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校对版) 本试卷共 8页,24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 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1.【解析】D。A项分别是 rùn/yùn shàn/zhān tiáo/ tiáo;B项 zhì/shì jùn/jùn qi ǎng/jiàng;C项 yì/yì tī/tí mǒ/mā;D项 pàn/bàn òu/shū sè/sài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 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 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 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 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2.【解析】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 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 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 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 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 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 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3.【解析】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 “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 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 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 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4.【解析】B。按总分结构排序。 二、本大题 7小题,共 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 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 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 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 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 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 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 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 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 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5.【解析】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6.【解析】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7.【解析】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 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 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 妄动。   8.【解析】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 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9.【解析】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 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 陶侃的儿子陶瞻。(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 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0.【解析】(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放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2)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得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 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自喻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着微寒, 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 动就是一副可怜相。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则按前 3题计分)(6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吾尝跛而望矣,______。(《荀子•劝学》)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⑶______,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辛 弃疾《破阵子》)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1.【解析】(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本大题 4小题,共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 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 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 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 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 理的知”,都可用“A为 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 A为 B,便是知觉 A,便是把所觉对象 A归纳到一 个概念 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 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 意不能在 A本身停住,必须把 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 A有关系的事物 B、C等等上去。但是 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夕卜,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 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 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 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 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 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 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 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 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 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 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 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 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 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 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 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 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 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 一项且正确的给 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 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2.【解析】C、D(C项信息来源于第 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 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 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 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 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 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2分)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3.【解析】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 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 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 “名理的知”。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4分)   14.【解析】正确。因为直觉的知才是对所觉对象本身形象的感知,这才是对诗的意象的理 解,而明理的知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就名理的知而言,形象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主要信 息来自于第 4、5两段。)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15.【解析】①读诗时,诗的见必须关注形象本身,必为直觉,即对个别事物的知。② 必须经过艰苦思索,并且豁然贯通。即灵感。③此外,诗本身也应该有完整的形象,必须能在直 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小题,共 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㈠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 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 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 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 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 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 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 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 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 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 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 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 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 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 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 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 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 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 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 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 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 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 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 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 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 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 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 需要“我”。(4分)   16.【解析】①我为父亲提供食物补给;②我是父亲与人的世界的唯一联系,为父亲提供了 精神上的支持。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17.【解析】①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 辱”,但她明知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拿 到的地方。” ②母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什 么也不说”。“尽力保持镇静”。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 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8.【解析】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 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 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 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 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 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扩展和 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 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 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 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 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 ———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 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 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 道了许多关于 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 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 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 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 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 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 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 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 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 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 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 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 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 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 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 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 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19.【解析】“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 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都是 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 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 子的含义。)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 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20.【解析】科普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还具有 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轻松理解科学知识。 例如:本文中“惨 淡经营”常用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 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 DNA发展过 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1.【解析】①人类社会能够发展,源于 DNA的发明,而 DNA能够使人类从物色生涯演 进到今天我们周围的一切,其间的突变,即命中注定的小小错误又是关键因素。这是作者介绍的 重点。作者认为这是 DNA的根本的不稳定性是其最绝妙的地方。②从文章分析,前两段为介绍 DNA 的“绝妙的错误”作了铺垫,引发了人们对于 DNA为什么能繁衍出今天的一切的思考,第三段作了 一个假设,进一步突出了 DNA“绝妙的错误 ‘的重要作用,文章的第四段一直到结束都将笔墨 放在了 DNA的错误对于人类出现和发展的绝妙作用上,因此,作者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五、本大题 2小题,每小题 6分,共 12分。   22、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 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 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 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 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 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 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 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 代。   ⑴第一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个字)   ⑵第二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个字)   ⑶第三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个字)   22.【解析】(1)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 (2)热衷于猎奇窥秘 (3)片面强调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23、下面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23.【解析】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 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示例: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 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 妈!   六、本大题 1小题,60分。   24、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800字。 24.【解析】这个作文题,与人生的联系比较紧密,考生应该是有话可写的,也适合写 成记叙文。命题作文的立意范围很广,作文形式也必将呈现多样化。 首先要理解“不”指什么, 在哪些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生活中,我们一般在放弃的时候、退缩的时候、拒绝的时候、反 对的时候、不合心意的时候等情况下说“不”。“不”的范畴很广,所以作文也可从多个角度来写。 反之,“不要轻易说不”也就是不要轻言放弃,遇到困难挫折不要轻易退缩,要勇敢面对,不要轻 易拒绝,要深思熟虑设身处地,等等。这类事例有很多。作文的切入口要小,并且紧扣题目。 写作技巧点拨:“不要轻易说不”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辩证性的题目,从文体上 来看,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关键是两个破题点:一是“不”字,实际上考生 要口语中的“不”字延伸到一种生活或工作的“态度”,因为“不”代表的是一种否定性的态度。二是 “轻易”,实际上,这应该是全文中最“辨证”的一个角度,因为从哲学上看,事物都是“相对的”而 不是“绝对的”。说“不”和不说“不”,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正确”和“错误”,关键是我们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说出了“不”字,这才是“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分论点解析参考: 不轻易说“不”,就是要谨慎说“不”,就是不要开口就说“不”,就是说“不”的时候要三思, 为什么? 慎说“不”,意味着沉稳成熟(对比,显示大家风范) 慎说“不”,意味着海纳百川(比喻论证,历史文化) 慎说“不”,意味着韬光养晦(示例论证,国际风云) 以下是引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张诚的分析: ⑴ 该命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藏独”“台独”“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 轻易说“不”。(强调“接触”“沟通”“理解”都和此命题关联)  ⑵ 该命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 话题上的推陈出新,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此命题对“说‘不’”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 肯定,要区别对待,行文就要在分寸上拿捏到位。  ⑶ 该命题切合选拔考试实际。学生在考场可以有话可写,但要符合题意也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解清“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审题上的些许难度也为选拔 考试建立了合适的区分度。 请不要轻易说不   因为这个字太残酷   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      请不要轻易说不   因为这个字太顽固   它能把正确变成错误      请不要轻易说不   因为这个字太跋扈   它能把可爱变成可恶      请不要轻易说不   因为这个字太冷酷   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      哦,不   请不要轻易说不   请不要轻易说不   即使眼前是一片迷雾   我们也不能盲目   即使看不清前方的路   我们也不能认输      想想一起吃过的辛苦   想想一起拥有的幸福   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住   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   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   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哦,不   请不要轻易说不   请不要轻易说不…… 【作文范例】 不要轻易说“不”   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 我们内心里潜在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   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力量。缉毒警察罗金勇临危不惧与 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 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然而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 心呵护,无怨无悔,,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 600多篇爱的 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终于在爱的呼唤中“沉睡”丈夫奇迹般生还,是罗映珍 的坚持和爱,这种坚持和爱就是对死神的否定,罗映珍告诉了我们对生命不要轻易说“不”。人, 这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这就需要呼唤,需要鼓励,需要触动,往往最不需要的是代替, 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我们需要的是力量,这种力量不会轻易让你的 朋友,你的亲人,甚至与你相遇的每一个人放弃。   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信念。当在四川大地震中那些生命的奇迹被一个个创造出来时,相 信我们每一见证人,都在为之呐喊,在天安门广场上,在奥运圣火传递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中国加油”响彻云霄,对生命我们没有轻易说‘不’,也许每个人都还清楚的记得温总理那温和而 又充满坚定信念的话语,“我们决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钢 筋混凝土面前,在坍塌滑坡的路上,我们没有轻易说“不”,因为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它 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挫折原来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出希望的 丰碑,只要你决不退缩,真诚原来是沟通的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人们封闭的心扉,只要你坚持到 底。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从来不缺少有力量和信念的人,他们从不轻易说“不”,记得宋代爱国诗 人陆游,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故土而奔波操劳,临死前也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他的那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感动了无数的热血男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是他一生理想追求的真实写照。   我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请 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也许需要养份,更需要时间,你的爱心和 呵护不能缺,小心地呵护这一线生机吧。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到的: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 太残酷/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冷酷/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我们 还有什么不能挺住/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参考范文: 不要轻易说不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人生在世,做任何事都如同逆水行舟。于是,在人生旅途当中,在困难 面前,我们常常有着很多机会去说出这个简单的“不”字。那么,我们应不应该说 “不”呢?或许, 我们需要辨证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在逆水行舟时,水流速度的快慢决定着我们的“逆流而上”是否在人力所能为之的限度内。当 汹涌的水流不至于吞噬我们的生命时,我们不应该说“不”。我们应该“迎难而上”,而不是“随波 逐流”。因为我们知道,在波涛背后有着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那就是成功。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成功的过程常常是漫长而曲折的。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有过一句名 言:“今天非常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是的,在困难 面前,我们会有无数的机会和诱惑去说不,一旦我们轻易说出了“不”字,“半途而废”将使我们消 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看不见凌晨的曙光。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不可克服的困难面前,我们是否应该“激流勇 退”而说出“不”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认识到,不仅仅“坚持”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放弃” 或许需要更多的勇气。   因为很多时候,人生也像是在爬山。或许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希望自己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当有一天,当你有机会作为一支登山队伍的队员,去寻找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很 可能在最接近顶峰的时候,遇到不可克服的天气障碍,甚至有可能会危及自己与身边队友的生命 安全。为了自己的生命,更为了队员的生命,或许你会不得已地放弃心中“理想”,即使你明确地 感受到“机不可失”且“时不再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勇气,因为“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需 要更多的勇气。   综上所述,戴斌老师认为,“不”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 “习惯性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因为当“否定的态度”成为困难面前的“习惯表达”,成为我们贪图安 逸、回避责任的借口时,“不”字的作用是破坏性的。当“否定的态度”成为规避风险、保护合理利 益的“保险杠”时,“不”字的作用将是建设性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轻易”地说出“不”字。我 们不能轻易地说出“不”字,即使一定要说,我们也必须说出“深思熟虑”后的“不”字。 (全文共 901 字,含标点符号。)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 四代了。吴地平定后, 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句式,倒 装句状语后置。焉,句末语气词)。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少:年轻),谦逊而且能够礼让(这 两小句注意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行事果断(断割:做事时做决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 意,救济,赈济。此句为同意并列。),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曹:佐官, 掌管考查记录功劳。)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散吏,注意考卷给的注释),周访推荐他做了 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 (妻:名词做动词,嫁给,给……做妻子。侃子瞻,侃是人名,陶侃;子,儿子;瞻,陶瞻。此 句应该联系韩愈的《师说》“李氏子蟠”,则很容易理解)。周访被察荐为孝廉(察:察荐。“察 孝廉” 以这个人是否行孝廉洁作为是否任用的标准。主要依赖于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观察,如 果上级认为某人在孝廉方面有所作为,则提拔任用,是我们今天提拔官员的形式,与“举”不同。 “举”是群众推举选举,类似与民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就任这些官职(除: 除去旧职任命新职。之:去,动词。官:名词作动词,就任官职)。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 访参与镇东的军事(省略句,命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 扣留周访(收:拘捕,扣留),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奋:动词),几十人都逃散了(走: 逃跑),然后周访自己回到元帝身边(省略主语,访),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罪之,否 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省略句,以之为),讨伐华轶。 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交通:古今词。在陶潜的《桃花源记》 中有“阡陌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此处为“暗中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收:同前 文。“收斩”都是动词,是顺承关系,共用一个宾语“之”)。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 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以:目的连词),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 江州。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以:介词,引出宾语),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 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军的战船(“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 机械,此处应是一种抛物的武器器械),周访制作长岐枨(长岐枨 chéng:木柱,长长的分叉 的木栏,有阻挡作用)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率领水军前往湘 城(以:动词,率领。造:到,往……去,前往),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 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 又在庐陵包围 了杜弘(倒装句状语后置)。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倒装句状语后置。大:副词,表程度高或 范围广,这种用法在现代文中已经少见,意译为“许多”,修饰“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 趁阵前混乱(因:介词,趁着。《过秦论》中有“因利乘便”)突围逃出城(而:顺接连词)。周 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马鞍战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注意单音词译成双音词)。杜弘逃入南康, 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逆:迎着,迎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省略主语,杜 弘)。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到了襄阳以后(既:已经,之后),致力于农业生 产和训练士卒(务:致力,从事),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采:选择,采取。纳:接纳,采 纳)。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 之后,远近的人(形容词活用)都高兴地顺服,周访智慧勇气超人(省略主语),成为中兴名将。 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鲜:xiǎn, 很少)。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用伞:伞具都是排 在前列,意译为“冲锋陷阵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疑问句式,代词做宾语前置) 将士因此更敬重他(重:尊重,敬重)。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宣力:宣传武 力,即进攻),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省略句, 为之)。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因此,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 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故:因此)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