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下载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09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度/宏观调控 B.省视/省吃俭用 C.圈养/可圈可点 D.臧否/否极泰来 【考点】11:字音.菁优网版权所有 降解/降龙伏虎 拓本/落拓不羁 喷薄/厚古薄今 乐府/乐不思蜀 搪塞/敷衍塞责 纤绳/纤尘不染 重申/老成持重 屏蔽/屏气凝神 【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 音。 【解答】A.diào/tiáo,jiàng/xiáng,sè; B.xǐng/shěng,tà/tuò,qiàn/xiān; C.juàn/quān,bó,chóng/zhòng; D.pǐ,yuè/lè,píng/bǐng。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读音的辨析,平时复习时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摘录一些常 易读错、易混淆的词语强化记忆。 2.(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 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 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 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 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 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 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 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 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 B.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可以删去 “要克服”; 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删去“由于”。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 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 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3.(4 分)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 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 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 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 【考点】85:提炼语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 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解答本题可采用分析法对文段进行分析,然后概括筛选文 段的主要信息,但是概括时要按照题目要求,语句通顺,符合语法规范. 【解答】本文段主要介绍了“洼地效应”,文段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洼地效应”,一是从 软环境介绍洼地效应,二是从硬环境介绍洼地效应,实际上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 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 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洼地效应”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 现象,一种什么现象,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该区域聚集的一种现象,所以“洼地 效应”是利用环境有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参考答案: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点评】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 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提取要素法、摘取中心法、分层提炼法、归 纳合并法,不论运用何种方法,关键的是要按题目要求,抓住语句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 压缩的语句要合理恰当. 4.(5 分)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 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生命脆 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根据材料中要求 写出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解答】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中档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共 2 小题,满分 29 分) 5.(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 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 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 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 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 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 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 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 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 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 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 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 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 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 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遂属其家通明 B.皆逡巡引却 属:托付 引却:后退 魁垒:高大 率:率领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D.率倜傥非常之人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A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 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 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 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 家.  ②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 事而感到惊奇.  ③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 (什么原因)呢? 。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 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 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从分析人物特点的角度筛选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4)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 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 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 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 “率”(都,全). (2)A.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3)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 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4)①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 ②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 ③重点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 答案: (1)D (2)A (3)C (4)①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②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③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参考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 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 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 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 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 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 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 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 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 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 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 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 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 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 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 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 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 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 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 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 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 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 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的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筛选 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 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 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6.(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考生要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其所用手法; (2)筛选诗歌中的信息,理解了诗歌内容,此题很容易作答; (3)赏析诗人的情感,要抓住文中体现情感的诗句,本题还要注重“变化”. 【解答】(1)诗歌中将当年歌舞升平的景象与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进行强烈的对比,由“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万岁山前珠翠绕”中“珠 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2)“风尘恶”也就是指现在人们的惨痛生活情境,主要有“铁骑满郊畿”“兵安在?膏 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千村寥落”; (3)作答此题需结合整首诗考虑.开篇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将今昔对比,引发了 诗人昔盛今衰的悲慨“叹江山如故”,对外敌入侵的愤恨“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也有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愤慨“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 笙歌作”,更有自己收复失地的决心“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后两句是诗 人想象,想象收复失地后自己再游汉阳的舒畅心情. 参考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 鹤楼的舒畅心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 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 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 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 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 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 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 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 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 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 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 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 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 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 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 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点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 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 7.(8 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2)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4)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综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6)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毛 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 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 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又重之以修能 (2)吾尝跂而望矣 (重点字:重、修) (重点字:尝、跂) (3)蓝田日暖玉生烟 (重点字: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凌万顷之茫然 (6)雄关漫道真如铁 似曾相识燕归来 (重点字:似) (重点字:凌、顷) (重点字:漫、苍) 苍山如海 【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 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 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四、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共 1 小题,满分 23 分) 8.(23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 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 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 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 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 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今。”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 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 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 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 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 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 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 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 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 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 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 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 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 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分析作品 结构”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为 D. (2)本题设置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鉴赏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 为 D. (3)本题设置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主要表现 手法”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为 D. (4)本题设置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查“探究”能力的要求,能力层级为 F. 【解答】试题解析: (1)《上善若水》是著名作家张笑天的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借游都江堰,引发对中国水 文化的思考,同时表达对当今环保问题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着眼于全文的结构与思 路.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特别要注重领会“才”“真正”的内 涵.人类智慧的结晶很多,但作者对其中一些“智慧的结晶”是持有某些不同看法的.解 题时需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点概括. (3)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本文不以描写见长,同时也不 重在一般性的叙述,而主要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因为是文化散文,就有对 古文化精髓的追怀;因为是写水,就有对当今严峻环保状况的忧虑;因为写李冰,就有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考试大纲》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上善 若水”虽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人物老子提出来的,但它其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 精髓.在“善”这个道德的最高的思想层面上,各家学派实际上归于融合.本题要求探 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一是可以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 妙的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 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可以从历代贤者来思考,他们修筑和维护了都江堰, 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 善之人”;三是意在启示告诫人们,要向古圣先贤学习,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 善之事. 答案: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 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 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点评】【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 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 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 2008 年 9 月《吉林日报》,长约 3700 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 1000 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 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 年 《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 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 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 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 2009 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 “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五、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甲、论述类文本】 9.(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 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 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 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 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 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 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 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 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 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 世纪初,正是 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 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 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 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 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 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 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 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 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 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 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 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 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 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 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解答】(1)此题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选.“灰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这种错,不看文章也能判断.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 易回答,主要结合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 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 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3)此题考查的筛选信息,“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 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作答时要结合全文按要点逐条回答. 答案: (1)B (2)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3)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 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 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 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 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 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 中心思想.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下列各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 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 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 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 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 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 年,考 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 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 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 1980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 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 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 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 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 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 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 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 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 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 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 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 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 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 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3)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考点】43:传记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品质题的解题思路: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精神品质.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及传主所处的时代. 【解答】(1)黄永厚之所以不给不看画的人画画,是因为那些人手拿重金来买画,只是 为了装点门面.B 项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此题答案在二三两小节.确定 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 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3)此题命题者的立足点在概括提炼信息上,主要结合文章三四五三小节,答题时要按 照要点逐条回答. 答案: (1)B (2)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 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3)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点评】“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 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 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 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六、作文(70 分) 11.(70 分)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 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 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点】93:命题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品味”: 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旧: ①尝试滋味;品尝: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 ②仔细体会;玩味:他经过细细品味,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新:①②③同 ④格调和趣味;品味高雅.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 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 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含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 是你获得享受和启迪. “时尚”: ①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 ②仿照当时宫廷妇女服装的样式和时尚 2“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 时尚是时下最流行、最新颖、最前卫的生活方式,它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当今社会 飞速发展,各种时尚层出不穷.面对时尚,应取何种态度呢?应该走近时尚、鉴别时尚, 品味时尚. 走近时尚.时尚、新潮与传统、古板,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于 中老年人来说,传统的东西相对比较多一些,与时尚的东西距离较远一点,这是无可非 议的.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过时了的,对有旺盛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例如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等等,必须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更要 努力缩短与时尚的距离,跟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时尚,来一个亲密接触. 现在,唱着卡拉 OK、上着英特网、捧着数码相机、看着数字电视,穿着 T 恤衫、蹬着 高跟鞋,已是时尚的主要标志.走进时尚,了解时尚,有利于进一步融入社会,增强对 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程度;有利于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 式,使之符合社会规范. 【解答】 昨日重现 在寂寞的时候,听一听理查德弹奏的《秋日的私语》.金色的落叶在空中飞舞,脚下一条 铺满金色的小径延伸向远方.那时的我会突然恍悟;寂寞并不是一种痛苦,寂寞是一间 与世隔绝的小屋.在屋中,你不必被匆忙的脚步淹没而听见自己真真切切的心跳. 在这个时尚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落伍”.好像一只在绿树丛下 慢慢爬行的蜗牛,无视于周围每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视于一波又一波的时尚之 流,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身后只有一条若隐若现但绝对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是的,在繁忙与时尚中,有许多人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似乎一场大雨淋湿了 原来的轨迹,这场大雨叫时尚. 最喜欢《昨日重现》,像一杯清透的啤酒,在倾泄中,泡沫升腾而后破裂,结束自己短暂 又美丽的一生.就像唱这首歌的那个女子,才华横溢,却过早离逝,她留给我们一首无 限绵长的歌和一个隽永的名字卡朋特. 在商店中,听到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常常有种想逃的感觉.那天,在街角的一家小店, 听到了久违的《昨日重现》,放慢脚步.忽然发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停下车子, 也在静静地听.一刹那间,心中充满感动. 经典就是如此,经典就是在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中始终给人以感动和激情的珍宝.在与 时尚的磨合中,经典依然是经典,而时尚则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最终不能掩饰其华丽 外表下空虚的内心而被淘汰,一部分也许经过时间的验证和空间的传播,也有一天会成 为经典,就像曾经的经典. 有同学问我最爱哪部电影,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桥》.那同学接着问我:哪国的?好 看吗?我只好苦涩地笑笑,该如何回答呢?那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经典战争老片.而这 样经典的片子已经湮没在浮躁喧闹的武侠、言情片的时尚中,这是一种时间对经典的不 公正待遇. 然而,也许时间可以说明一切,经典在“伪时尚”面前常常无言以对,但真正的时尚却 总是向经典看齐,以经典为目标.经典无需多言,因为有无数只小小的“蜗牛”坚守着 自己的理想和仰望,努力爬出一条自己的生活轨迹.昨日总会重现,经典不会消失. 【点评】鉴别时尚.时尚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所以,我们要 学会鉴别时尚,区分优良时尚和不良时尚,决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新潮.如 何鉴别时尚呢?一要看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二要看是否符合科学的生活方 式和思维方式;三要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四要看是否符合人性,符合 人类合理的需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追求穿着时尚,但切忌过于前卫招摇, 更不能把“脱衣秀”当时尚.我们鼓励使用文雅用词,但要回避不雅之词,更不能讲黑 话、脏话和怪话. 附加题:一、阅读材料。 12.(10 分)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 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 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 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这里考的是文言断句,一般的同学只要能读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断句的技 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概括归纳要点,抓住关键信息. (3)指出作者. 【解答】(1)首先抓住几个关键词“者”“则”“已”,可断出三处,然后根据文具意思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为一分句,断一处;“实先…后…”为一句,即可以断出. (2)根据文段意思,可先找出“意气”一次,然后根据句子的对称,有可找出“辞句”、 “学问”. (3)这要联系平时学所知识《说苑》的作者是刘向,所以应是刘向. 答案: (1)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 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意气,辞句,学问. (3)刘向 【点评】此考题的考点有一下几个:1、断句;2、概括;3、联系所学知识.平时的学习 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阅读古文时要正确停顿,要多读多思. 附加题: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13.(5 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 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 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 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 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 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考点】61:名著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单独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是对中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考查,需要同学们 一定的记忆力,更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 【解答】A 项九斤老太,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九斤老 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 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 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E 项陈述事实有误.主人公虽然与 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 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答案:A E.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识记文学常识,考查面比较广,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 意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也要养成多读书多思考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历史名著,我们不仅 要读原著,也要多读一些赏析性的文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4.(10 分)简答题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考点】61:名著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欧也妮•葛朗台》《红楼梦》两篇名著的有关情节.答题时要认真 阅读题干,细致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整理答案是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 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解答】参考答案 (1)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 点. 【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 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 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 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 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 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附加题: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 分) 15.(15 分)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怀鲁迅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 日上午 10 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 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 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 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 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 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 年 10 月 24 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 女什么样的心情?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 新月”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解答】试题分析: (1)鲁迅先生去世了,郁达夫急匆匆赶去吊唁,他的心情与他见到的男女的心情是一样 的,既有悲痛又有愤恨.从“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可以看出. (2)鲁迅一死,千千万万人去送葬,证明鲁迅是伟大的人物;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特别是 进步的人们对鲁迅的“拥护、爱戴和崇仰”,因而,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文中说“没 有伟大人物…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而鲁迅去世后,在万国殡仪馆,作者看到的是 “真诚的脸…紧捏的拳头”,所以我们民族尚可以有为.但是在鲁迅死后还有人无动于衷, 漠不关心,让作者看到了人性的冷漠. (3)“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新 月”往往代表着新生事物,很显然是象征. 答案: (1)“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 恨.) (2)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 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 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3)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点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 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 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 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 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 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理、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 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 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