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2021年中考数学试题(解析版)下载

辽宁省阜新市2021年中考数学试题(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18日






辽宁省阜新市 2021 年中考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一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3 1 1. 计算: ,其结果等于( )A. 2 B. C. 4 D. 4 2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即可求解. 3 1 =2 【详解】 故选 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其运算法则. 2. 一个几何体如图所示,它的左视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左视图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由图可知左视图是 故选 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三视图的判断,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左视图的定义. 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红色记忆”校园歌咏比赛中,15 个参赛班级按照成绩(成绩各不相 同)取前 7 名进入决赛,小红知道了自己班级的比赛成绩,如果要判断自己的班级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 知道这 15 个参赛班级成绩的( )A. 平均数 【答案】B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 【解析】 【分析】由于比赛取前 7 名参加决赛,共有 15 名选手参加,根据中位数的意义分析即可. 【详解】解:15 个不同的成绩按从小到大排序后,中位数之后的共有 7 个数, 故只要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进入决赛了.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 2x  4 x 1 3 4. 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解不等式组的方法可以求得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2  2x  4 x 1 3 ①②【详解】解: 由①得: ,,x  1 由②得: x  2 ,故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x  2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解不等式组 的方法. 1A x, y B x, y x  0  x yy, 2 的关系是 y   5. 已知点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且 2 ,则 1  2  1112x()y1  y2 y1  y2 y1  y2  0 y1  y2  0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先判断两个点是否在同一象限内,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解答即可. 1A x, y B x, y y   【详解】∵点 1  ,2 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 ,图象位于第二、四 k  1 0 12xyx象限内,且 随增大而增大, x  0  x ∵,12∴点 BA在第四象限,点 在第二象限, y  0  y ∴,12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 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6. 小颖有两顶帽子,分别为红色和黑色,有三条围巾,分别为红色、黑色和白色,她随机拿出一顶帽子和 一条围巾戴上,恰好为红色帽子和红色围巾的概率是( )23165612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即可解决. 【详解】分别用 r、b 代表红色帽子、黑色帽子,用 R、B、W 分别代表红色围巾、黑色围巾、白色围巾, 列表如下: RBWrrR bR rB bB rW bW b则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为 6 种,其中恰好为红色帽子和红色围巾的结果数为 1 种,根据概率公式,恰好为红 1色帽子和红色围巾的概率是 .6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简单事件的概率,常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来求解. C 7. 如图,A,B,C 是⊙O 上的三点,若 ,则 的度数是( )O  70 A. 40° B. 35° C. 30° D. 25°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即可求解. 【详解】∵ ,O  70 1C ∴ = O  35 2故选 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圆内角度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圆周角定理的性质. 8. 在育红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人均阅读量从七年级的每年 100 万字增加到九年级的每年 121 万字.设该校七至九年级人均阅读量年均增长率为 x,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100(1 x)2 121 100(1 2x) 121 B. 1002(1 x) 121 C. D. 100(1 x) 100(1 x)2 121 【答案】A 【解析】 的【分析】设该校七至九年级人均阅读量年均增长率为 x,根据从七年级 每年100 万字增加到九年级的每年 121 万字,即可得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详解】解:该校七至九年级人均阅读量年均增长率为 x, 依题意得:100(1 x)2 121.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B 1,0 9. 如图,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 A, 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y  a(x  2)  k 4,0 a  0 A. B. 点 A 的坐标为 的时,y 随 x 增大而减小 C. 当 D. 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 x  0 x  2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即可依次判断. 【详解】由图可得开口向上,故 a>0,A 错误; ∵解析式为 y  a(x  2)2  k ,故对称轴为直线 x=-2,D 正确 B 1,0 ∵∴A 点坐标为(-3,0),故 B 错误; 的时,y 随 x 增大而减小,故 C 错误; 由图可知当 x  2 故选 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二次函数顶点式的特点. 0,2 10. 如图,弧长为半圆的弓形在坐标系中,圆心在 .将弓形沿 x 轴正方向无滑动滚动,当圆心经过的 路径长为 2021 时,圆心的横坐标是( )A. B. 1010  2020 C. 2021 D. 1011  2020 2020 【答案】D 【解析】 【分析】求出一个周期圆心走的路程,即可求出圆心经过的路径长为 2021 时圆心的位置,故可求解. 0,2 【详解】如图,圆心在 ,可得 r=2 1114ll¼O2O3 2r   2r    l 2r   =∴OA= ,AB=2r=4,BC= ,=¼O O2 144l∴一个周期圆心经过的路径长为 OA+ +BC=4 ¼O2O3 ,¼O O2 1∴C(4+2 ,0), 故当圆心经过的路径长为 2021 时, 2021 ÷4 =505…1 =1011  2020 ∴圆心的横坐标是 505×(4+2 )+ 故选 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弧与坐标综合,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求出一个周期圆心经过的路径长. 二、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 1  11. 计算: _______. 9    2  【答案】 【解析】 1【分析】直接计算求解即可. 1 1  【详解】解: .9   3 2 1   2  故答案为: . 1【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负指数幂的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2. 如图,直线 ,一块含有 30°角的直角三角尺顶点 E 位于直线 CD 上,EG 平分 AB / /CD CEF ,则 1 的度数为_________°. 【答案】60 【解析】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出 的度数,即可得到 CEF 的度数,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 CEG 解决问题. 【详解】 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尺顶点 E 位于直线 CD 上, ,FEG  30 平分 CEF ,EG CEG  FEG  30 CEF  CEG  FEG  60  AB / /CD 1 CEF  60 ,,,.故答案为: .60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 型. 13. 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 1,则 与ABC △CDE 的周长比为_________. 【答案】 【解析】 2:1 【分析】设 、分别与 BE 交于点 、G,则 AF / /DG ,可得到 ,在网格图中, DG AF FFAG  CDG , 可 得 到AB / /DE , 证 得 BAG  CDE 利 用 锐 角 三 角 函 数 值 得 到 , 继 而 BAF  EDG ,然后分别求出 、AB DE ,即可解答. △ABC  △DEC 【详解】如图, 设∴、分别与 BE 交于点 G、 ,则AF / /DG , DG AF F,FAG  CDG 2t an BAF  41212∵,t an EDG  ,∴∴∴,,BAF  EDG BAG  CDE AB / /DE ,,△ABC  △DEC 22由图可知: ,AB  2  4  2 5 DE  12  22  5 ∴,AB : DE  2 5: 5 2 :1 即∴ABC ABC 与与的相似比为 的周长比为 ,△CDE △CDE 2:1 2:1 故答案为: 2: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网格图中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14. 如图,甲楼高 21m,由甲楼顶看乙楼顶的仰角是 45°,看乙楼底的俯角是 30°,则乙楼高度约为_________ m(结果精确到 1m, ). 3 1.7 【答案】57 【解析】 【 分 析 】 根 据 题 意 画 出 下 图 : ,AB  BC DC  BC , 垂 足 分 别 为 点 B、 点 ,,CAB  21m DAE  45 CE  AB  21 ,,, 垂 足 为 点, 可 得 四 边 形 E是 矩 形 , 继 而 得 到 ,即可求解. AE  CD ABCE CAE  30 ,在 Rt△ACE 中,可求出 ,然后在 中,求出 Rt△ADE AE DE 【详解】解: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AB  BC DC  BC ,垂足分别为点 B、点 ,,CAB  21m DAE  45 ,,,垂足为点 ,AE  CD ECAE  30 ∵∴,,,AB  BC DC  BC AE CD ,ABC  BCE  AEC  90 ∴四边形 ∴是矩形, ,ABCE CE  AB  21 CE 21 t an 30 21 AE   21 3 在在Rt△ACE 中, ,t an CAE 33中, ,Rt△ADE DE  AE  t an 45 21 3 ∴,CD  DE  CE  21 3  21  57m m即乙楼高度约为 5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并 结合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15. 如图,折叠矩形纸片 ABCD,使点 B 的对应点 E 落在 CD 边上,GH 为折痕,已知 ,AB  6 .当折痕 GH 最长时,线段 BH 的长为_________. BC 10 34 【答案】 【解析】 (或 6.8) 5【分析】根据题意确定点 E 与点 D 重合时,折痕 GH 最长,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 BH  DH 10  x, ,设 ,HC  x HE  BH 则在RtCHD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再用 BC CH 即可求出答 案. 【详解】当点 E 与点 D 重合时,GH 最长,如图所示, BH  HD, 由折叠可知: BH  DH 10  x, 设,则 HC  x ∵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C  90, AB  CD  6, ∴在RtCHD 中, ∵CH 2  CD2  DH 2 , x2  62  (10  x)2 ∴,x  3.2, 解得: 34 5BH  BC CH 10 3.2  ,∴34 故填: (或 6.8). 5【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翻折变换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 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解题关键是确定折痕最长时 E 点的位置,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 16.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出发 1h 后,七(2)班才出发,同时七(2)班派一名 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班队伍之间进行联络,联络员和七(1)班的距离 s(km)与七(2)班行进时间 t(h) 2h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若已知联络员用了 第一次返回到自己班级,则七(2)班需要_________h 才 3能追上七(1)班. 【答案】2 【解析】 【分析】分析题目可知,当七(2)班出发时,七(1)班出发 1 小时,已经走了 4km,即七(1)班的速度 114km h, ( ,0) 8km h, 为图中 表示联络员追上七(1)班,用时 h,可以算出联络员与七(1)班的速度差 22231212km h, hh那么联络员的速度为 联络员用了 第一次返回到自己班级七(2)班,即联络员用 走的路程 21hh走的路程之和,据此列出方程,求出七(2)班的速度,即可计算 等于七(2)班 走的路程与联络员 36出追上七(1)班所需时间. 【详解】解:由题意得: 4 1 4km h, 七(1)班的速度为: 14  8km h, 联络员与七(1)班的速度差为: 28 4 12km h, 即联络员的速度为: 2h当七(2)班出发 时, 312232 1 hh(  )h 联络员用 走的路程等于七(2)班 走的路程与联络员 走的路程之和, 3 2 vkm h, 设七(2)班的速度为 列出方程: 1222 1 12  4  (  )gv ,33 2 v  6, 解得: 6km h 即七(2)班的速度为 ,则七(2)班追上七(1)班需要的时间为: 4 (6  4)  2h, 故填:2. 【点睛】本题考查从函数图像获取信息,解题关键是由图像给出的信息,结合实际问题,求出两个班级的 速度. 三、解答题(17、18、19、20 题每题 8 分,21、22 题每题 10 分,共 52 分) 1 x 2x  2 1 17.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x  2 1 x 1 x2  2x 1 x 1 x 1 【答案】 【解析】 ,2 1 【分析】分式算式中有加法和除法两种运算,且有括号,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除法, 最后代入计算即可. x 1 1 x 2x  2 【详解】原式 x 1 x 1 x2  2x 1 22(x 1) x 1 (x 1)2 2(x 1)2 x 1 2(x 1) x 1 x 1 当时, x  2 1 2 11 2 11 2  2 原式  2 1 .2【点睛】本题是分式的化简求值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除法等知识,化简时要注意 运算顺序,求值时,最后结果的分母中不允许含有二次根式. 18. 下面是小明关于“对称与旋转的关系”的探究过程,请你补充完整. xG(1)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 1 所示,简称 G,G 关于 y 轴的对称图形为 1 ,关于 轴的对 GG.2G称图形为 2 .则将图形 1 绕____点顺时针旋转____度,可以得到图形 y  x 1 G G G , 2 .将图形 1 绕____点(用坐标表示) 1(2)在图 2 中分别画出 G 关于 y 轴和直线 的对称图形 G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可以得到图形 .2l : y  2x  2 l : y  x 和l(3)综上,如图 3,直线 所夹锐角为 ,如果图形G 关于直线 的对称图形为 121GGlG1 ,关于直线 2 的对称图形为 2 ,那么将图形 1 绕____点(用坐标表示)顺时针旋转_____度(用 表G示),可以得到图形 .22 2 ,0,1 【答案】(1)O,180;(2)图见解析, ,90;(3) ,2 3 3 【解析】 【分析】(1)根据图形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观察图形,利用图形旋转的性质得到结论; (3)从(1)(2)问的结论中得到解题的规律,求出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GG【详解】解:(1)由图象可得,图形 1 与图形 2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GG则将图形 1 绕 O 点顺时针旋转 180 度,可以得到图形 ;2故答案为:O,180; G, 2 如图; G(2) 1G,G由图形可得,将图形 1 绕 0,1 点(用坐标表示)顺时针旋转 90 度,可以得到图形 20,1 ,90; 故答案为: xGGGG(3)∵当 G 关于 y 轴的对称图形为 1 ,关于 轴的对称图形为 2 时, 1 与 2 关于原点(0,0)对称,即 GG图形 1 绕 O 点顺时针旋转 180 度,可以得到图形 ;2y  x 1 GGG2 时,图形 1 绕 0,1 当 G 关于 y 轴和直线 的对称图形 ,点(用坐标表示)顺时针旋转 90 度, y  x 1 1Gy  x 1 可以得到图形 2 ,点(0,1)为直线 l : y  2x  2 l : y  x 与 y 轴的交点,90 度角为直线 与 y 轴夹角的两倍; 2 2 ,,又∵直线 和的交点为 ,夹角为 123 3 l : y  2x  2 l : y  x 和l1Gl∴当直线 所夹锐角为 ,图形G 关于直线 的对称图形为 1 ,关于直线 2 的对 122 2 G称图形为 2 ,那么将图形 1 绕 度(用 表示),可以得到图形 G,点(用坐标表示)顺时针旋转 2 3 3 G2 .2 2 ,故答案为: ,.2 3 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对称性与旋转的性质,关键在于根据题意正确的画出图形,得出规律. 19. 育红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家长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的了解程度,随机抽取了该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 A(十分了解),B(了解较多), C(了解较少),D(不了解)四个选项,要求每位被调查家长必选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在对调查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依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参与这次学校调查的学生家长共_________人; (2)通过计算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若该校共有 2000 名学生家长,请估计该校学生家长中对《通知》“十分了解”和“了解较多”的一 共约有多少人? 【答案】(1)150 ;(2)见解析;(3)1120 人 【解析】 【分析】(1)观察两幅统计图中 A 分别是 30 人,其所占的百分比为 20%,则可求得参与这次学校调查的学 生家长总人数; (2)在求得了参与调查的学生家长总人数的情况下,根据 A、B、D 的人数,即可求得 C 的人数,从而可 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可求得该校参与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对《通知》“十分了解”和“了解较多”的百分比,用此百分比作为该 校学生家长中对《通知》“十分了解”和“了解较多”的百分比,其与 2000 的积便是所求的结果. 【详解】解:(1)由条形统计图知,A 所占的人数为 30 人,由扇形统计图知,A 所占的百分比为 20%,所 以参与这次学校调查的学生家长共有:30÷20%=150(人). 故答案为:150 ; (2)C 选项人数为 :150 30 54  24  42(人) 补充条形统计图如下图所示. 30  54 150 2000 1120 (3) (人) 所以估计该校学生家长中对《通知》“十分了解”和“了解较多”的一共约有 1120 人.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用样本的百分比估计总体的百分比,关 键是读懂两个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0. 为落实“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市政府计划对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进行安装改造,现安排两个安装 公司共同完成.已知甲公司安装工效是乙公司安装工效的 1.5 倍,乙公司安装 36 间教室比甲公司安装同样 数量的教室多用 3 天. (1)求甲、乙两个公司每天各安装多少间教室? (2)已知甲公司安装费每天 1000 元,乙公司安装费每天 500 元,现需安装教室 120 间,若想尽快完成安 装工作且安装总费用不超过 18000 元,则最多安排甲公司工作多少天? 【答案】(1)甲公司每天安装 6 间教室,乙公司每天安装 4 间教室;(2)12 天 【解析】 x【分析】(1)设乙公司每天安装 间教室,则甲公司每天安装 间教室,根据题意列出分式方程,故可 1.5x 求解; 120  6y (2)设安排甲公司工作 y 天,则乙公司工作 天,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故可求解. 4x【详解】解:(1)设乙公司每天安装 间教室,则甲公司每天安装 间教室, 1.5x 36 36  3 根据题意,得 x1.5x x  4 解这个方程,得 .x  4 经检验, 是所列方程的根. (间), 1.5x 1.54  6 所以,甲公司每天安装 6 间教室,乙公司每天安装 4 间教室. 120  6y (2)设安排甲公司工作 y 天,则乙公司工作 天,根据题意,得 4120  6y 1000y  500 18000 4y 12 解这个不等式,得 .所以,最多安排甲公司工作 12 天.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分式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列式求解. 21. 在图 1 中似乎包含了一些曲线,其实它们是由多条线段构成的.它不但漂亮,还蕴含着很多美妙的数学 结论.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直线 AB,BC 上的点(E,F 在直线 AC 的两侧),且 AE  CF .(1)如图 2,求证: ;DE  DF (2)若直线 AC 与 EF 相交于点 G,如图 3,求证: DG  EF ;(3)设正方形 ABCD 的中心为 O, CFE   ,用含 的式子表示 的度数(不必证明). DGO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DGO=α+45°或∠DGO=α-45°或∠DGO=45°-α. 【解析】 【 分 析 】( 1 ) 四 边 形ABCD 是 正 方 形 , ,AD  CD C  DAB , 又 知 道AE  CF , 可 得 到 即可求解; △DAE≌△DCF (2)作 交 AC 于点 H,则 ,知道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可得 ,EH //BC EHG  FCG AB  BC 推出 ,,,,,得到 B  90 AE  CF BAC  BCA EH //BC AHE  ACB AE  EH BAH  AHE EH  CF ,又知道EGH  FGC 得到 ,即可求解 △ EHG≌△ FCG (3)分三种情况①点 E 在线段 AB 上、②点 E 在线段 BA 的延长线上、③点 E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逐 一进行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解:(1)∵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D  CD C  DAB  90 .DAE  C  90 .又∵ AE  CF ,∴.△DAE≌△DCF ∴.DE  DF (2)(解法一)作 交 AC 于点 H,如图 1.则 .EH //BC EHG  FCG 图 1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  BC B  90 .BAC  BCA  45 ,EH //BC .AHE  ACB  45 .BAH  AHE .,.AE  EH AE  CF EH  CF 又∵EGH  FGC ,∴∴.△ EHG≌△ FCG .EG  GF 由(1)同理可得 ,DE  DF ∴.DG  EF (解法二)作 交 AC 于点 H ,如图 2. EH //BC 图 2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  BC B  90 .,BAC  BCA  45 ∵∴∴∴,EH //BC AHE  ACB  45 ..BAH  AHE .EA  EH 又∵ AE  CF ,∴.EH  CF 连接 CE,FH . 又∵ .EH //CF ∴四边形 CEHF 是平行四边形. ∴.EG  GF 由(1)同理可得 ,DE  DF ∴.DG  EF (3)解:①当点 E 在线段 AB 上时,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BCD=∠ADC=90°,∠ACD=45°, ∵,△DAE≌△DCF ∴∠ADE=∠CDF, ∵∠ADE+∠EDC=∠ADC=90°, ∴∠EDC+∠CDF=90°, 即∠EDF=90°, ∵DE=DF,DG⊥EF, ∴∠GDF=∠2=45°, ∴∠1=45°-∠3, ∵∠BCD=90°, ∴∠3+∠2+∠CFE=90°, ∴∠3=90°-45°-α=45°-α, ∴∠1=45°-∠3=α, ∵∠DGO=∠ACD+∠1, ∴∠DGO=α+45°; ②当点 E 在线段 BA 的延长线上时,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BCD=∠ADC=90°,∠BDC=45°, ∵,△DAE≌△DCF ∴∠ADE=∠CDF, ∵∠ADF+∠CDF=∠ADC=90°, ∴∠EDA+∠ADF=90°, 即∠EDF=90°, ∵DE=DF,DG⊥EF, ∴∠GDF=∠GFD=∠BDC=45°, ∴∠1=∠2, ∵∠BCD=90°, ∴∠3+∠2=90°, ∵∠3=∠CFE-∠GFD=α-45°, ∴∠2=90°-α+45°=135°-α, ∴∠1=∠2=135°-α, ∴∠DGO=90°-∠1=α-45°; ③当点 E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时,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CD,∠ACD=45°,∠ABC=∠ADC=90°, ∵,△DAE≌△DCF ∴∠ADE=∠CDF, ∵∠ADE+∠EDC=∠ADC=90°, ∴∠EDC+∠CDF=90°, 即∠EDF=90°, ∴∠2=∠3, ∵DE=DF,DG⊥EF, ∴∠GDE=∠DEG=45°, ∴∠1+∠3=45°, ∵∠ABC=90°, ∴∠CFE+∠2+∠DEG=90°, ∵∠CFE-∠2=45°, ∴∠CFE=∠1=α, ∴∠DGO+∠1=∠ACD=45°, ∴∠DGO=45°-α. 综上:∠DGO=α+45°或∠DGO=α-45°或∠DGO=45°-α. 【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 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 DE=DF,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 解. 2A(1,0) B(3,0) , ,过点B 的直线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交 x 轴于点 y  ax  bx 3 2y  x  2 交抛物线于点 C. 3(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 若点P 是直线 BC 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P 不与点 B,C 重合),求PBC 面积的最大值; (3)若点 M 在抛物线上,将线段 OM 绕点 O 旋转 90°,得到线段 ON,是否存在点 M,使点 N 恰好落在直 线 BC 上?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 97 21 3 97 125 【 答 案 】( 1 ) y  x2  2x 3 ;( 2 ) ;( 3 ) 存 在 , 或或(0,3) ,4827 1 97 213 97 1215 4,, 或48【解析】 【分析】(1)将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关于 a、b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 即可求得 a、b,从而可求得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PD / / y (2)过点 P 作 轴,交 x 轴于点 D,交 BC 于点 E,作 P m,m2  2m 3 于点 F,连接 PB,PC,则有 CF  PD S△PBC  S△PEB  S △PEC ,设 ,则可得 E 点坐标,从而可分别求得 PE、DE,从而求得 PE,解由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组成的方程组,可求得点 C 的坐标, 进而求得△PBC 的面积关于 m 的函数,求出函数的最值即可; 2y  x  2 (3)设点 M 的坐标为(p,q),分别求出直线 OM、ON 的解析式,再求得 ON 与直线 坐标,根据 OM=ON,即可求出 p 与 q 的值,从而求得点 M 的坐标. 的交点 N 的 3【详解】(1)将点 ,代入 y  ax2  bx 3中,得: B 3,0 A 1,0 0  a b 3 0  9a  3b 3 a 1 解得 b  2 2∴该抛物线表达式为 .y  x  2x 3 PD / / y (2)过点 P 作 轴,交 x 轴于点 D,交 BC 于点 E,作 于点 F,连接 PB,PC,如图. CF  PD 2P m,m2  2m 3 E m, m  2 设点 ,则点 .32y  x  2 ∵点 P、E 均位于直线 的下方 3∴P、E 两点的纵坐标均为负 22DE  m  2 ∴∴,PE  m +2m+3 328PE  PD  DE  m2  2m  3 m  2  m2  m 1 332y  x  2x 3 ∵点 C 的坐标为方程组 的一个解 2y  x  2 31x  3 x   ∴解这个方程组,得 ,1233,0 ∵点 B 坐标为 1∴点 C 的横坐标为 31310 3BD  CF  3  ∴∴S S△PEB  S△PEC △PBC 11 PE  BD  PE CF 212 PE(BD  CF) 212810 3m2  m 1  321543125 27  m  3 .(其中 ) m  335 0 ∵3125 4m  S∴这个二次函数有最大值,且当 (3)存在 时, PBC 的最大值为 .327 qp设 M(p,q),其中 q  p2  2p 3,且 p≠0, 则直线OM 的解析式为: y  xpy   x由于 ON⊥OM,则直线 ON 的解析式为: qpqy   x6q 6p x  y   ,解方程组 ,得 2q  3p 2q  3p 2y  x  2 36q 6p , 即点 N 的坐标为 2q  3p 2q  3p 36( p2  q2 ) (2q  3p)2 2 2 6q 2q+3p 6p 2∴ON    2q+3p ∵OM 2  p2  q2 ,且 OM=ON 36( p2  q2 )  p2  q2 ∴(2q  3p)2 ∴即把(2q  3p)2  36 2q  3p  6 2q  3p  6 或q  p2  2p 3代入两式中并整理,得: 2p2  p 12  0 或2p2  p  0 121 97 1+ 97 4p  0 p  解方程得: ,,,(舍去) p1  p2  4341215 41 97 21 3 97 1+ 97 4213 97 ;当 p  q   当时, ;当 时, 时, p1  q1  p2  q2  334881 97 21 3 97 1 97 213 97 1215 4,,, 故点 M 的坐标分别为: 或或4848B(3,0) 当 p=0 时,则 q=-3,即 M(0,-3),而 即此时点 M 也满足题意 ,且 OM⊥OB 1 97 21 3 97 1 97 213 97 (0,3)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点 M 的坐标为 或或或48481215 4, .【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压轴题,也是中考常考题型,它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数解析式,二次函数 的图象,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象旋转问题,解方程组,勾股定理等知识,运算量较大, 这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三角形面积时用到图形的割补方法,这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求图象面积常用的方法.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