信息和原文相关信息的仔细比对,找出其中的差 别。在原文中有关于新闻发布会的门槛的句子在第 2段出现,作者使用这个短语时是把它 和“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 不穷“放在一起说的,这个和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因此选择这个选项。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 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这个问题非常明确,考察段落的作用,并且要求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自然是要从 全文行文思路的角度考察这个段落和其它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这个题目分值三分, 学生要掌握赋分点,这是对此类题目训练的重点。这个题目的三个赋分点是本段内容总结 概括(内容上)、前文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以及本段与上文关系(结构上)。这样的题 目答题思路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语言组织上是我们应该训练的重点,还应该关注对于 结构的分析,抓住层进这个要点。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 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 研究提供了素材。 【参考答案】多家媒体及众多市民为该报道提供了来源,来源较可靠。报道中还有事件的 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而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原因无法报道,所以仍可视为完整。随报 刊发的照片是报道者提供的证据,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有待检验。这则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突 出了某品牌手机的拍摄功能,有植入广告的嫌疑。 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评分,一个方面 1分;考生答 案的组织和表达是否准确、逻辑严密评 1分。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 中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 之成理即可给分。 【考查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评析】这是贴近实际运用的一个考题,需要结合文章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对,得 出结论,难度不大,考得是学生的推断能力,比较灵活。其实,语文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 是实用功能,语文不仅仅是天上的云,也是地上的水,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之中。回归到 题目,让我们根据第三段 4种解读新闻的方法去解读这个报道,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 植入的广告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 成理即可给分。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是要提醒学生的。 【一对一教学启示】 1.在一对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比较关注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分析,其 实对每一个段落的细致分析,才是一切的基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读”文章的能力。 2.更加关注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段落的分层必不可少,以防漏掉要点。 3.更加关注学生提炼概括要点能力的训练。 4.更加注重学生对所给信息的灵活运用能力,这应该是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题。(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 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 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 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 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 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 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 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 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 我那个倒写的 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 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 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 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 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 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 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 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 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 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 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 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 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 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 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 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 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 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 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 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 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 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 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 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 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 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 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 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 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 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 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起伏、落、悬等动词,刻画出景物在黄昏中细微变化。“悬”写出太阳 将落未落、摇摇欲坠的状态,“燃烧”突出落日在昏暗背景衬托下的浓烈色彩,“伸”字将 静态的松林动态化,引领视线转向远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摹,将作者在宁静中感受到的 博大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评析】描写角度的考查是近两年常考的题型,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外乎动 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和描写的繁简、角度、对象等,选择一个恰当的 角度,并针对这一角度结合文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赏析,再加入情感或者文章主旨即可。 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注意总结术语和答题规律。本题在 2013年高考第二篇现代文阅读 《惠特曼访问记》的第 8题,2014年徐汇一模以及 2014年长宁、嘉定二模的诗词鉴赏第 16 题,2014年徐汇、松江、金山二模第 12题中都有考察到,属于热点题型,对学生来说难度 不大。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参考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1 分)。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评析】实质上就是诗歌鉴赏炼字类型,本题与 2011年高考《又见鹭鸶》中鉴赏“扑飞” 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有白朴《天净沙·秋》“一点飞鸿影下”。“飞溅”一词化静为动, 结合“飞溅”句,内容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此类题型注意辨别手法, 要明确的写出,其后是分析它的效果。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信息,高考前做一遍近五年的 高考真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参考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1分),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1分),因此, 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考查内容】词句段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文学性作品阅读中的“含义题”,一般都是结合上下文。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 它们不仅仅是树”,“这层”是什么,显然是指代上文的“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不仅仅 是树”后面是冒号,此冒号显然是解释说明的作用,2011年黄浦区一模散文《山阴道上访 徐渭》题目考查中,也有涉及到标点符号的考察,结合文本“与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 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答案即可知。 11、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理解段落,主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这段话的主要内容。A项在第五段中强调在寂静 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宁静”,而非“欢乐”,故错。B项“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 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 两个条件复句强调心灵相隔的人是无法分享宁静的,所以此项正确。C项在第 11段中“当 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 完美”,故错。D项同样在第 11段“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也应 该排除。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 分(1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1分);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1 分),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1分)。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 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1分)。 【考查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评析】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首先是哪几种声音,要从文本信息中筛选并整合 出来,这篇文章描写了两种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工业文明的喧闹,尤其是最后一段中“然 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这样两类声音形成对比,作者写作主旨 也就容易判断了。 【一对一教学反思】 文体相对单一,近年所考均为散文。可关注具有强烈文化意识和时代气息且文质兼美 的名家经典散文。考查侧重点在于文本“如何表达”及“表达的效果”。可引导学生由课内 外延伸到课外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本文的主旨和《瓦尔登湖》非常类似,但很多学校 都忽略课内外国作家作品,学生对外国作家概念也不强。我们在一对一教学中可以适当引 导,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省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十分钟情于 外国的小说,也可以作为一个阅读和训练的素材。 (三)默写。(6分)【任选 6空作答,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论语〉七则》) (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书不尽言,。(《周易·系辞上》) (7)沧浪之水清兮,。(屈原《渔父》) (8)今夕为何夕,。(袁凯《客中除夕》) 【参考答案】(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楼伤客心 (4)何 事苦淹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意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考查内容】记识名句 【评析】前四句选自高中课本,其中高一 1句,高二 2句,高三 1句,初中 1句,其余 3 句选自课外。从时代来看,关涉先秦、唐、宋、明,体裁上囊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 以及词。对于学生来说,关注明朝作品及屈原的《离骚》,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尽可能全面地 了解大家的作品,多读多背,有效积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C、歌行 A、古体诗 B、近体诗 D、诗余 【参考答案】A 【考查内容】识记作品的文学文化常识 【评析】诗歌作品的体裁是常考题目,属于文学常识的高频考点。需要考生明确区分古体 诗和近体诗,从时间上看,唐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大部分是近体诗;此外还可以从两者的 句数和音韵上区分。 歌行是古体诗常见的体裁,如《短歌行》,《长恨歌》,《琵琶行》,此外还有如引和吟, 《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余是词的别名,此外还有长短句和曲子词等别名。 此外,还应该明确诗歌的题材和体裁分类的区别。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内容理解 【评析】本题通过结合对于意象的描述,来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等级较低。 “事舟楫”,“事”即以……为事,从事;“乱荷叶”运用了倒装,并采用了比喻的手 法,意即“荷叶乱如小伞翻翻”;“月色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日暮”相对应,暗示 时间转换;“泛烟津”一句,一个“泛”字,化无形为有形,仿佛烟雾弥漫在水上,随波荡 漾。 本题对内容理解的考查,包含了对文言实词、句式和表现手法的考查。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作品以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写女子妆面像 花一样表现出她的美丽;写女子回家后又约西邻女子次日一同去看赛神,写出她的乐观积 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 【评析】关于诗歌鉴赏的最后一道大题,一般有如下出题角度:对诗歌的情感鉴赏、对诗 歌的手法鉴赏、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对诗歌中精妙词语的鉴赏等。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此类题型在 2013年的高考中,出现在 散文《惠特曼访问记》的考查中。当然,此类题型也可以出现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考察 中。 回答此类题型,我们首先要积累一些评价人物常用的词汇,例如宽容大度、潇洒不羁、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多愁善感等等。其次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诗歌中对人 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对人物进行详细的分析;也要看到诗歌中的侧面 描写和衬托手法的效果。 答题的思路一般采用总分式,也就是说先对人物的整体形象进行概括,再就如何塑造进行 详细的分析。例如本题,先概括回答“作品以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美丽活泼热 爱生活的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再结合诗歌内容,“写女子妆面像花一样表现出她的美丽; 写女子归来歌唱、回家后又约西邻女子次日一同去看赛神,写出她的乐观积极、热爱生活 的态度。” 【一对一教学启示】 1.诗歌默写部分,立足课内,以高中为主,做到 360度全方面扎实背诵;初中重点篇 目做到熟读背诵;课外部分以积累为主,内容包括课内名家大家的经典名句,如 2014年屈 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兮。” 2.诗歌赏析部分,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文学常识部分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总结,包括:名家字号,代表作品;作品的体裁和题材分 类;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选择部分考查内容广泛,涉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以及内容主旨的把握,教学 过程中,注意知识体系性梳理,整理常见意象以及其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正确把握诗歌的 感情基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主旨。 赏析题包含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的综合运用,首先给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其 次分析各类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以及相应的答题要点,最后进行答题形式完善的指导。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题。(17分) ①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 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 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 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 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②③晏专用榷 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 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 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 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 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 “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 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 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3)其间缘水置仓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参考答案】(1)记录 (2)大致 (3)沿着 (4)立即 【考查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评析】所谓“常见”,并不代表所考查的四个实词的意思都是我们接触过的。比如“具” 在这里作“记录”理解,就是我们从未碰到过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 300文言实词 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词义推断的能力。“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 白使司”,句中的“具”为动词,其宾语为“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状”即情况,“白”是 禀告的意思。根据句意即下文意思,便可推断出“具”的准确意思。相比于往年,其他三 个词语还算是简单。“率”是模拟考中常考的一个词;“缘”在《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遽”在《黠鼠赋》中有(“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参考答案】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 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考查内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评析】今年的文言句子翻译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放在了虚词之前,而且只翻译一个句 子。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变化而已,考查的能力没有变化。文言句子翻译,先要根 据上下文,理解其大概意思;再细致分析其句式;最后按照正确的语序,逐字逐词翻译, 做到字字落实。就这个句子来讲,似乎没有什么难度,要注意的只是“常”“厚直”“觇” “四方”“达”等词的翻译。此外,从答案来看,我们应该能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字字落 实”。 【本题的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方式评分。‘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擅走 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主语省略、‘不数日皆达使司’为 7个点,考生译文中 有 1点错误扣 1分,扣到 0分为止。”往年都是采用给分方式评分,而今年却是采用扣分方 式评分,这对于学生来讲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文言句子的翻译还是得先讲究语意通顺, 再讲究字词准确。只会解释词语而不会翻译句子显然是得不到分的。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2分) ②以河流湍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 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 连词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评析】去年高考没有考虚词,而今年的虚词考查形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体现了高考 的“不变与变”,需要我们灵活应对。相对于以往的只是判断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不 同),今年还需要判断出具体的词性,对于不知道“词性”为何物的同学来说,显然是增加 了难度。但对于明白词性这一概念的同学来说,这个题只是一个送分题而已。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1分),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1分), 让百姓安居乐业(1分),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析】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考查信息筛选的同时,也是在考查句子翻译。答案为原文的 中间三个句子,翻译一下,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简洁就可以了。 “由是”表结论,说明后面的内容是结果而非办法;由此,可能会有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三 个要点。如果把第三个要点删去的话,答案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 要讲究答案表述的完整性。 21、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考查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评析】这道题和 11年“孙叔敖”的最后一题很相似。既然题目是就第③段内容设问,我 们就需要对这段内容进行分析。第③段讲了三件事:第 1句讲“置官”,第 2、3、4句讲 “漕运”,第 5、6句讲“造船”。分别体现刘晏的管理理念是: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 计议。 【一对一教学启示】 实词:抓住课内,由课内到课外。考纲常考实词尤其关注。 虚词:注意虚词的词性; 句子翻译:扣分的原则,字字落实,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关注分值; 信息筛选,文章内容理解: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关注分值。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题。(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 ①在于玄室 ,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 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 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 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 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 博闻。 ②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 ,没而后已。故虽有 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文言阅读二选用的是东汉徐幹的《治学》,讨论“学”的重要和治学的方法,贴近考生 的学习生活,启人智慧,耐人寻味。 近年来高考真题第二篇文言文类型: 时间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文章类型 文章篇目 序《<秋寻草>序》 桂说明文 记《九嶷山图记》 《稼说送张琥》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许氏吴兴溪亭记》 《治学》 说记记事理类议论文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评析】新题型,可用排除法来进行选择。原句是个判断句,“兮”经常出现在楚辞中,“夫” 常用为发语词或“悲夫”一类感叹句;“矣”不能用在疑问句中。然后再根据原文疑问句+ 判断句式可以选出来是 B。 【注意事项】1、熟读课文,注意句式及一些虚词的运用;2、这一类虚词几乎不会出现在 第一篇文言文中考察意义和用法,更多考察的是对语气词的掌握及阅读的语感;3、注意原 文中的句式及整体理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1分), 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1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1分)。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析】与散文阅读中的第 7题答法很相似,难度在于要将两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分析出 来,然后再分析论证手法的好处。近几年真题中没有出现对于论证方法的考察,本题也没 有考到对于论证方法本身的论证作用,更多地考察对于句子内容的理解及表达效果。14年 徐汇二模题《慎人》中有考察举例论证的作用,需要答出文段论证的观点;12年二模长宁 卷 26题、虹口卷 25题涉及到与课文《劝学》相比所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虽然有考到 比喻论证,但答案方面与本题类似,都需要回答出“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这一表达效果。 综合近几年模拟题中类似的题型,关于比喻论证的考察,多数为内容及表达效果的判断, 极少涉及句子或文段本身论证的观点。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评析】相比与 2013年直接考察翻译来看,这一道题目难度上有增加,一定要根据前面几 个例子类比来理解此句的真正含义。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 道理。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评析】常考题型,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不能空洞。和 2010年考察整散结合相类似。近 两年模考题中,这一类型的题目几乎是必考题。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1 分);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1分);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 论(1分)。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段落的思路。 【评析】根据分值可以判断出段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段落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 可。和前几年考察整篇文章中心主旨、写作意图、内容概括相比,范围有所减小,但强调 了对于段落层次的分析。文段中“故”“是以”一类词语可以看作是分层次的标识。 【一对一教学启示】 1.比对历年真题类型,找出命题规律; 2.注重题型分值的安排及答题规律和技巧的总结与积累; 3.分析常考题型及新题型,以及题目发生的变化; 4.注重日校试卷的收集以及题型的设置和变化。 二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 又是不自由的。 【作文分析】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 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总体比较容易,要求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 料,联系当下的生活,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行文仍注重思辨性。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等;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 “不能选择”,综合两组关键词,“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与 今年杨浦等四区的二模考卷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从心所欲不逾矩”,便在自由和 不自由之间游弋和选择。 联系近几年的模考卷来看,思辨类作文呈上升趋势出现,预计 2015年高考依然会延续 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