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江西省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18日






江西省201 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 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妇儒皆知 销声匿迹 A.勾当(gòu) B.归省(xǐng) 恻隐 忍俊不禁(jìn) 戛然而止(gá) 愧作 c.藩篱(fān)   瑟索 锲而不舍(qiè)  月明风清 D.枯涸(hé)  技俩 顶礼膜拜(mó)  无可质疑 1、解析:C。A项中的“忍俊不禁(jìn)”中的“禁(jìn)”应为“(jīn)”,“妇儒皆知”中的“儒”应 为“孺”;B项中的“愧作”中的“作”应为“怍”,“戛然而止(gá)”中的“戛 (gá)”应为“戛(jiá)”;D项中的“技俩”中的“技”应为“伎”,“无可质疑”中的“质”应为“置”; 现在请看各项注释: 【词语】:勾当【注音】: gòu dàng【释义】:事情,今多指坏事情:罪恶~ㄧ从事走私~。 【词语】:恻隐【注音】:cè yǐn【释义】:怜悯:恻隐之心。 【词语】:忍俊不禁【注音】:rěn jùn bù jīn【释义】: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词语】:妇孺皆知【注音】:fù rú jiē zhī【释义】: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词语】:归省(-xǐng)【注音】:guī xǐng (- xǐng)【释义】:回家探望父母: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 。【词语】:愧怍【注音】:kuì zuò【释义】:〈书〉惭愧。 【词语】:戛然而止【注音】:jiá rán ér zhǐ【释义】: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词语】:销声匿迹【注音】:xiāo shēng nì jì【释义】: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词语】:藩篱【注音】:fān lí【释义】: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词语】:瑟索【注音】:sè suǒ【释义】:哆嗦,发抖。 【词语】:锲而不舍【注音】:qiè ér bù shě【释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词语】:月明风清【注音】:yuè míng fēng qīng【释义】: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词语】:枯涸【注音】:kū hé【释义】:1.《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后 1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2.枯竭干涸。用于指水。 3.枯竭干涸。用于指资财。 4.枯竭干涸。用于指思维等。 【词语】:伎俩【注音】:jìliǎng 【释义】:不正当的手段:骗人的~。 【词语】:顶礼膜拜【注音】:dǐng lǐ mó bài【释义】: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 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词语】:无可置疑【注音】:wú kě zhì yí【释义】: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参考: 【答案】C(2 分) 【解析】 A 项的“忍俊不禁”中的“禁”应读第一声的“jīn”,考查多音字,见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四课 《紫藤萝瀑布》;“妇儒皆知”中的“儒”应写成子字部首的“孺”,考查形似字,见人教版七 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邓稼先》; B 项的“愧作”中的“作”应写成竖心旁的“怍”, 考查形似字,考生应该学会依义辨部首,愧(kuì )怍(zuò):内心惭愧,是从心里发出,故为竖心旁,见人教版 八上第三单元第九课《老王》;“戛然而止(ɡá)”的读音应为“jiá”, 考查形似字, 不要与口字旁的“嘎”字相混淆,见人教版七下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安塞腰鼓》; D 项的“ 技俩”中的应写成单人旁的“伎”, 考查形似字,见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十课《信客》;“无可质疑”中的“质”应写成“置”, 考查同音字,见人教版八下第二单元第四课《列夫· 托尔斯泰》。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语的读音:A 项的“勾当(gòu dàng)”中“勾”字读音 (gòu)(千万不能读成第一声。)D 项的“枯涸”中“涸”字读音“(hé)” (千万不能认字认半边,读成(gù)或读成第四声(hè),这两个字属于中考高频词,需 引起足够的重视。 【解题方法】前提:识记和理解 ①逐项逐词排查法。②纵项排查,横向淘汰法:把四个备选项结合起来,按 列自上而下排查,查出备选项有错误的随即淘汰,依次减项排查,最后选定正确 答案。(更省时) 现在我们来运用特级教师邱员太在《考能大提升》中的“纵项排查,横向淘汰法”做此题: 纵向排查第1 列,无误;然后纵向排查第 2 列,B 项的“愧作”中的 “作”应写成竖心旁的“怍”, D 项的“ 技俩”中的应写成单人旁的“伎”,做到这一步 即可排除 B、D 两项;而 D 项的“无可质疑”中的“质”就不需要去考虑了,节省了 时间,只需从选项 A、C 中选择;最后:纵向排查第 3 列,A 项的“忍俊不禁”中 的“禁”应读第一声的“jīn”,排除选项 A,从而得出答案:C。 【易错点】音形辨析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尤其是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与习惯性误读 字。 【对策】应加强复习七— 九年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文下的注释和文中出现的字词重点放在学生易 写错读错的字词。 字音是多音字或比较容 易读错(习惯性误读字)的字,字形为比较容易写错的常用字。翘舌音与平舌音、 前鼻音与后鼻音、b 与 p、ou 与 uo、iu 与 ui 、n 与 l。 【点评】这道题延续了 2011 年中考的模式,两字词语、四字词语的排布,与 2011 年一模一样。命题者打破了以前“每个选项 2 个错 2误,字音一个,字形一个”的规律,但似乎比去年降低了难度,将前 两个选项遵从“每个选项 2 个错误,字音一个,字形一个”的规律, 而选项 D 却两个都是字形错。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C.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D.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获益匪浅。 2、B解析:吹毛求疵在这里是贬义词,用于指故意挑剔为难人,和文本聂老师认真矛盾。 【词语】:吹毛求疵【注音】:chuī máo qiú cī【释义】: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 找差错。 【词语】:兀兀穷年【注音】:wù wù qióng nián【释义】: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 【词语】:不言而喻【注音】:bù yán ér yù【释义】: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词语】:获益匪浅【注音】:huò yì fěi qiǎn【释义】:、“获益匪浅”中的“匪”是“不”的意思;“获益匪浅” 是说“得到很多益处” ;很有帮助。但注意不是指金钱上的收益。 参考【答案】 B(2 分) 【解析】A 项兀(wù)兀(wù)穷(qióng)年(nián):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lì )尽(jì n)心(xīn)血(xuè):沥,滴。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B 项吹毛求疵(cī) :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 寻找差错。表贬义, 与前面的“工作认真负责”前后矛盾。褒贬不分, 记住口诀:吹毛求疵表贬义。 C 项不言而喻(bù yánér yù):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D 项受益匪(fěi)浅:得到很多益处。 【易错点】平常词语积累不到位,词语意思不明,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 【对策】复习七—九年级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方注释 中的词语(含成语、惯用语),成语常用错误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褒贬 不分、重复累赘、不合语境、前后矛盾) 【点评】这题有两句出自课本。A 句出自第 12 课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C 句改编自人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其他两句都是来自课外,词语(含成语)都来自课内。如 A 项“兀兀穷年”一词 来自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 12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B 项“吹毛求疵” 一词来自人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C 项“不言而喻”一词来自人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 项“受益匪(fěi)浅”一词来自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但是似乎人教版七上的课文中只有“获 益匪浅”一词,意思是一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3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3、A解析:B“突然”和“渐渐”自相矛盾,修改:去掉 “突然”或“渐渐”,此题是小学程度学生应该就能做出,相同句子:老师忽然渐渐放慢了进 度。修改:去掉 渐渐 或 忽然;C项缺少成份,“生动地叙述了……的过程”;D【词语】:溺爱的意思是过分娇纵、 喜爱:溺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和“过于”重复 参考【答案】A(2 分) 【解析】B 项中“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删掉其一即可。 C 项中缺少宾语的中心语。添加“……的全过程” 知心法:“谓语后 带长串宾,一般残缺宾中心” D 项中“溺爱”一词本身就已经有”过于”的意思,与前面的“过于” 构成重复的语病。 【易错点】宾语的中心语残缺判断困难。 【对策】明类型、循规律、知心法、盯标志、记例句、凭语感。 【点评】这一题材料都源自于课外,但是只要我们多训练,是基本上可以搞定的。 4.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须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 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⑤谈天是和“淡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④⑤①③② B. ④⑤③①② C.⑤③②①④ D.⑤④②①③ 4、B解析:先找首句, 第4句是总起句,它说了谈天和说故事两个方面,按次序先说 “谈天”,故选择第5句,排除C、D两项。再来看“说故事”,此内容中有个因果关系,为何要 “终抓住听众的兴趣”,是因为听众注意力难以集中,那么如何“抓住听众的兴趣”呢,要有 方法,“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按此应该为③①② 参考 【答案】B(2 分) 【解析】第一步:利用选项逆向推理排序。对比一下选项,我们可知推测以下信息:首句 ④或⑤;对比④和⑤,可知④是中心句,就 可以推知此段文字讲“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故排除选项 C 和 D,剩下A 和 B。第二步:对比 A 和 B,只需解决①②③的先后顺序问 题,根据排序题中的“注意前后文的衔接语,过渡语,指代性词,关 联词等表逻辑关系的标志语”,仔细通读这 5 句话,只需根据②句中 的指代性词“这种”,指出指代的内容: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 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便可知①后一定是②,这时 答案便可知晓是B。 但其实也可以利用指示代词排序:代词一般不做首句,代词往往 指代其他内容,放在首句易造成语义不清晰。如选项中首句是代词, 可直接排除。利用指代性词还原指代的内容,搞清最密切的两句。根据②句中的指代性词 “这种”,指出指代的内容: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 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便可知①后一定是②, 这时答案便可知晓是B。还可以利用对应关系排序:这种题所采用的语段一般都是在上句 4与下句或上半句与下半句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我们只要抓住它们 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解答这种题了。④是中心句,接下来先讲谈天后说 故事。③就应该在⑤的后面;其实本语段结构是总一分结构也可以帮 助排序。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互相佐证答案。 【易错点】抓不住中心,中心句判断错误,寻找标志词不完整, 没有大局观念,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 【对策】 ①抓中心:初读句子,辨清语段的性质,把握好文段的中心或对 象,以此确定好首尾句。 ②理思路:通读文段句子,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细心寻找句与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顺藤摸瓜即可。 ③反弹琵琶法:对比选项,推出已知信息,以排除法辅助。 ④找标志:注意前后文的衔接语,过渡语,指代性词,关联词等 表逻辑关系的标志语,尤其注意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 以排除法、还原法、对应法辅助。 【点评】这道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就像玩魔方一样。要有一定的手感。 5.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语文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肯定盖不高。 A房子能盖得高吗? C.房子应该盖不高。 【答案】A(2 分) B.房子能盖不高吗? D.房子是否盖得高? 【解析】此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反问句表示一重否定。否定的反问句表示肯定意 思。选项 B 的意思正好与划线句相反,选项 D,是选择疑问句,没有明确表态。 选项 C, 虽意思相近, 但不是“最”, 且副词“应该”与原句中的副词“肯定” 语气上不符合,该题还有一个干扰考生的地方标点符号,因为原句是“句号”,所以有绝大 部分考生选 C。 【易错点】反问句表示一重否定的意思搞不清,易受标点符号的干扰。 【对策】多加强句式变换的训练,平时复习时各种类型都要兼顾到, 这有利于考生语言的锤炼,到最后冲刺时,避开近三年考点,重点突破。 【点评】 试题材料选自课外书籍、 报刊资料或自编。 句式变换情有独钟, 但江西省语文中考随着高考几乎一年一个样,充满变数。 6.下列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北京晨报讯(记者王歧丰)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市已启动抗战文物险情排查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日前通报,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68处抗战文物的保养工作。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抗战类文物共162处。近年来,对焦庄户抗战遗址 等一批抗战文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此次文物修缮,主要是对地堡类文物周边进行降 土,将原入口加以整修,重做地面和排水,增设自渗井,安装文物保护标志牌、说明牌。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抗战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平衡。各级抗战文物的保护情况不乐观,大部 分存在局部残损的情况,小部分损坏严重。 A.北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B.抗战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平衡 5c,北京启动抗战文物险情排查工作D.北京开始保养68处抗战文物 【答案】D(2 分) 【解析】此题很容易选成A项。切忌“背景”干扰,将“背景”误认为主要信息。大多数情况 下以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 语段当中的 “为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 ……” 即为介词短语,是“背景”。切勿把“背景” :“为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全市已启动抗战文物险情排查工作”当导语,导语法。首先,明确导语的意思是,新 闻文段中电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但也不是绝对的,要利用主体来检验答案。 “最恰当”标题,最全面地概括内容。 看标志词:一般像“通报、获悉“等词后为主要信息。还应兼顾信息概括的全面性,不能片 面。要搞清楚“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切忌以偏概全,喧宾夺主。 只要平时多注意看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就能很快判断出答案。 根据上面的分析:选项 A 北京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选项 C 北京启动 抗战文物险情排查工作 就是将“背景”误认为主要信息。排除选项 A、 C 选项, B 信息概括不全面,是次要信息,只能概括第 3 小段的内容。 【易错点】以偏概全,导语不明。 【对策】审清题目,根据题干要求,把握好对象,比较选项,不能纯粹 找中心句作为唯一答案, 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做完之后检验一下。 ①标题是“最恰当的”,也是最能全面、最集中地概括内容。 ②导语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要利用主体来检验答案。③对比选项,找最全面的,以排除 法辅助。 ④根据语段的基本结构来分层,合并同类项。 ⑤提取高频词或关键词,再来组合成题目要求所需要的答案。 ⑥套用主谓短语,即谁干什么或什么东西怎么样 ⑦巧用关联词和标点做题。 ⑧有时还要考虑标题的简洁性、悬念性、醒目性。 ⑨把握好信息的侧重点,应兼顾信息概括的全面性,不能片面。要搞清 楚“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切忌以偏概全,喧宾夺主。 ⑩切忌“背景”干扰,大多数情况下以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 【点评】这道题与赣州市 2015 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卷的“《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将于今年秋季进入全国校园“题 大同小异,有力地 证明了“走对了路比多走路更划算”。这道题目接受了 2012 年、2013 年答案有争议的教训。 ★选择题的选项必须要比较, 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排除法, 记住往往有一个选项会 “设 陷阱”。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 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67.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捕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B(2 分) 【解析】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 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 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 8.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全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答案】C(2 分) 【解析】此题C选项错在“反衬”,鸟类乐,那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乐景哀情 了,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故不用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 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 【分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①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 ①雨脚:即雨线之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 【译文】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 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 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赏析】 此诗写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其妙处有二:一是写天气由雾雨霏微而转晴的过程极其生动,颔 联用两处拟人法,句法灵活多姿。二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 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从总体上说,此诗的轻快、活泼已近于曾几、杨万 里诸人,这也说明了南宋初期诗风的演变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延伸练习]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7【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 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 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 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 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 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 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 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 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 3.请赏 析颔 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答案  此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写了天忽然晴了,山原被雾幔遮住了,现在山都 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 ,诗人把“山”和“云”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写 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4.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答案 (1)早春时节,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景色美好。 (2)村子周围黄鹂鸣叫,麦垄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 (3)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笫9—13题。(10分)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 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 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 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 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 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 ,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 8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 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 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 至,到。(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分)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答案】 9.B(2分)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匡(kuāng)庐的意思为:指江西的庐山。相 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 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里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 ,应选B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答案】1 0.(1)开花(1分) (2)到(或“往”)(1分) 【解析】(1)华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常见哟,《淮南子·时则训》的“桃李始华”肯定想不到, 但想到一个成语:华而不实了吗?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 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 (2)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此中“造”译文为:到,往。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1 1.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环:环绕,围绕,这应是一个得分点,句意也是一分吧。清、苍、短、瘦用组词法 去组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区别,瘦要注意翻译。 12.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答案】12.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 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解析】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将此句翻 译一遍就可以了。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 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13.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案】1 3.(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解析】此题不难,失分的原因就是有的考生只写了一点, 此次中考文言文总体不难,去做一下延伸习题吧,这是一期杂志上的,我把它挑出来,供 9同学们参考。 [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 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 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 ,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 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 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 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 ,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 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 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 这种地步啊!”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 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马他写<琵琶行》同时。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 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 ”;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 特色。接下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 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 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 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近人路,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 名逐利而无暇欣赏美景啊!读到此处,人们才知本文旨意。 [延伸练习] 1.怎样理解“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句话?                                                                                                                                        2.请按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赏析文中的绝句诗。                                                                                                                                        3.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作者游赏山寺美景时的总体印象,突出了其风物新奇、景致美妙的 特色。 2.诗的首句为“起”:铺叙初夏之际山寺外面的花景(普遍貌);二句为“承”:着力描写寺 10 中花景(特殊貌),前起后承中暗含对比;三句为“转”:诗人宕开一笔,抒写春去难觅的 感叹;四句为“合”: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恨春影难寻却忽见春至,正怅然若失又忽得惊喜,真是奇思妙想,情景两出。 3. ①借景抒情;②对比手法;③语言生动鲜活。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                ,自缘身在最高层。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3)                 ,弓如霹雳弦惊。 (4)                 ,西北望,射天狼。 (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马作的卢飞快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 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 ,学生填写时应重点写好“畏”“沧海”“的卢”“雕弓”等重点字词。理解性默写题不难。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5—18题。(17分)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勋 ⑴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⑵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 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⑶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 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⑷“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我 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⑸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 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 成的轮廓。 ⑹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⑺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 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⑻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 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 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⑼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 方。 ⑽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⑾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11 ⑿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⒀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⒁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 ,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⒂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 上面有“艹”。 ⒃“勲”的笔划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当时有 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⒄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 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⒅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⒆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 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⒇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 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21)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 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 ,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22)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 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23)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 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24)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25)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 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 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26)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 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27)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纸上画出 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用“井”字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 行练字。②動:“动”的繁体字。③爨宝子:人名。后文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④弘一 :人名。 15、文章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 理,请分别概括。(6分)                                                                                                                                         【答案】1 5.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4分) 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2分) 【解析】我们要知道中考题现代文阅读一般情况是答案尽量在文本中找,找到后再去概括 ,甚至有的题可直接抄写原文来回答。回答此题不难,这是选信息和考概括能力,第一问 “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难度降低,因为它题干中已明确是“两 12 方面内容”又和“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有关,那么我们分别找到段落便可。一方面在第4、 5段,由“父亲端高凳,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 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可得出这是父亲在教我 写毛笔字,悟出哪些道理呢?在8、9、10段中有明显的标志词 “界限”、“纪律”、“规矩”。; 第二问(13)段有提示:“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自己写自 己的名字感觉到“不耐烦”,因為笔划多,繁杂,还有一件事是把自己的名字少写了四点, 引出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悟出哪些道理呢?在(24)(25)(27)段有标志词 “慎重端正,一丝不苟”“谨慎、谦虚、端正”“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 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做这种题时一定要静下心 来,细心读文本。 此题有学生会这么答 (1)内容:父亲亲自(或握着我的手)教“我”写毛笔字(2分); 道理:做人处事要“界限”、“纪律”、“规矩”(1分) (2)】1 5.内容: “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2分) 道理: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1分) 是亲自示范,握着我的手教我写毛笔字。由此我悟到什么呢,这里的感悟应是父亲对我的 爱与细心。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答案】1 6.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 “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 【解析】此题是赏析句子题,对于此题,习惯性的思维是看有没有修辞方法和动词,这道 题没有去考这两个方面,而是考描写。“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这里 可看出是动作描写,“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写出了运笔的缓慢、凝神、用心,让人感受到 书写时的慎重与从容,书写的美感与享受;“凝神屏息”神态,外貌,写出了写字时的神圣 ,要认真对待,小心翼翼,拿笔是一件很严很认真的事。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答案】1 7.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 得教育的人。 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搴,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 着等优秀品质的人。(2分) 【解析】父亲教孩子写字,不是说你要认真写,要好好写,在此文中没有太多说教,而是 亲自示范,握着我的手教我写毛笔字。“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 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 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由此我悟到什么呢,父亲用言传身教教我写字,是一个很有 方法的人,不是发脾气,而是指导,亲自指导。接着再来看原文“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 13 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 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这里的感悟应是父子情深,父亲对我的爱与细心。 故父亲的形象在这里很突出;再来看“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 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 肃然起敬。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这里分析 到父亲这已不再是教儿子写字了,而是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回答这道题要特别注 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内容与父亲形象各占一半的分吧。 18.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 述。(4分)                                                                                                                                         【答案】18.情感: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 爱(或“怀念”) (2分) 认识:略。(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2分) 【解析】汉字书法之美: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字是文化的传承,是文明的延续, 说到汉字,其实就是说中华的文化;而文中说到父亲教孩子写毛笔字,其实就是父与子共 同完成的美丽书法,其对父亲的情感已包含在其中。 第2问有些难度, 形式美 (三个方面任写其中一到两个吧。)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握笔有力,下笔平稳; 原文有提示“⑸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 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 双钩围成的轮廓。⑹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2)笔划少的,简单但不空疏,安静、素朴;笔画多的,不烦杂,饱满,都有一种存在 的自信。排列齐整,不超界限。 从文本中找到启示 “(21)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 ;“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 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22)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 ”、“大”、“人”。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23)现在知道 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 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3)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句子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那一句是:“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4)书法之美美在万象。楷、隶、行、草、篆,形体不一,起运收笔各不相同,线条粗 细不一。五种字体使用的场合极为讲究,当然,作者落墨的心境都不一样。楷书隶书庄重 正统,行书自然活现,草书激昂奔放,篆体古韵独到。 内在美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书法之美美在意境。临摹创作,少不了凝神屏气,心神交融; 少不了平和心态,运笔自如;更少不了一种落笔收笔的意境,一种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庄 重、洒脱、细腻,都可以在书法中细细品味。(2)书法之美美在底蕴。临摹名师名笔, 14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能让人的涵养和书卷气沉淀。(3)书法之美让人学会如何做人, 做人要谨慎、谦虚、端正;(4)书法之美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延伸练习] “上”、“大”、“人” ——最初最美的书写 ⑴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⑵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 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写毛笔字。 ⑶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 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 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 着我的手。 ⑷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 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 成的轮廓。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 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 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⑸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 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 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⑹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 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 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东方亚洲文化的核 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⑺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 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 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⑻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 以上面有?艹?。?勋?的笔划繁杂,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 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勋?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 上面写成了?动?,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老师说:那四 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 但是?勋?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 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⑼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 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 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 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 存在的自信。 ⑽名字的汉字书写,使学龄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 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在 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难的书写;少到 只有一根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划。 ⑾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 15 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 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⑿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随着年龄增长,随 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 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 了。 ⒀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 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也许父亲坚持的?端 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⒁签名签得太多,签得太流熟,其实是会心虚的。每次签名流熟到了自己心虚的时候 ,回家就想静坐,从水注里舀一小杓水,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散开,离开溪水很久很久 的石头彷佛忽然唤起了在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润的记忆。我开始磨墨,松烟一层一层 在水中散开,最细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的黑。每一次磨墨, 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才是心 境上的踏实。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彷佛一一复活了过来。笔锋触到纸,纸 的纤维也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 ,透着光,可以清楚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 ⒂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⒃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 ,可以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 (文/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有删减) 13、作者为什么说“上”、“大”、“人”是“最初最美的书写”?(4分)                                                                                                                                       14、请你分析文中第⒁段中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彷佛一一复活了过来。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也被水 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 以清楚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                                                                                                                                       15、作者在第⒂段中写道“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请从这一仪式的过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6、作者说:“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 文的人,可以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生活 中,你也有类似这样的“修行”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一谈你“修行”的目的。(4分 )                                                                                                                                      16 13.此题围绕两个方面作答。(1)“最初”的含义;(2)“最美”的含义。 “最初”可分为两点:一是最早学习的汉字,二是最早从中学习到规矩。 “最美”可分两点:一是包含美学领悟,二是包含亲情。共4分,每点1分。 【示例】(1)“上”、“大”、“人”这些笔画最简省的汉字是作者最早学习书写的汉字; (2)“上”、“大”、“人”这些童年的汉字书写是作者最早对“规矩”的学习,东方亚洲文化的 核心价值蕴含其中。(3)“上”、“大”、“人”这些简单的汉字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 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因而也就最难,这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4)那些简单 的“上”、“大”、“人”,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童年书法。 14.此题围绕着以下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1)毛笔笔尖流注的汉字生命力(2)宣纸纸上停驻的汉字生命力 【示例】濡墨时候 “那死去的动物毫毛彷佛一一复活了过来”,此句中,作者通过美丽的想象,细腻生动地写 出了汉字书写中毛笔笔尖所流注的无限生命力;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汉字所包含的无限 意蕴的赞美之情。 “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以清楚 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此句中,写字时纸张纤维被作者看作输送养分的透光叶脉,这 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汉字书写中纸张也是书写者传情达意的最佳媒介,写出了汉字 书写中蕴含的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无限热爱与深刻领悟。 15.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1)对这一仪式各环节的理解(4分)(2)对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理解(2分) 【示例】(1)注水时,“我”重拾大自然所具备的温润平和胸怀;(2)磨墨时,“我”寻回一 度失去的静定踏实心境;(3)濡墨时,“我”感受毛笔笔尖流淌的生命活力;(4)落笔时 ,“我”领悟到纸张纤维中晕染的滋养灵魂的汉字魅力。(每点1分) 这一系列过程中,我如此地恭敬慎重,如同仪式,“我”找回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 ,一丝不苟,那正是“我”和自己相处的最真实的状态。(2分) 16. 此题围绕“修行”的目的重要的是态度(慎重端正),从而达到生命的圆满来回答,言之成 理即可。共4分,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谈出感受,语言简洁流畅2分。 【示例】我是个热爱音乐的孩子,我最慎重对待的事情是弹琴,我每天会雷打不动认真练 琴一个钟头,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修行了吧,我希望能在我热爱的音乐上修得正果,不 一定是成为钢琴家,在我看来,能够一辈子与琴相伴,对音乐不离不弃,那也是一种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2题。(13分)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 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 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 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 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 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 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 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17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 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 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 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 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 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 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 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 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 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 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 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 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 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 的心中。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19、成为你自己。(2分) 【解析】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0.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3分)                                                                                                                                         【答案】20.“此”措代的内容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答到大意即可 )(3分) 【解析】此题文本中找“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 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 ,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 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 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 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可以概括愿意有 像拿破仑那样的经历,但不愿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 21.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4分)                                                                                                                                         【答案】21.“你自己”具有的特点: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2 分) 18 怎样成为“你自己”: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2分) 【解析】文本中找答案“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 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 他。”与他不是他自己相反就可以了。 22.文章运用了大量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4分)                                                                                                                                         【答案】22.显得亲切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使说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答到其中两点即给满分)(4分) 【解析】问答式就是一问一答,想想它是什么修辞手法呢,是设问,设问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问题便容易回答了,要不然没见过这种题,不知如何回答,转化一下便简单了。设 问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都学过了。先看看设问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 思想。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在说理 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再看设问作用:设问,是一种 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 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使用一问一答 式,可以使读者有有一个简单的思考,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缓冲的过程吗?易激发读者的 兴趣。 故此题不难,就是一个变化过程罢了。 [延伸练习]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 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 曹学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 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 :就让你成 为拿破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 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 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 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 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 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 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 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 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 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 19 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 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中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 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 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 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 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 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 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11.第3段中“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2分) 12.文章第2、3段针对 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 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 的道理(2分) 1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4.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15.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这一标准” 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3分) 这一标准: 理解: 参考答案: 11.答案要点:从身体到灵魂 12.答案示例:想成为别人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3.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 14.C 20 15.这一标准是对积极人生的独特 领悟和坚守强调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真正成为你自己的重要意义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3.根据下列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 )运用下定义和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 (2)不超过100字。 ①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其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 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 ”同为一词。 ②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l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 期的瓷器。 ③瓷器是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爆、烧制而成的制品。 ④瓷器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状,音响清彻。 ⑤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 ⑥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 ⑦瓷器制作过程一般有取土、做坯、画坯、上釉、炉烧等十四遭工序。                                                                                                                                        【答案】23.示例:瓷器是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 制而成的制品。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和彩瓷。其特点是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 明状,音响清彻。 (能正确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且文句通顺,即给满分。如不能正确使用说明 方法或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该题与2013、2014年考题不一样,是小作文,联系江西高考小作文的形式,也说 明一点,中考是为高考服务的。以说明文形式介绍瓷器。而且有下定义和分类别两种方式 。参考示例2:历史上著名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瓷器是以高岭土、 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制作过程分为取土、做坯 、画坯、上釉、炉烧等。 (二)写作(50分) 24.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不少于600字。 〖范文一〗 丢“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可当今的中学生怎样了呢?其思想和行迹着实令人 担忧,来看一看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吧。 21 当下他们对鲁迅、卞之琳和马克·吐温的关注正在被周迅、关之琳和马克所代替,面对 着西下的夕阳,再也找不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却痴迷于花前月下的浪漫;对四大名 着及优秀的文化遗产茫然不知,却对QQ、网恋情有独钟……面对此情此景,我已无批评指 责之心,有的只是一种锥心之痛。 我领略到了落魄而失意的屈子怀揣“离骚”举身赴汨罗江的无奈;我听到了衣衫褴褛、 背影沧桑的曹雪芹老人的喟然长叹;我心痛于手握匕首、胸怀利刃却化作黯然神伤的鲁迅 ……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古圣先贤渐渐离我们而去。耳畔里回响着“莫愁前路为知己”;空 气中飘洒着“梧桐更兼细雨”。 是雨?是泪? 时下的中学生,一味地补充各种营养,健全的体魄是用不着人们担心了,可又有几个 人能明白:“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我们的孩 子所缺乏的不是丰厚的物质生活呀! 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不乏屈原、司马迁、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巨匠,他们是丰 碑,传承着民族文化,弘扬着民族精神。 可现如今呢?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靠的是什么呢?又有谁来延续我们今天的文化历 史?人类要生存,民族要延续,淡化了古典精髓、远离了传统文化,我们无疑是原始森林 里的大猩猩,祖祖辈辈仍是大猩猩,何谈人类的进化? 不是吗?当前文化的流俗,那些古圣先贤、那些古色古香、那些充满哲理和警世的言 语,多年后谁还会记得?《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早已被束之高阁, 仅为装点门面而已。 曾经有位学者历经了一次“文化苦旅”,仅一次“文化旅行”,就给我们多了一份反思, 少了几多奢靡;多了一份崇高,少了几多世俗;多了一份文明,少了几多蛮荒。 凭江而立,看无边落木,吟小桥流水,歌大江东去。孩子们,缺啥,都别缺了民族文 化;丢啥,都别丢了民族灵魂! 【解析】 【教师构思一】   文体:记叙文(或,小小说)   主题:在学校这条统一的生产线上,“丢”失了自己弥足珍贵的个性。   构思意图:   将逆向思维进行到底。结尾,峰回路转,画龙点睛。全文,不正面出现“丢”字。   构思展示:   开头:略。   中间:   一、……没丢。   二、……真没丢。   三、……确实没丢。   四、……经过查实,确实没丢。   五、……等一等:我是谁?   结尾:……(哦!原来“我”的个性丢了。) 【教师构思二】 文体:书信 主题:时光是生命中珍贵的财富,不要轻易“丢”失时间。 构思意图: 时空错位。站在未来的角度,以50岁“我”的口吻,给今天坐在中考考场的“你(15岁的我 22 )”,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构思展示:……(略,见范文) 曾经指导初中学生进行过类似的写作训练,并发表在2013年08月21日的《东亚经贸新闻 》报纸上,如下实录—- 丢—-未来的我致今天的我 年轻的自己: 你好!又是一年的春天。看到了吗?窗外的花儿开得如此艳丽,拿起那开始沉重的水 壶,手却不时的颤抖——骄阳下,水叹息着洒了一地。 是啊!年过花甲的我,体质一天不如一天,做事显得不利落了;有时,想读读书,却 老眼昏花;想听听儿孙们爱听的“流行歌”,心脏又受不了刺激……唉,自己照顾不好,还 总给你添乱!活得得不偿失啊…… 这些事儿啊,想起来总是淡淡的伤感,只能在日记里倾诉—-还是来谈谈你吧? 还记得吗,你曾久住过的那座“芬芳”小院,我闲暇时候还总喜欢去溜达溜达,尽管那 儿只剩下一颗突兀的歪脖老树,却镌刻着我和你妈妈的韶华,还有你烂漫的童年……时光 如刀呵!似乎将曾经的美好,镶嵌在记忆的木刻画里……躺在椅子上,望着屋内的与你 年龄相同的镜子,就忍不住追忆,追忆你的眼泪、追忆你的微笑、追忆你的……然后, 就痴痴地笑了,如夏花般绚丽?—-心中的激情开始澎湃…… 记忆中的你呀,喜欢抛下书包去享受电子产品的乐趣;喜欢在本应学习读书的时间去 比别人多玩乐一些;喜欢在自己做事还大有余力的时候去重温睡梦的美好……这就是你啊 ,是你啊,无度“挥霍”着宝贵的光阴。 而,你正处于最美的花季,生活中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儿,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有 广阔的学海等待你去遨游!!有美轮美奂的诗文等待你去赏析!!!……孩子,你还年轻 ,是那样精力旺盛、记忆超群……可是,你怎么总是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 !—-你从来不去想: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怎一个“悔”字可解啊?! 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再回首,年轻的你啊,想到了吗?你所遗弃的,是多少我这样年龄的人,可望不可即的啊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风又送来橘子花香,秋姗姗而来,竟捎来几丝冷意—- 屋里那座老钟的摆,还是那样有规律地唱着永恒……迎着如血地残阳,拄着拐,踱出尘 屋,眼帘里你在地球的那端,如那只孤鹜正奋力与朝阳争辉!—— 珍惜吧,属于你的那片天空会比这里的天空更加湛蓝。听!又一朵花儿开了,那会是你吗 ?祝青春永驻! 〖范文二〗 丢信仰,一个神圣而不可亵渎的词汇。它像一颗星星悬挂星空,而那星光,又是何等的 耀眼,何等的灿烂,何等的令人侧目? 它像一只长明灯,永远悬挂于此,千人瞩目,万人敬仰。 但是,近年来,它仿佛在慢慢消逝,光芒仿佛不再那么耀眼了,不再如此灿烂了,渐 渐地不那么的受人瞩目,受人敬仰了,慢慢的,它只剩下了微弱而细小的光芒在天空中苟 延残喘了,他不再像一盏长明灯给迷失方向的人照亮路途,而现在的他,将转瞬即逝…… 但是,它不该如此,因为它的名字是信仰!永远不可丢失的信仰!它在人的心中应永 23 远灿烂!不该苟延残喘!不该丢失的信仰! 它如一个新生词汇,再次闯入人们的世界,再次闯入人们的心中。突然,它再一次一 瞬间照亮全世界,重现辉煌。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信仰将永远存在,不可丢失,也不应该 被丢失。因为它是人们心灵的慰寄。它如一颗明星再次出现,但这次,永远不会消失…… 在人们的心中,信仰甚至可以高于一切,而那时,一切事物便高与信仰,它并不是那 么的重要,到了后来,它才逐渐被人们记起,人们也渐渐地了解了它的价值,它存在的意 义。因为没了他,生活将会乱成一团,人们也会开始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人 们终于觉醒,终于顿悟:信仰高于一切,它永不可被凌驾! 信仰有很多层含义,需要人们去理解,去参透,去感悟。 珍惜我们所珍惜的,信仰我们所信仰的,我想,这边是人性的缺失吧,这便是我活着 的意义吧!因为,信仰不可被丢失! 不该丢失的信仰……不该丢失…… 24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