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3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注:温馨提醒,试卷类型分 AB两种,区别仅仅在于个别题目的选项顺序有所不同,是为了防止偷窥而 设置的)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本试卷共 8页,24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 右上角“条形码贴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崇高/作崇 B.傍晚/滂沱 C.韬略/滔天 D.瞥见/蹩脚 殷红/赝品 赈灾/诤言 砧板/嗔怪 悚然/耸立 调适/调和 湖泊/停泊 如法炮制/炮火连天 方兴末艾/自怨自艾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 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 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 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风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 B.通常 C.迥异 D.高高在上 语文试卷 B 第 1页 (共8页) 规定。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时,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 运营。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 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 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4.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 望,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 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 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二、本大题 7小题,共 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 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 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 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 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 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 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 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 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 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 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史》,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语文试卷 B 第 2页 (共8页)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B.推辱主帅 第:科举考中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议以咏首荐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若以一部校故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 张炎 ①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 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②③④修禊 近,卖饧 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 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 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语文试卷 B 第 3页 (共8页)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只按前 3题计分)(6分) (1)子曰:“知者不惑, ,。”(《论语》) 。(李密《陈情表》)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 (4)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三、本大题 4小题,共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 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 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 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 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 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 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 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 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 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浅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 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 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 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 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的书当 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 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 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 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 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 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 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 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 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 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 语文试卷 B 第 4页 (共8页) 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 2分,选对两项给 5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 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小题,共 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 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 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 去。它不停的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 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 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语文试卷 B 第 5页 (共8页)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 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 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 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 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 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 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 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军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斜横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 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 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 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 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 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 充吾师”的。不得已只好请它上去。来在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 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 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 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 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语文试卷 B 第 6页 (共8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 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璨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 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 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 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 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 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 之,又变小斧劈而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 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 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 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解索皴法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 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 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 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 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 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 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的层理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 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 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 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 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 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 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 层。”中国古代画家们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 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会大有裨 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语文试卷 B 第 7页 (共8页)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五、本大题 2小题,每小题 6分,共 12分。 22.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选项 年龄段 18-25岁 82% 26-40岁 69%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72% 23% 74% 65%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2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 50个字(含标点符 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 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的说:“ ”六、本大题 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 B 第 8页 (共8页) 2013语文高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简略答案(解析与得分点见后详细解析) 1-4. BDAC 5-8.CCBC 9.(1)①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 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2)张覃科举未中时,张咏致书郡将推荐张覃;敦勉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逵参 加科举考试 10.(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又被阔大 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子筑巢安 家,自己却远在他乡。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 (2)诗人漂泊异乡,只能在梦中细数家乡的节日,深夜无眠,折得一枝柳条,虽然不是家 乡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想情绪,令人愁眉不展。 11.(1) 仁者不忧 (2)祖母无臣 勇者不惧 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12-13. DE D 14.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探讨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 15.体现了文章中“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由整个时代的文化 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16.作者想要骑在马背上走入云端来体验诗情画意的境界,可是马却停下了脚步,此为“不 通人意”。也为下文作者发出“马和驴不同”的感慨做铺垫。 17.(1)不似我料想般的凶刁;(2)有几分清高;(3)富有责任感,在悬崖上小心行走,不可 通过处便坚持不走;(4)聪明,懂得人的责打是为了促使自己前进。 18.第一阶段上马前,因为没有骑过马,也不懂“马性”,所以没有勇气,不敢骑上去,且观 察环境,担心会有性命之虞;第二阶段是骑上马行走在过岭的山路上,置身壮丽情景之中, 内心便觉得富有诗意,且有飘飘然之感;第三个阶段是到了迁着马到了山顶,山顶遍地枯草, 荒凉萧瑟,马也显得迷茫悲抑,问了行人还有十五里山路要走,隐喻了作者内心里对艰难攀 语文试卷 B 第 9页 (共8页) 爬之后到达的不一定就是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的感慨。 19.因为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这些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运 用不同的画法,描摹出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都恰如其分的表达所画山水的特征,所以说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山水。 20.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罗列的各种皴法,介绍了各种皴法的来历,由根据各种皴法的来历, 又启下文的对各种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的叙述,引出下文不同的地貌需要不同的画 法的叙述。 21.(1)不同的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画法才能够展现真实的山水;(2)自然界中的山石千番 模样,万种风情,光用已有的二十几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3)就是同一种风景,创作者也需有不同于前人的画法,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 22.同:两个年龄段的人对自己的志愿行为将会对自己的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志愿服务让自 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认同度都比较高。 异:两个年龄段的人在支援服务中获得某些技能和支援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的认 识刚好相反。 23.我只是起了支点的作用,才成为你旋转的中心,没有我,你是无法完成转圈的工作的, 我们是要靠互相配合才能够创造价值的。 24.(略,详见最后) 详细解析与得分点 1.【答案】B 【解析】(B.bàng/pāng zhèn/zhèng pō/bó A.chóng/suìyān/yàn tiáo C.tāo zhēn/ch ēn páo/pào D.piē/biè sǒng ài/yì) 字音题与往年比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成对考查,依然是集中在形近字、音近字和多音字 三个方面。该题型是广东高考一贯题型,如果出现变化,应该会提前在考纲中有所体现。 2.【答案】D 【解析】(A.“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这里符合使用对象和语境;“通 常”就是一般、平常,表示大多是,符合语境;“迥异”相差很远,大多用与“风格”搭配, 此处符合语境;“高高在上”用来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孤 高,含自以为是之意,用在此处形容艺术,属于对象不当。) 08–12年词语辨析题目考频分析 语文试卷 B 第 10页 (共8页)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1.选不正确项 2.语段式,两个成 语、两个两字词语, 形成稳定格式 3.错误项为望文 生义 1.选不正确项 1.选不正确项 1.选不正确项 1.选不正确项 2.语段式,三个成 2.语段式,四个成 2.语段式,四个成 2.语段式,四个成 语、一个两字词语 语 3.错误项为理解 3.错误项为褒贬 3.错误项为不合 3.错误项为对象 词义错误 误用语境 错误 语语词语辨析题的形式依然是延续前几年的语段式形式,也延续了 2012年比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两个成语、两个两字词语”的形式,错误项的设置也与 2012年相同,都考查了成语的使 用对象,且今年所考查的成语和词语难度都低于 2012年,所以考生在这里失分的可能性非常 小。就 2012和 2013年两年该题型的设题形式看,似乎是形成了较稳定的形式,但是在考纲 要求范围内的“俗语”在近 6年的高考中都还未涉及,所以在 2014年的高考备考中,应注意 对常见俗语的复习和训练。 3.【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缓解”没有宾语,应改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压力”;C.成分赘 余(语意重复),“短期内”与“一时”重复,去掉“一时”,或者去掉“短期内”,将该句改 为“一时难以恢复”;D.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去掉“关于”,并在“禁令”后加冒号,或 者将“禁令”放到“含糖饮料”的后面。) 08–12年病句辨析题考频分析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  √√ √(C、D)  成分残缺或赘 余√  √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  √B、D   √√  √  √(√D) 病句辨析题目的考查中,C选项的语意重复是在近 6年中第一次考查,D选项的句 式杂糅则是广东高考的热点,近 6年中已经是考查了 5次。本次命题中既有成分的残缺, 又有成分的赘余,在命题上显得不是很科学,但因为 C选项的“赘余”是属于语意上的, 也还可以理解,但在选题时候完全是可以选择另一种病句类型来命题的。因为常见病句 类型就是六种,在备考过程中也难以挑出哪几种类型来特别练习,所以在备考上不应有 特别的侧重,就是常规复习。但在此预测明年的病句考查将会集中在搭配不当、语序不 当和结构混乱三种类型。 4.【答案】C 【解析】(⑤句中的“以至”语意上照应横线前“过分的”“过度的”,所以判断⑤为首句,排 语文试卷 B 第 11页 (共8页) 除 A、B两项。第④句的“看不到”对应第三个横线前的“无视”,可确定④句排在第三个横 线处。由第三横线后的 “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一句,可确定在第二个横线处选填①句, 由此其实可以确定答案了,但是我们不妨继续往下分析,主要是②⑥两句如何排,②句是宏 观说法,讲人的观念,⑥句是人的具体做法,所以 正确排序应该是②⑥。③句作为后面几个 句子的总起,由最后一个横线后的“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判断,只有“科学 技术的发达”,才可能有这样的作用。) 语意连贯 年份 题型 散句衔接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散句衔接 嵌入式衔接,多空 嵌入式衔接,多空 散句衔接 该题型前两年均是散句衔接,所以在 2013年设置了嵌入式衔接,从近 5年命题形式看,2014 年多为嵌入式衔接形式,此处在备考复习时候可多进行嵌入式衔接题型的训练。 5.【答案】C 【解析】(绳,制裁,惩治。可结合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 年份 考查实词 1.不正确项 2012 2.实词:擢、豁、举、卒 3.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正确项 2.实词:苦、纵、官、抵 2011 3.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正确项 2.实词:语、委、识、恙 3.名词做动词、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2010 2009 1.正确项 2.实词:奇、起、诛、驰 3.意动用法、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正确项 2.实词:振、收、造、悦服 3.一词多义(重要实词)、名词做动词(两个单 音词误解释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008 语文试卷 B 第 12页 (共8页) 本次考查的实词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也没有特殊用法,本题基本上学生只需用代 入法就能够判断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C.都表示顺承关系;A.介词,把/介词,因为;B.动词,作为/与“所”连用,表示 被动;D.代词,……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年份 考查虚词 1.相同项 2.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为、之、所、以 2012 1.不相同 2.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其、之、且、以 2011 1.不相同 2010 2009 2008 2.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为、之、于、所 1.相同项 2.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其、之、乃、以 1.不相同 2.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因、与、于、以 本次考查到的虚词有“以、为、而、者”,在 2012年也考查到了“为、以”两个虚词, 在近 6年的高考中,“以”字考查了 5次,“为”字考查了 3次,“而、者”两字在近 6年中都 是第一次考查。由此可见,广东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注重在必考的 18个文言虚词中选择最常见 的。根据命题趋势,广东省对虚词的选择倾向于有两个是在近两年内考查过的,两个在近两 年内绝对没有考查过的,所以 2014年重点关注的虚词应该是“而、所、乃、于、则”。 7.B 8.【答案】C 【解析】C项的“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仍 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所以原文并未表示以后都减 轻刑罚的意思。 9.(1)【答案】①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 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解析】①得分点:“自活”宾语前置句式(1分),虚词“以”,译为“凭借”(1分) ,“蜂 聚”,蜂,名词做状语,像蜂一样聚集起来(1分),“深”译为“严重”(1分)。 ②得分点:判断句(1分),“名”字名词做动词,译为“叫他的名字”(1分),句子大意 (1分)。 年份 文言断句与句子翻译 语文试卷 B 第 13页 (共8页) 3句翻译,采分点: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重要实词含 2012 2011 2010 2009 义1.断句 4分 2.两句翻译:采分点:重要实词、省略句、判断句 1.断句 4分 2.两句翻译:采分点:重要实词、古今异义、省略句 1.断句 4分 2.两句翻译:采分点:重要实词、省略句 1.断句 4分 2.两句翻译:采分点:重要实词、虚词含义、名词做动词 2008 该题型在 2012年变化一次,2013年依然在改变,由 3句翻译又回归到 1个断句和 2句翻 译,且断句变成选择题,降低了难度。翻译题目的得分点设置没有超出这几年的命题喜好, 依然集中在省略句、判断句、名词做动词和重要实词几个方面,但今年的宾语前置句的考查 是近 6年来的第一次。明年的文言句子翻译的复习,保持常规即可。 (2)【答案】张覃科举未中时,张咏致书郡将推荐张覃;敦勉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 逵参加科举考试 【解析】本题型是广东省第一次出现,前 5年的考查形式均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置为选 出全部表现传主某一种品质的一组,今年变换为问答题,要学生自己在文中挑选答案,是题 目难度加大的一种表现,但是因为文本阅读起来不难,故本题难度不大。 继 2012年广东高考试卷文言文的一次小变动后,2013年,广东高考依然在文言文上“做 文章”,纵观整套试卷,一切的变化都是在文言文,其他题型都保持一贯的稳定。2012年拿 掉断句题纯属虚晃一枪,估计有一些老师在备考时候就已经减少了在该处的复习时间甚至有 的是直接忽略,没有复习了。但 2013年该题型又出现了,幸好是变成选择题,难度不大。而 减少的对传主品质的判断的选择题后,将该题变成了问答题,类似广东省各地的中考题型, 在此处又增加题目的难度。 从 2012年到 2013年广东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的变化看,2014年文言文的命题还将有变化。 个人认为,把断句题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不可取,虽然在其他省份有这样的考题形式,但是 对于断句题,这样考查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是想考查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那完全可以恢复 成 2012年以前的考查形式,所以,2014年,很有可能还是不考查断句。今年的问答题形式 也不具有创新意义,是个中考题型,但在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上,较之 前的选择题有一定的进步性,如果 2014年考纲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题型在一定程度上至少 还是会延续一年。 10.【答案】(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 又被阔大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 子筑巢安家,自己却远在他乡。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 (2)诗人漂泊异乡,只能在梦中细数家乡的节日,深夜无眠,折得一枝柳条,虽然不是家乡 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想情绪,令人愁眉不展。 【解析】 08–12年诗歌鉴赏考频分析 语文试卷 B 第 14页 (共8页) 思想感 情内容理 解 年份 诗歌 表现手法 语言  形象 诗句理解 元诗《余杭四月》 白珽 2012年 √(颔联)  √  √ 宋词 《减字木兰 花》 苏 轼 √(全 词) 2011年 2010年    √(虚实结 合分析上片 √(炼字) 或下片) 宋词《望江东》 黄庭坚  √      唐诗《月》 杜甫 √(重要  2009年 2008年 词语作用) 比较阅读 《木芙蓉》吕本中 √(修辞手 法)   √ √《窗前木芙蓉》范 成大 近 5年高考题中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在好哦观点集中在“表现手法”和“诗句的理解”两 个方面,2013年高考依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第(1)问的“怎样”借景抒情的,实际就是 在考查表现手法。这里考生要能够解读出来。第(2)问属于诗句理解。纵观两小题的问法, 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①一个设题在上片,一个设题在下片,在考查上没有设置把握全词的 题目。②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但重点是问的如何“借景抒情”,会涉及“情”;第二问的 问题也是倾向于对思想感情的分析,在设题上稍显重复之嫌。2014年高考备考,应对“思想 感情”和“语言鉴赏”两个方面有所侧重。 11.【答案】 (1)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无以终余年 (2)祖母无臣 (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解析】 08–12年名句名篇默写 年份 篇目2012 2011 《论语》 《论语》 韩愈《师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白居易《琵琶行》 杜牧《阿房宫赋》 范仲淹《渔家傲》 晏殊《浣溪沙》 苏轼《赤壁赋》 2010 《孟子 告子上》杜甫《登高》 语文试卷 B 第 15页 (共8页) 《诗经•氓》 诸葛亮《出师表》 李白《蜀道难》 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 辛弃疾《破阵子》 苏轼《赤壁赋》 2009 2008 《荀子•劝学》 李商隐《锦瑟》 注:2013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已经更换大部分篇目,初中部分的诗词都拿掉,也新增了一些 高中的文言文和诗词。背诵篇目文言文 11篇,诗词曲 11首。 本次名句名篇默写,除《论语》外,其他都是在近 5年内从未涉及的。今年是高考必背篇目 改版的第一次考试,所以选了两句都是今年首次列入背诵的篇目,即《陈情表》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且这两篇都是名作,在备考时也必然会是老师复习的重点,所以,失分不会 很高。《春江花月夜》在 2010年已经列入必考范围,但在 2013年首次出现,因为可以选择, 所以考生可略去该篇。根据今年命题形式看,明年该题的复习重点,还是要把 2012年首次列 入的篇章重点落实。同时对早前列入,但是一直未考的名篇也应多加注意,像《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论语》已经连考三年,2014年继续考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句考查重点应放在 《诗经·氓》上。 12.【答案】DE 【解析】A项属于偷换概念,在文章第二段可寻找原文表述,“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坚 实可靠、颠扑不灭”同是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特质。B项曲解原文,在文章第三段可找到原 文“深入事物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C项表述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表述有“最忌主观成见,应该虚心忘我”,但不就表示一定 要赞同作者的观点。 13.【答案】D 14.【答案】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探讨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 15.【答案】体现了文章中“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由整个时 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解析】14题属于信息筛选,在原文可找到答案,信息点集中。15题题型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一个题型,用文中观点来解释文外事例,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文 章观点的应用能力。14、15两题都是可在原文找到答案的题,答案都不会很多,考生要注意 抓好关键点。 08–12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频分析 年份文章内 容类型 12 13 14 15 语文试卷 B 第 16页 (共8页) 筛选整合文 中信息,并 归纳要点。 由现实事例 来印证文中 观点,答案 应是“文中 观点+事例 表现” 选正确两项(BD) 1.将句子间条件 关系转换为目的 关系 文化随 笔理解文中重要 推断合理 概念的含义(原 一项(D) 文有答案可寻, 信息跨度稍大) 20 12 年《历史 的先见》 2.表述的绝对化 3.论据对应证明 的论点错误 选不符合文意的 两项(AE) 筛选并整合 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 理解文中重要 文艺理 信息 论 1.混淆文章涉及 不符合文 句子(原文有答 用文中所写 意一项(D) 案可寻,信息跨原理分析现 曲解原 度不大,结合语 实事例。答 20 11 《美和 概念的现象与本 年美的东 西》 质文意思 境和上下文即 有答案) 案应是“文 中观点+事 例解说” 2.用文章外事例 印证文中某一观 点,事例使用不 符合该观点。 判断不正 确的一项 (B) 选不符合文意的 文艺理 两项(AE) 20 10 年用文章观点理 文意理解 (原文可找 出答案) 论筛选并整合文中 (用文外 解文中重要句 《不可 信息 无我》 1.表述绝对化 2.歪曲原文 的例子印 证文中观 点) 子理解文中 选不符合文意的 筛选文中信 息20 社科类 09 《自由 重要句子 筛选文中信息 (D) (原文可找出 两项(BE) 均为表述上的绝 对化 (原文可找 出答案) 年和科学》 与原文意 答案) 思不符 筛选文中信 息文意理解 用文外例 子印证文 中观点, 不符合的 一项。(C) 文艺理 选出说法错误的 (原文答案集 中在 4、5段, 信息跨度不大, 需提炼、概 括。) 20 08 年(原文可找 出答案,但 跨度大,需 找关键词, 难度大。) 论两项(CD) 《诗与 与原文观点不符 直觉》 或相反 16.【答案】作者想要骑在马背上走入云端来体验诗情画意的境界,可是马却停下了脚步, 此为“不通人意”。也为下文作者发出“马和驴不同”的感慨做铺垫。 17.【答案】(1)不似我料想般的凶刁;(2)有几分清高;(3)富有责任感,在悬崖上小心 语文试卷 B 第 17页 (共8页) 行走,不可通过处便坚持不走;(4)聪明,懂得人的责打是为了促使自己前进。 18.【答案】第一阶段上马前,因为没有骑过马,也不懂“马性”,所以没有勇气,不敢骑上 去,且观察环境,担心会有性命之虞;第二阶段是骑上马行走在过岭的山路上,置身壮丽情 景之中,内心便觉得富有诗意,且有飘飘然之感;第三个阶段是到了迁着马到了山顶,山顶 遍地枯草,荒凉萧瑟,马也显得迷茫悲抑,问了行人还有十五里山路要走,隐喻了作者内心 里对艰难攀爬之后到达的不一定就是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的感慨。 19.【答案】因为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这些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画家根据不同 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描摹出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都恰如其分的表达所画山水的特 征,所以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山水。 20.【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罗列的各种皴法,介绍了各种皴法的来历,由根据各种皴 法的来历,又启下文的对各种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的叙述,引出下文不同的地貌需 要不同的画法的叙述。 21.【答案】(1)不同的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画法才能够展现真实的山水;(2)自然界中的 山石千番模样,万种风情,光用已有的二十几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 创新。(3)就是同一种风景,创作者也需有不同于前人的画法,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 水。 【解析】 08–12年实用类文本考频分析 年份 文本类型 访谈 《寂寞出学问》 中的信息 19 20 21 筛选并整合文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半开放) 分析文中重要句子 2012年 和基本倾向 人物传记 修辞手法以及 《梁宗岱先生》 表达效果 2011年 信息筛选、人物性格 新闻评论 修辞手法以及 分析句段作用(所用事 例作用) 2010年 《让法律来保护 标题含义 表达效果 阳光》 人物传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2009年 《黄侃先生二三 事》 信息筛选 探究写作意图(主旨) 标题含义 息(用自己的话整合) 科普文 2008年 理解文中重要 句子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绝妙的错误》 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选择了近 5年内从未出现过的题材—科学小品文。考题设置也都是常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句段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没有开放性题目的出现,且题 语文试卷 B 第 18页 (共8页) 目都比较容易在文中寻得答案。2014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将倾向于新闻类的材料,且明年考 题中将有开放性的个性阅读题出现。个人觉得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中应尽量避开人物传 记篇目,因为广东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几乎都是人物传记,实用类文本再出现一个人物传记, 会出现对知识点的重复考查等问题,以及学生从这份试卷中人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收 获将相对狭窄。 22.【答案】同:两个年龄段的人对自己的志愿行为将会对自己的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志愿 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认同度都比较高。 异:两个年龄段的人在支援服务中获得某些技能和支援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的认 识刚好相反。 23.【答案】我只是起了支点的作用,才成为你旋转的中心,没有我,你是无法完成转圈的工 作的,我们是要靠互相配合才能够创造价值的。 24.【作文点评】2013年广东作文,如人所料,延续了 2012年的材料作文的形式,且是事例 型材料。本次材料的选取,算是符合社会关注焦点,毕竟现在整个社会慈善、捐助都已成为 常谈话题。广东省选择这样材料作文作文题目,通过三个家庭面对捐助的不同反应,一定程 度上也考查了学生个人对待捐助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引导意义。 本次作文写作角度可以从受助家庭角度来写: (1)第一家可选角度: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学会接受帮助和善于利用外部条件解决 问题; (2)第二家可选角度:不谈便宜,懂得知恩图报的人生态度; (3)第三家可选角度:不食嗟来之食,即使遭遇困难,也要自食其力。 (4)也可以融合三种态度,在面对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5)都可以从发面角度出发来论述三个家庭的各自反应。 也可以从捐助人角度来写: 从三个家庭的不同发应可以立意:帮助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并且注意沟通,以体现自己 真正的用意。 语文试卷 B 第 19页 (共8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